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十六国,社会动荡,留下的历史文献稀缺。而1400多年后,在甘肃嘉峪关附近的一个小村落,一位牧羊人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却打开了一处震惊世界的魏晋珍宝库,其中的发现,更是与2023年夏天的一则大新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世纪70年代初,7月一天,嘉峪关新城村的牧羊人张树信照例到戈壁滩上放羊。到了正午时分,酷热不堪,老人又累又热,找了一处沙丘想休息片刻。
老人将敢羊的鞭子插在地上的一个老鼠洞上,结果,这小小的的洞口竟哗啦啦开始坍塌,沙丘附近的沙土也顺着鞭子流淌!
这一下,张老汉吓得够呛,等待片刻,这地界竟塌出一个大洞,其中还有青砖的痕迹。虽然万分惊奇,张老汉不敢下去一探究竟,但好心气的驱使下,张老汉还是在第二天的夜晚约出了同村三位好友一起探秘。
也正是这一晚的挖掘和探索,两人发现了这沙丘地下,竟然藏着一座房子!只不过,这房子虽然砖石森然,还有一些小画片,但其中却阴气森森,还零落着人的尸骨以及一些散乱的瓶瓶罐罐。看到眼前惊人的一幕,两人才知道,这房子竟然是一处古墓。
由于判断这座古墓早已被盗,两位牧羊人悻悻而归,只拿了墓中的瓶罐来喂鸡,这时,这两人木有想到,他们打开了一座千年前的宝库。
很快,新城村外沙丘下有古墓的消息传出,1972年4月,甘肃省文物馆派驻考古队进驻戈壁滩,开始勘察工作。而经过调查,新城乡南北大约13万平方米的戈壁中,这些被村民司空见惯的一个个突起的小沙包竟是一座座古墓。据统计,这片戈壁滩中一共散布着一千多座大大小小的古墓,经断代,这些墓葬竟是文献资料十分稀少的魏晋时期!
那为什么嘉峪关出现了这么大规模的魏晋墓葬呢?
原来,汉代以后,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列四郡、据两关”战略措施的实施,河西长城的修筑,丝绸之路的畅通,使经济文化的交流空前活跃,加之大量的移民实边,大片荒地开垦,农田水利兴修,促进了当地的农耕经济发展。到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出现了畜牧天下饶、农桑赛江南的局面。但于此同时,魏晋时期政权频繁更替,特别是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中原大乱时,平稳繁荣的河西走廊更是吸引了众多内地的逃亡者和士族,这也形成了河西以及嘉峪关一带的繁荣,这就为千年后沙丘下绵延的地下世界奠定了基础。
1972年至1979年,考古队人员陆续在此发掘了18座墓葬,其中每一座墓葬的现世,都有令人惊叹的地方。例如,一号墓墓室的精巧结构就震惊众人。这是一个三室墓,分前室、中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连。这墓室通体是用干砖垒砌而成,没有用任何黏合材料,但砖缝错落有致,呈回旋状,顶部中间处以一块方砖收顶。墓室经过两千年的地震及水浸,都没有倒塌。
除了令人瞠目的力学奇迹,最令人称赞的就是墓葬中的画像砖。这18座墓葬中有9座有砖画像。
与以往墓葬中的仙界与祥瑞内容不同,这墓葬中的砖壁画具有鲜明的魏晋写实特色,以宴饮、出行、狩猎、农耕、采桑、畜牧、打场等为主的生活场面,勾画出了一幅幅古代的民间风俗画,真实地再现了当地百姓半耕半牧的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情景。
例如,这里出土了人们最熟悉的《驿使图》,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1982年成为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但《驿使图》只不过是众多精美壁画的一部分。
这一大批壁画的存在,就像一副千年前的社会生活拷贝,为人们研究当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特点与历史细节,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与佐证作用同时,它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艺术遗存的空白,成人赞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
而在已发掘的3号墓,人们发现了几幅图画,画面上有一长条案子,案上放3个陶罐,案下有两个盆,陶罐上有流孔,有液体从罐中流出,注入案下的盆中。而与之佐证的,人们还在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发现了一种灰陶滤罐,罐的底部有一滤孔,与图中所绘陶罐极为相似。
