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父爱的伟大典范

石径斜呀 2022-12-11 21:31:33

一个人只要是爱他的孩子便不会没有优点的,这是梅里韦瑟太太对瑞德的评价。

一个像他这样的细心的商讨孩子的毛病和问题的男人,是不可能坏到哪里去的,这是几位最古板的老太太对瑞德的评价。

瑞德是小说《飘》的男主人公,他是个不拘一格,敢于突破传统道德限制,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清醒认识的人。《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成功地再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38年被拍成电影《乱世佳人》获得奥斯卡奖,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是经典作品,传遍全球。

人过中年,再次读《飘》,感慨与年轻时截然不同。年轻时感慨最多的是斯嘉丽不懂得瑞德对她的爱,以至于最后失去了瑞德;现在感慨最多的却是一个父亲为了挚爱的孩子,是怎样地不遗余力,未雨绸缪,勇于反思和改变自己,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爱。瑞德拥有巨大的财富,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再读发现,他做的最优秀的职业无疑就是“父亲”。

一、没有性别歧视,男孩女孩一样喜欢。

当斯嘉丽生下邦妮时,米兰妮和嬷嬷本来都认为瑞德会更喜欢个男孩,但是瑞德的回答却是“男孩子一点用都没有,我不就是个例子吗?拿一打男孩来换我这个女孩我也不换”,这话听起来又顺耳又让人敬重,以至于彻底消除了嬷嬷以前对瑞德的偏见。以前的瑞德在嬷嬷心中从来不是个绅士,而是套着马笼头的骡子,外光里不光。所以嬷嬷的内心中是瞧不起瑞德的,认为他不是个上等人,配不上她的斯嘉丽小姐。然而,邦妮出生后瑞德的表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嬷嬷对他的看法,认为他这样像个上等人了。连瑞德和斯嘉丽度蜜月回来送她的礼物,那件衬裙,以前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一直压在箱子底不穿,今天特地穿上了。可以看出,嬷嬷的内心里,已经完全接受了瑞德。

性别歧视在我们现代文明社会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但是在过去,这种状况广泛存在。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妇女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正是战争的爆发,大批男子上了前线,妇女才得以参加各种工作岗位,提高了社会地位。这些我们可以从美国护士的先驱克拉拉·巴顿的论述中得知:要不是战争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她们也许比当时还要落后五十年。

瑞德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人物代表,头脑里却一点也没有重男轻女的概念,这一点,恐怕也许比当时不止先进五十年。虽然这是作者本人的先进思想,却通过瑞德表达了出来,就冲这一点,瑞德的形象和地位就会一下子在人的心目中提高了很多。

二、严肃认真平等地对待孩子的建议,鼓励孩子,善于关注孩子心理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就在韦德因为妈妈和继父与共和党人走得近,关系密切,因而被有体面的南方家庭排斥时,斯嘉丽只忙着账本,挣钱,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是瑞德关注到韦德心理的变化,并及时了解情况,认识到孩子心里的问题和看法,并做出了引导。他一方面对于韦德关心的自己上没上战场给出了肯定回答和圆满的解释,为了彻底打消孩子的顾虑和怀疑,脱下衣服,让韦德看他身上留下的伤疤,尽管那并不是因为参加战争时留下的,而是瑞德和别人打架时留下的。

但是瑞德的这一通解释和做法,显示出作为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一个八岁的孩子眼里,这些无疑是英雄般的行为,韦德因此非常为继父感到自豪。

著名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瑞德对孩子的爱护,是基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上的疑问,让孩子从内心主动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点就拿到现代教育来说,也是很有前瞻性的。

三、为了孩子,勇于反思改变自己。

这一点不是一个一般的父亲能做到的,但是瑞德做到了。这是他人性中最辉煌的一环,也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瑞德为了女儿邦妮的未来,主要改变了以下几方面:

1、身体力行,逐渐改变外界对自己的看法,避免因为自己的过错将来对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少时看父母,小时候别人对你的态度是由你的父母决定的。

瑞德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他一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将来,立即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暗地里不动声色地改变自己:改变穿衣风格,尽量朴素;不和南方人讨厌的北方人一起公开亮相;不像以前那样公开到妓女贝尔沃特林那里去;带着孩子们到圣公会教堂里去。这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瑞德为了孩子的将来而煞费苦心,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现代的父母有几个能做到呢?

2、为了女儿将来能够融入南方家庭,不惜放下自己的身段,去虚心讨好南方的顽固太太们。

给“阵亡将士公墓装修协会”的捐款,特意委托颇有影响力的埃尔辛太太去办,并虚心低调地请她保密,充分表达自己的诚意。在银行里耐心细致地为梅利韦瑟太太办理担保借贷,当她离开时虚心地向她请教怎么对待孩子爱吮吸大拇指的坏习惯。通过探讨孩子的问题,瑞德改变了保守派中两位最顽固太太对她的看法,一步步打通了女儿能够融入南方上层社会的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瑞德为了女儿,进修自己的用心是如此地良苦,让人除了佩服只有感动!

3、为了维护自己在女儿心中的形象,不惜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因为女儿不愿意闻到他身上的威士忌酒味,他限制自己晚饭后只喝一小杯葡萄酒,让自己的内心和外表变得更健康。因为女儿喜欢坐在他的马鞍前头外出,他早早回家带孩子外出游荡,把脸膛晒得黝黑健康。

这一切的改变,只源于那伟大的父爱。 从瑞德对邦妮将来的未雨绸缪打算,我们也可以推断出瑞德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有如此灵敏的嗅觉,有如此冷静的分析力,有如此长远的打算,再加上那样一个动荡的战争年代,他能够通过跑封锁线积累下那么一大笔财富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瑞德悲剧的症结也在这里,他后期生活的一切目标都集中在女儿身上,为了这个孩子的未来,他付出了一切,金钱是最其次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头脑和精力。当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他的一切努力没了目标和任何意义,他一下子束手无策,再也没了生活的动力。

虽然,瑞德为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以邦妮逝去的悲剧而告终,但是,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还是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孩子的心理脆弱。但是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过孩子的心声,把孩子的话真正当回事儿呢?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为了孩子改变自己呢?不妨再读读《飘》的后半部分,再去细细追寻那位伟大的父亲的所作所为。

我们可以没有瑞德的机智,可以没有瑞德的幽默,也可以没有瑞德的财富,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只要拥有瑞德的善于倾听,善于反思并敢于改正就足够了,大家说不是吗?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