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在晋惠公六年(即公元前645年),秦晋之间发生了一次著名战役,被称之为韩原之战。秦穆公与晋惠公各自统率大军,在韩原展开鏖战,结果实力强悍的晋军反遭惨败,最终晋惠公竟被秦穆公俘虏了。
晋惠公六年(即公元前645年),在秦国纪年为秦穆公十五年。“合战”,即交战;“韩原”,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南省西北部,而当时为晋国辖属。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晋惠公四年(即公元前647年),晋国遭灾闹粮荒,晋国向秦国请求借粮度荒。
秦穆公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向晋国援助了粮食。“卒与粮,自雍至绛”——是否援助,朝堂出现了两派意见。最终秦穆公拍板决定输送粮食。从秦国国都雍城到晋国国都绛城,一路上运送粮食的车队络绎不绝。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转眼到了晋惠公五年(即公元前646年),秦国又遭天灾闹粮荒,于是向晋国请求粮食援助度荒。
“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晋惠公却采纳了虢射的建议,不仅不提供粮食给秦国,反而将趁人之危攻打秦国。
晋秦先后遇天灾闹粮荒,晋秦互相求援借粮度灾年。岂料,晋惠公忘恩负义,不仅不予借粮,反而意欲攻打秦国。但是,晋国没有及时出兵,反而被秦军打进了晋国境内韩原。
“秦大怒,亦发兵伐晋”——秦穆公对晋国拒绝借粮非常恼火,也派兵攻打晋国。此处“亦”字值得注意。“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在晋惠公六年(即公元前645年)三月,秦穆公亲自统率大军攻打晋国,九月秦晋鏖战韩原。
秦穆公出兵晋国看似是教训晋惠公忘恩负义。然而,这背后并非如此简单。毕竟,在晋献公时代,晋国继齐国之后已成为诸侯强国,司马迁如此记载:“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接壤)翟,东至河内。”
分析上述信息,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秦国正闹灾荒,秦穆公凭何主动进攻强大的晋国?
第二,晋惠公为何拒绝粮食援助,又主动趁机攻打秦国?
第三,晋惠公既然谋划攻打秦国,为何迟迟未派兵出击?
第四,韩原之战在晋国境内,且晋军实力强悍,为何会失败?
第五,晋军实力远强于秦军,晋惠公为何成了秦穆公的俘虏?
第六,“亦”字是味着秦穆公知晓晋将攻秦,是谁泄露信息?
带着以上问题再看《晋世家》,从骊姬乱晋之后的历史记录中或许会有所发现……
继位第一人是重耳晋献公临死之前“属奚齐于荀息”——将骊姬之子姬奚齐托付给了大臣荀息。交代完托孤嘱托,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2年),“秋九月,献公卒”。
“荀息为相,主国政”——荀息作为托孤重臣宰相全权处理晋国政事。“里克、丕郑欲内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乱”——但是,大臣里克、丕郑打算迎接姬重耳回晋继位,于是联手姬申生、姬重耳、姬夷吾的党羽作乱。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首先,姬重耳(即晋文公)是太子申生自杀之后,晋国认可的继位一人选;其次,姬申生、姬重耳、姬夷吾都有自己的党徒,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势力;再次,朝臣借扶持继承人进行权力争夺。
“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丧次”即为晋献公送葬停灵的地方。“荀息立悼子而葬献公”——姬奚齐被杀之后,荀息于是选择立姬悼子为晋君,然后安葬了晋献公。“悼子”乃是姬奚齐的弟弟,为晋献公宠妃骊姬之妹所生。
“十一月,里克弑悼子于朝,荀息死之”——十一月,里克又将晋君姬悼子杀掉,荀息自杀殉难。荀息除了自杀别无选择,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已经失败了。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里克先后弑杀了姬奚齐、姬悼子,派人到翟国迎接姬重耳,准备让他继位为君。
