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广告牌变色风波引发公众热议,官方已对此事进行通报

纪百事 2025-04-15 16:40:44

2025 年 4 月,河北三河市因 “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三色” 引发的治理争议,在舆论场掀起波澜。这场始于行政命令的 “色彩革命”,以商户被迫更换绿色招牌为表象,暴露出基层治理中权力任性与法治精神的深层冲突,最终以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全面整改的通报画上句点,却为城市治理敲响了一记警钟。

事件的导火索是 3 月下旬三河市城管局发布的整改要求,规定商户广告牌匾底色不得使用红、蓝、黑三色,“合规色卡” 仅提供四种绿色系选项。政策执行中,蜜雪冰城的标志性红色、好想来的橙色招牌被统一覆盖为绿色,甚至医院的红十字标志也被要求添加绿色边框,引发商户普遍不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数百家商户被迫更换招牌,单店整改成本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部分连锁品牌的全国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被强行破坏。

争议的核心在于行政权力对市场主体的过度干预。当执法人员以 “提升城市形象” 为由,带着色卡逐户检查并下达整改通知时,忽视了商业招牌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蜜雪冰城的红色 logo 历经多年市场培育,已成为消费者识别品牌的重要符号,强行更改为绿色,不仅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更在客观上削弱了品牌辨识度。更荒诞的是,政府机关自身使用的蓝色指示牌、黑色铁门却未纳入整改范围,双重标准加剧了公众对 “政策合理性” 的质疑。

央媒的持续关注揭开了事件的治理短板。人民日报指出,城市美学构建应建立在尊重多元、包容差异的基础上,简单粗暴的 “色彩一刀切” 违背了城市治理的科学规律,实质是将 “长官意志” 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新华网评论则直指问题本质:当医院红十字标志都要为 “绿色主色调” 让路,反映的是基层治理中法治思维的缺位 —— 行政命令若缺乏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必然沦为权力任性的注脚。

随着联合调查组通报问题属实并启动问责程序,三河街头的绿色招牌开始批量换回原色。但这场风波造成的影响已难以快速消除:部分商户因整改期间停业导致客源流失,外地投资者对当地营商环境产生疑虑,政府公信力在 “朝令夕改” 中受到损害。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个别地方在城市治理中存在的三大误区:其一,将城市形象简单等同于视觉统一,忽视商业生态的多样性价值;其二,依赖行政手段 “快速见效”,缺乏对政策合法性、合理性的前置评估;其三,重 “面子” 轻 “里子”,在决策过程中脱离群众需求和市场实际。

此次事件为基层治理敲响了多重警示。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应遵循法治原则,经过科学论证和公众参与。商业招牌的色彩选择,本质上是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利,政府可以引导规范,但绝不能越俎代庖。正如城市规划专家所言,真正的城市美学,在于不同建筑、商户、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而非通过行政命令制造 “整齐划一” 的视觉假象。

当三河市的商户重新挂起原本的招牌,这场关于 “色彩” 的争议渐趋平息。但留给治理者的思考应当持续:如何在城市形象提升与商户权益保护间找到平衡?怎样让行政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答案或许藏在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城市的活力,始于对多元的尊重;治理的进步,源于对权力的敬畏。唯有让决策更科学、执法更规范、监管更包容,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的 “色彩斑斓”。

0 阅读:17
纪百事

纪百事

分享热门话题 分享有趣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