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蒋介石为何要在徐州和我军决战,中途又多次改变计划

文青说历史 2024-03-27 17:30:41

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直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看过电影大决战系列的朋友,想必都对蒋介石在淮海战役动员会上所说的这段话十分熟悉。看得出来,在部署淮海战役(国军方面称徐蚌会战)时,蒋介石是想在徐州这个中原古战场上与我军进行决战。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都是都是历代王朝争夺的焦点。无论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还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官渡之战,徐州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蒋介石有意在徐州与我军进行战略决战,无外乎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结束以后,国民党相继丢失开封和济南,到了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在淮河一带仅剩下徐州这一个军事重镇,基本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按照“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的军事构想,徐州的战略为之举足轻重,绝对不能轻易丢失。

其二,解放战争到了1948年底,国共双方的兵力基本持平。这个时候,国民党拟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即通过几个大的机动化兵团,以徐州为重点防御对象吸引我军来攻,待我军久攻不下之时,几个兵团同时出动,利用坦克、火炮的优势内外夹击,一举将我军歼灭。

客观来说,这个战略构想整体来说没有什么大的破绽,国军要是坚定实施这一方案,即便最后在与我军决战中不能取胜,也不至于迅速被兵力处于弱势的我方全歼。遗憾的是,蒋介石对这一战略似乎并没有那么坚定,在淮海战役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又多次中途改变了计划。

蒋介石第一次改变作战计划,是基于他个人的迷信观念在作祟。蒋介石认为,当年项羽兵败彭城,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垓下正是徐州附近。蒋介石想要避忌,有意把部队撤往蚌埠地区。

此外,在一次南京国防部会议上,蒋介石觉得另一派提出的退守淮河以南也很有道理,这派人认为徐州易攻难守,久攻必然失陷。蒋介石内心上有了动摇,虽然没有在公开场合说过,但也不时会来一句“徐州不是决战之地”这样的话,一些国军高级将领很快敏锐地捕捉到蒋介石的真实想法。

随后,蒋介石命令国防部根据他的真实想法拟定了一个新的《徐蚌会战计划》,并差人把这一想法告知了杜聿明,让杜聿明前来接手80万国军的指挥权。杜聿明看过之后也同意了这种方案。在给蒋介石的回信中,杜聿明让蒋介石下令刘峙把部队撤往蚌埠,自己直接去蚌埠接手指挥。

蒋介石第二次改变作战计划,是缘于他对战场形势的误判和侥幸心理导致的。蒋介石和杜聿明沟通了新的作战计划后,并没有让他立刻前往徐州接替指挥,等到杜聿明抵达徐州指挥部,已经是淮海战役进行的第五天了。在这些天的时间里,蒋介石再一次改变了计划,决定还是坚守徐州,并表示要亲自前往徐州参加阅兵式,不过最后因为上海金融危机一事并没有去。蒋介石这一次改变计划,一是他担心撤退徐州容易失去民心,二是他看到华野此时并未有大的行动,由此衍生出一种侥幸心理。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中多次改变战略部署,国军在对徐州是战是退的决策中踌躇不定,最终导致国军在战略上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相反,我军很好地利用到了对方在战略决策上的漏洞,通过地利和人和的优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加速了淮海战役乃至于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

0 阅读:1

文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