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电视剧骗了,清末真实的王爷大臣长这样,手指甲都很长

来到清末 2025-02-18 04:47:32

在摄影技术初兴的19世纪,一位来自近代苏格兰的摄影师汤姆森,于1869年踏上了古老神秘的中国大地。

他怀揣着相机,用镜头捕捉下清末时期中国的诸多风貌,其中一组清朝大臣的真实照片,穿越时光,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有幸得以一睹那些王公大臣的真实模样。

瞧,这张照片中的人物,正是当时的恭亲王奕䜣 ,照片中的他36岁正值壮年。奕䜣乃是咸丰帝的弟弟,回溯其少年时光,他孔武有力,而当时的人都崇尚武力,身体健硕能文能武的人在当时会深受皇上的喜爱,他与咸丰帝同为皇位的有力角逐者。

据记载,1847年,道光帝率领众皇子前往南苑打猎,奕䜣凭借自身过硬的武艺,在狩猎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一。

而青年咸丰却城府颇深,故意一箭未发,还向父皇禀明:“上天有好生之德,自己于心不忍。”他的这般言语,瞬间在道光帝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觉得他善良且聪慧,对咸丰的好感度直线上升。

最终,在1850年,道光帝将皇位传给了咸丰。时光流转至1860年,英法联军气势汹汹入侵北京,京城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咸丰皇帝延续其“一箭不发”的做派,带着妃嫔匆匆逃往热河。

此时,留在京城的只有恭亲王奕䜣,虽面临巨大压力,临危不乱, 最后迫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独自艰难地收拾残局。

待局势稳定后,咸丰重返帝京,对弟弟奕䜣的办事能力颇为欣慰,此后便让奕䜣总领对外事务。

然而,1861年,仅仅在位十一年的咸丰帝便匆匆离世,其妻慈禧趁机夺得大权。

慈禧掌权后,很多人很多大臣反对她,无奈的她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倚重奕䜣,让奕䜣投身洋务工业,他也在在近代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看这一位,是当时的礼部右侍郎沈桂芬,身为正二品官员的他,时年49岁,照片中的他看起来略显苍老,但却透露了他精致的生活,抽着烟袋,手指非常的纤细,鞋子也非常的干净。

沈桂芬于1818年出生在吴江沈氏望族,29岁时才考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1863年,沈桂芬任职山西巡抚期间,展现出非凡的治理能力,在他刚任职时,他深知鸦片带给人们和国家的危害,第一时间颁发条令禁止种植罂粟,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得到朝廷的高度嘉许,并在各省广泛推行。

到了1870年,沈桂芬登上了兵部尚书的高位,达到了其一生职业的巅峰。不过,沈桂芬虽身处洋务运动时期,也参与主持洋务,但他思想较为保守,秉持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更觉得韬光养晦才是最重要的理念,极力维护和局。

1879年,日本妄图抢占琉球,他坚决反对用兵;在同时期的中俄伊犁谈判中,他推荐了同样软弱无能的完颜崇厚出使,两个毫无胆量的人去和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谈判,结果肯定是不好的,谈判失败后,只能是割地又是赔款。

1881年,63岁的沈桂芬与世长辞,后入祀“贤良祠”。

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当时的户部尚书董恂,时年62岁。

董恂于1807年出生在扬州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便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之所以能够登上当时权力的中枢,得益于一生中精准抓住的三次重要机会。

首先,1840年,自幼苦读的董恂终于考中进士,得以踏入官僚行列,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1852年,董恂回乡守孝期间,积极召办团练,成功清剿了当地“张黑山”等三股顽匪,因其出色表现,受到朝廷嘉奖,升擢为顺天府尹。

第三次机遇则是在1861年,慈禧夺权之际,董恂站对了阵营,倾力辅佐同治皇帝,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回馈,一步步登上了户部尚书的高位。

董恂晚年热衷于著述,1892年,享年85岁的他安然离世。他一生中非常喜欢留指甲直到他晚年指甲也是非常的长。

目光转向这一位,是当时的礼部侍郎毛昶熙,时年52岁。

毛昶熙1817年出生在河南毛氏望族,28岁时考中进士。

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毛昶熙被派往河南创办团练,他治军严谨,所训练的团练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在与捻军的激烈大战中,他率领团练九战九捷,这一战绩震惊朝野。

毛昶熙在个人作风上,也极为清廉,有着自己独特的“三不原则”:不留墨宝,不留文稿,不留钱财。他的书法作品基本写完就烧掉,写下的文章也会在三个月内撕掉,并且从不积攒钱财留给后人。不得不说他的行为做派非常的洒脱。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的姐姐袁世瑛,嫁给了毛昶熙的第三子。然而,命运弄人,结婚前,这位毛家三公子却染病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毛昶非常的悲痛,并决定退了这门亲事,可袁世瑛依然坚守婚约,同毛三公子的灵牌结了婚。

她的这一行为,连慈禧都大为赞誉,特意为她修建了一座豪华的贞节牌坊。

现在看到的,是当时的两广总督瑞麟,他与慈禧同属正蓝旗,出身八旗子弟,虽同属一家子,但他一生确没有太多功绩。

1847年,在宗族祭祀太庙时,瑞麟因声音嘹亮,引起了道光帝的注意,被赐予五品官职。不得不说古代的官职给的好随便呀,声音洪亮,也能给官儿。

瑞麟一生,大多时间在行伍中领兵作战,不过遗憾的是,几乎屡战屡败。

直到1865年,他在肃清太平军残部的行动中立下战功,才被授予两广总督的职务。在广东任职期间,瑞麟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置办企业,为广东的现代化工业发展,切切实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874年,65岁的瑞麟去世,后也入祀了“贤良祠”。

最后这一位,是当时的汉口道台何维健,时年34岁。

何维健在为官方面并未声名远扬,然而他在园林设计领域却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

1883年,何维健从汉口离职后,选择定居扬州。在那里,他精心建造了一座占地1.4万多平方米的精致园林——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此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让后人记住了何维健这个名字。

但不得不说当时的人真的挺显年龄大的,30多岁的年龄看着像50多岁。

0 阅读:14
来到清末

来到清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