前几天在医院内分泌科候诊时,我遇到了两位糖友在热烈讨论。其中一位年轻些的小王满脸困惑,他和另一位老李的空腹血糖都是 8.0mmol/L ,可医生说老李血糖达标,自己却不达标,这让他实在摸不着头脑。其实,这背后藏着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的大学问。

在了解为什么同样空腹血糖 8.0mmol/L,判定结果却不同前,我们得先搞清楚血糖的正常范围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在 3.9 - 6.1mmol/L 之间,餐后 2 小时血糖小于 7.8mmol/L 。
而一旦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 2 小时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这些症状,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目标就不能完全参照正常人的标准了,这就好比不同路况下汽车的限速不同。
年龄与病程的影响
先来说说小王这种年轻新糖友。小王 35 岁,刚查出糖尿病不久,平时忙于工作应酬,身体也没有其他明显的并发症和疾病 。对于这类年龄小于 40 岁,患病时间小于 2 年,又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新糖友来说,医生通常建议把血糖控制得严格一些。他们的空腹血糖要控制在 4.4 - 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要小于 8.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要小于 6.5%(一般成人患者为 7%)。这就好比新车刚上路,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减少后续的 “故障”。严格控制血糖对他们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大大降低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如果一开始就放松对血糖的管理,随着时间推移,高血糖就像一个 “隐形杀手”,逐渐侵蚀身体的血管、神经等,可能早早地就引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老年糖友:适当放宽有原因再看老李,他已经 70 岁,有 10 年的糖尿病史,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偶尔还会出现低血糖,半月前甚至还因为低血糖晕倒过。作为年龄大于 70 岁,患病时间在 10 - 20 年的老年糖友,他的身体机能已经大不如前,各种慢性病缠身。对于这类老年糖友,血糖控制目标适当放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面,老年人的胰岛细胞功能衰退,胰岛素分泌不足且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本身就比较难控制;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同时服用多种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这些药物之间可能相互作用,影响血糖控制。更重要的是,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而老年人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如心梗、脑梗等,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像老李这样的老年糖友,空腹血糖控制在 7.0 - 9.0mmol/L ,餐后血糖在 8.0 - 11.0mmol/L,HbAlc 在 7.0% - 7.5% 就可以了,这样既避免了血糖过高带来的危害,又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维持身体的相对稳定状态。
其他影响血糖达标的因素身体状况与并发症除了年龄和病程,身体状况和并发症也是影响血糖控制目标的重要因素。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了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或者经常出现低血糖,那么血糖控制目标就得相对放宽。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心脏和大脑的负担,导致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等情况发生 。比如,一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如果把血糖降得过低,心肌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供应,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频繁的低血糖发作可能会对大脑神经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引发跌倒、骨折等意外事件。所以,这类患者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 7.0 - 9.0mmol/L ,餐后血糖在 8.0 - 11.0mmol/L,HbAlc 在 7.0% - 7.5% 就可以了 ,这样能在保证血糖相对稳定的同时,减少低血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的血糖标准孕妇和儿童这些特殊人群,血糖控制标准也和普通人群不一样 。先说说孕妇,像 28 岁的小洁今年 6 月份怀孕,查出来有妊娠期糖尿病。对于年龄小于 30 岁的年轻糖妈妈来说,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要比一般 2 型糖友严格得多 。因为孕妈妈的血糖水平和宝宝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高血糖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如巨大儿、胎儿畸形等,还可能增加早产、流产的风险 。所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 3.3 - 5.3mmol/L,餐后 1 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控制在≤6.7mmol/L ,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在 6.0% 左右 。同时,也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因为低血糖同样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产后 6 - 12 周还需要去医院复查,确保血糖恢复正常。
再看儿童糖尿病患者,1 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血糖控制目标会适当放宽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活动量大,低血糖的风险相对偏高。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控制在 5.0 - 10.0mmol/L,睡前或夜间血糖在 5.6 - 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 8% 即可 。这样既保证了孩子有足够的能量供应来支持生长发育,又能避免血糖过高带来的危害。
正确看待血糖控制
从上面这些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标准可以看出,血糖控制目标绝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综合年龄、病程、身体状况、并发症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这就像给不同的病人开不同的药方,要做到 “对症下药”。
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来说,千万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比较血糖数值,更不能看到别人血糖控制得好就焦虑,或者觉得自己血糖控制目标放宽了就可以放松对血糖的管理。积极与医生沟通,让医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这才是科学控糖的关键 。同时,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血糖波动,调整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在控糖这条路上,我们要做一个理智、科学的 “控糖达人”,不盲目跟风,不随意放弃,与糖尿病 “和平共处”,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