这画面上到底记录的是什么工艺呢?后来,人们在古书《齐民要术》中找到答案。
北朝贾思勰在这《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着23种最早的制醋工艺记载。其中“粟米、曲作酢法”与“秫米酢法”都有“接取清,别瓮贮之”的描述,这里的“接”是挹出液体的意思,和壁画描绘的场景一致。
而且,即便千年过去了,这种滤醋方法仍旧在新城一带有所传承。经过多方验证,基本可以断定这幅壁画是最早出土的制醋工艺壁画,并命名为《滤醋图》。
滤醋图的发现,不仅证明了魏晋时期酿醋已有成熟的技术,更说明了当时醋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要知道,虽然醋作为一种调味品早已成为当代百姓们的一种生活常见调味料,但在古代,醋一度是贵族的特供。
传说尧帝采摘瑞草“英”以酿苦酒 (古醋),而清源尧头村,就被称为醋之源头。
在先秦古籍中,酸醋称为“酢”(zuo)或“醯”(xi)。《说文解字》记载“醯,酸也”。西周史籍《周礼》有关于酸醋的最早记载“醯人掌醯物”以及“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醯人的人员设置已经和负责食盐的“盐人”一致,如此一来可以判断,在西周时期醋在宫廷中已经开始流行,而且只有位尊者才能用醋。
不过,据学者们推断,当时的“醯”并不似不是陈醋,而是小米醋。这是因为,山西陈醋与镇江香醋、保宁醋、永春老醋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醋,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以高粱、麸皮、稻壳、谷壳等为主料。
但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中国高粱非洲起源说,这种说法中,高粱大概是魏晋以后传入中国的。而在山西迭代用高粱大规模酿醋,也是到了宋代了。
而山西陈醋的酿造,相比嘉峪关新城村魏晋墓葬群发现的《滤醋图》有同样用上了固态发酵的工艺,但山西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陈醋酿造法,明显更加复杂。
需要经过蒸、熏、淋等82道复杂的工序,不仅工序复杂,还需要大量的时间。例如,把发酵好的醋醅放到缸中进行熏制后要经过6次倒缸,再经过“淋”醋工艺,新醋就酿出来了。但这还不是成品,新醋水分大,可以吃,但没有醇香。必须放进瓮子里打开口,经过夏伏晒、冬捞冰的陈酿过程,地道的老陈醋才能诞生。
据研究数据表明,独特的熏醅工艺为山西老陈醋带来高达约64种风味物质,其中作为国家标准中特征指标的川芎(xiōng)嗪(qín)和黄酮类化合物,不仅有特殊鲜香味,还被研究证明对心血管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老陈醋的存在,不仅中和了山西“硬水土”,维持身体健康酸碱平衡,还与千百种面食成了最佳拍档,成了山西人的家滋味。
一瓮老陈醋的存在,不仅串联了千年的岁月,还将一种带着醇香的文化与地理河山联系起来。就像提到醋,就能想起山西人一样,“老醯”也成了山西老乡们的一种蕴含着特殊风味的称呼。
不过,最近的一则新闻,却让人们对山西流传千年的杂粮酿醋工艺产生了怀疑。例如,浙江卫视旗下的“中国蓝新闻”视频号就发布的消息,称“中国醋都清徐县醋厂用冰醋酸勾兑食用醋销往全国 吸入或食用易造成内脏器官损伤”。
在国人被食品安全问题刺激得精神紧张的时刻,这一消息一经发酵,山西醋的形象就大大受损。不过,这一次,山西人无比团结,纷纷为山西陈醋正名、撑腰。
很快,这则新闻背后的“不对劲”被曝光出来。
这新闻其实是旧闻,是三年前的一则消息;勾兑假陈醋的四家作坊为外地商人开设,经营不足一年就被山西有关部门捣毁,伪劣产品也被追回;这四家作坊名不见经传,本地人听都没听过,但新闻中却将这作坊与醋都相关联;涉事企业用的不是“冰乙酸”而是“可食用冰醋酸”。受罚企业的行政处罚记录显示,他们用的是“食用冰醋酸”“原料”“醋料”“原醋”用于勾兑食醋。而太原市场监督管理局给出的处罚依据是,“未购进高粱等酿造食醋原料”“购进用于勾调食醋的“原料”“醋料”“原醋”的数量及金额”…………
就在有人质疑这则新闻是为了流量而炒作时,是为了给镇江醋站台时,有人更扒出,曾有日方企业欲收购山西醋产业,被拒后出阴招打击山西醋业……
从维护家乡味道到维护国家文化,如此一来,山西人更是无比激愤,空前团结。
传承千年的公益,流传千年的滋味,却因为资本背后的操作而被扣上了伪劣有害的帽子,如果我们让坚持本心的企业吃亏,让劣币逐良币,那几十年后,我们是不是也会失去真正的陈醋滋味?
后人们还会相信这流传千年的酿造工艺吗?可能再看到《滤醋图》等文物的时候,我们的后人们不再埋怨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丢失的太多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