司马迁在此明确在晋惠公姬夷吾继位之前,姬重耳才是继位的第一人选。当然,这也暴露了相对于姬重耳,晋惠公姬夷吾缺少权臣的支持,至少里克、丕郑并非坚定地拥护者。所以,这就注定了韩原之战晋惠公被俘。
姬重耳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回晋继位,估计与晋国权臣众多、势力庞杂有关,即使回晋继位为君也未必真正掌权。而姬夷吾返晋继位,也是承诺了分封里克、割地与秦才得到了国内外的支持。这同时又印证了姬重耳的担心不无道理。
权臣里克被逼自杀重耳谢曰:“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还报里克,里克使迎夷吾于梁。——《史记·晋世家》
姬重耳以流亡在外没有为父亲送丧为由拒绝了里克,里克退而求其次从梁国迎立姬夷吾。
姬夷吾准备返回晋国,而追随者吕省、郤芮劝道,“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吕、郤的担忧恐怕也是重耳所担心的。
毕竟“献公子八人”,外逃的只有姬夷吾、姬重耳,而姬奚齐、姬悼子被杀,太子申生自杀,所以晋献公还有三子留在晋国。若姬悼子为后来所生,或许还有四子。
晋国仍有继位人选,为何从外寻找?吕、郤二人不相信国内势力,于是打算前往秦国,借助秦军力量强势返回,这样子不至于掉入陷阱中。
“乃使郤芮厚赂秦”——姬夷吾派郤芮重金贿赂秦国,并约定“姬夷吾继位成功,就割让黄河以西的八座城。”
“及遗里克书曰”——姬夷吾又给里克一封书信,“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继位成功,则将汾阳封给里克。
“秦穆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秦穆公于是派兵护送姬夷吾回晋继位,这便是晋惠公。
其实,姬夷吾继位还有一个被忽略的插曲。
“齐桓公闻晋内乱,亦率诸侯如晋”——齐桓公听说骊姬乱晋,也率领了诸侯联军到达晋国。其实,齐桓公本来想趁机入晋掳掠一番,岂料“秦兵与夷吾亦至晋”——恰巧秦军护送着姬夷吾返回晋国。“齐乃使隰朋会秦俱入夷吾”——齐桓公于是派隰朋联合秦军一起护送姬夷吾。
其实,齐军既是威胁,又是保护伞。如果没有齐军兵临晋国以及秦军护送,姬夷吾返回晋国也未必顺利继位。姬夷吾继位的主要阻力,可能是姬重耳的党徒,或者其他公子的党羽势力,但由于齐、秦两国的干预都不敢反对罢了。
外欺秦国内诛里克“惠公夷吾元年(前650年),使丕郑谢秦”——晋惠公元年,姬夷吾派丕郑前往秦国致歉。这个“谢”不是感谢,而是表示歉意,丕郑的道歉辞令中又隐藏了诸多信息。
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晋世家》
丕郑以晋惠公的口吻向秦穆公表示歉意:当初夷吾我把河西允诺给您,如今有幸继位为国君。可是大臣说:“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我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许给秦国呢?”我虽然力争也无用,所以特向您道歉。
这歉意理解有二:其一,晋惠公背信弃义了,拒绝割地给秦;其二,晋惠公权力受制约,被大臣们阻挠了。但从后续来看,第二条又可以否定了。
“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晋惠公也未兑现与里克的许诺,没有封赏汾阳,还剥夺了一切权力。
晋惠公对内对外背信弃义,既未遭到秦国攻打,也没有引起晋国内乱。这说明晋惠公政治把控能力较强。
“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因为重耳流亡,晋惠公担心里克再度作乱,于是赐死里克。晋惠公剥夺了里克的权力,仍然担心里克造反叛乱,而其赐死里克主要为防范在外流亡的姬重耳。
“于是丕郑使谢秦未还,故不及难”——当时,丕郑受命赴秦致歉未返,所以没有遭遇此难。司马迁言外之意,权臣丕郑也晋惠公在赐死之列。
当时还有一件大事,“四月,周襄王使周公忌父会齐、秦大夫共礼晋惠公”——周襄王派忌父会同齐、秦两国使节观礼晋惠公继位。这说明周天子、齐、秦均承认了晋惠公的合法地位,所以姬夷吾才敢于耍无赖。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周、齐、秦使者在晋国,所以晋惠公才得以处死里克。
改葬申生安抚人心晋惠公以为处死里克,就切断了姬重耳返晋的希望。然而,司马迁接下来的文字颇值得思量。
“晋君改葬恭太子申生”——晋惠公按照仪礼重新安葬了前太子申生。
晋惠公为何要这么做呢?
“十六年(即公元前662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晋献公十六年,晋国军队一分为二,晋献公执掌上军,而太子申生率领下军。
晋军扩充,这是军事实力强悍的象征。到晋献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657年)申生自杀,申生掌控下军已长达六年。这意味着无论是党徒,还是下军,“太子党”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秋,狐突之下国,遇申生,申生与载而告之”——秋季,狐突到曲沃遇到了申生,申生乘车并跟他说话。
“狐突”是姬重耳和晋惠公的外公,此前为太子申生的御者。“下国”相对于国都绛城而言,指曲沃城。晋献公十六年“为太子城曲沃”,曲沃城也就是申生驻守的城池。
此时申生已死,怎么可能又搭车又聊天呢?只能说“太子党”借申生的鬼魂有所企图。
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将以晋与秦,秦将祀余。——《史记·晋世家》
“姬夷吾无礼,我要向天帝请求,将把整个晋送给秦国,让秦国祭祀我。”太子申生跟狐突说的意思是宁可将晋国送给秦国,也不愿意姬夷吾为君。这不可能是申生的想法,而是以狐突为首的太子党的念头。
当然,申生的“鬼主意”被狐突劝阻了。
但是,“申生告之曰:‘帝许罚有罪矣,弊于韩。’”——申生却警告,天帝已答应惩罚罪人了,他将在韩原大败。
申生怎么会预测到韩原之败?只能说以狐突为首的太子党期望如此,借秦国除掉晋惠公姬夷吾;或者还可能是太子申生所属的下军阵前倒戈,故意败给了秦穆公。深究其中原因,大概与狐突有关,狐突的两个儿子狐偃与狐毛都追随在外流浪的姬重耳!
丕郑背叛晋投降秦“丕郑使秦,闻里克诛,乃说秦穆公”——丕郑正在秦国出使,当听说里克被杀,于是劝说秦穆公。
司马迁在如此记录确了丕郑背叛晋国,秦穆公因此有了情报来源。毕竟,里克、丕郑掌权多年,对晋国了如指掌,且培植了势力。
丕郑劝说秦穆公,晋惠公大臣吕省、郤称、冀芮非常忠心,如果重金拉拢过来,就可以驱逐晋惠公,然后护送姬重耳返晋继位。除此之外,晋国的其他重要军事秘密估计也是竹筒倒豆。
而此处再次明确丕郑怂恿秦穆公护送姬重耳返晋继位。又是姬重耳!
“儿乃谣曰:恭太子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申生改葬之后,民间流行了童谣:恭太子(此指申生)虽然改葬了,晋国也不会繁荣了,十四年后他哥哥带领下晋国才会昌盛。又是谁鼓动了民间舆论?只能推断为歌谣的受益者——姬重耳!
综上所述,无论是丕郑还是狐突,对晋惠公很不满意,而希望姬重耳继位为君。而对于秦穆公来讲,晋惠公背信弃义,于秦不利利,改立姬重耳未尝不可。
“秦穆公许之,使人与归报晋,厚赂三子”——秦穆公听从了丕郑的主意,派人和丕郑一起返回晋国述职报告,而用厚财贿赂吕省、郤称、冀芮三人。
吕省、郤称、冀芮三人看出来丕郑背叛,“遂杀丕郑及里克、丕郑之党七舆大夫”——于是三人联合杀死了丕郑及里克、丕郑的党徒七舆大夫。
“惠公之立,背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晋惠公继位,于秦、里克来说背信弃义,又诛杀了七舆大夫,所以不受晋国人拥护。这与姬重耳“国人皆附焉”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年,周使召公过礼晋惠公,惠公礼倨,召公讥之”——晋惠公二年(即公元前649年),因为晋惠公对天子之使者傲慢无礼,召公讥讽。这不是简单的嘲笑,而是晋惠公失去了周天子及诸侯的国际声援。
秦军出兵攻打晋国“丕郑子豹奔秦”——丕郑遭诛杀,其子丕豹逃到了秦国。“言伐晋,穆公弗听”——丕豹来到秦国,第一件事就是劝说秦穆公攻打晋国,但是秦穆公并未听从。毕竟,此时晋国是诸侯中军事强国,而秦国相对弱小。
“不听,而阴用豹”——在《秦本纪》中,秦穆公虽未听丕豹建议,但仍暗中重用丕豹。司马迁虽未明确如何重用,除了丕豹自身才干之外,应该还有负责联络丕郑党羽,窃取晋国重要情报。
晋惠公背信弃义,内杀权臣,外欺诸侯,民众支持率不高。如果此时秦穆公讨伐晋国,不仅理由充分,而且条件也不错。然而,秦军并没有攻打晋国,说明不具备实力。
在秦穆公五年(即公元前657年),“秋,穆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当时秦晋之战结果如何,司马迁并未记录,或许秦国根本没有讨到便宜。而今丕郑已死,贸然进攻强晋结局难以预料。
晋惠公六年(前645年)则不同了,晋惠公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而且身边人都看不下去。最典型的是晋惠公的车右护卫——庆郑。
“秦内君,君背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背之,乃欲因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史记·晋世家》
“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秦国立即援粮帮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援助,反而想借机会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难道不应该吗?”
这是庆郑对晋惠公所说。作为车右护卫,庆郑是十分亲近之人,然后其言语颇具讽刺意味,这说明晋惠公对内对外政策背信弃义不得人心。
由此,晋国或许有叛降者,又或者晋惠公支持率不高,所以秦穆公敢于出兵晋国,当然这也是晋惠公有攻打秦国打算,却迟迟未付诸行动的原因。
但是,秦穆公敢于出兵晋国,恐怕原因不止于此。
夷吾派刺客杀重耳“晋军败,遂失秦穆公,反获晋公以归”——晋军战败,不仅没有抓住秦穆公,晋惠公反被秦军俘虏。这恐怕是晋惠公始料未及的,毕竟晋国军力远远强于秦国。
“秦将以祀上帝”——秦穆公本来打算用晋惠公祭祀上天。用活人祭祀,这其实是处死战俘的一种方式。
但是,周天子“为请(求情)晋军”,以及“晋君姊为穆公夫人”以死相逼,所以秦穆公只得“与晋侯盟王城而许之归”。
其实,秦穆公没有杀掉晋惠公,除了周襄王讲情与秦穆公夫人以死相逼之外,还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秦国担心晋国联合戎狄复仇。秦穆公曾问吕省杀了晋惠公会如何,“必报仇,宁事戎、狄。”晋惠公生母出身于戎狄,晋国为复仇而联合戎狄完全可能。
其二,担心齐国趁机干预晋国内政。毕竟,齐桓公一直窥伺时机介入晋国,晋国内乱“齐桓公至晋之高梁而还归”,如果不是晋惠公返晋,齐桓公可能另择他人为君。
“十一月,归晋侯”——韩原之战过了两个月,晋惠公返回了晋国。也就是说晋惠公在秦国做了两个月俘虏。
“晋侯至国,诛庆郑,修政教”——晋惠公返回晋国,首先杀掉了庆郑。这是否意味着庆郑投敌叛变呢?其次,修明政治。其实,不过是政事处理迎合大多数人意愿,以争取民众支持。
再次,晋惠公还谋划了更大的事,“谋曰:‘重耳在外,诸侯多利内之。’欲使人杀重耳于狄”——重耳流亡在外,诸侯以护送重耳返晋谋利。所以打算派人到翟国刺杀重耳。
也就是说晋惠公虽然杀掉了权臣里克,但是这并未彻底断绝诸侯对晋国权力的觊觎,而除掉姬重耳才是彻底根除。
“重耳闻之,如齐”——然而刺杀消息走漏了,姬重耳获知后逃亡齐国。刺杀消息走漏说明姬重耳在晋国耳目众多,甚至晋惠公身边也有眼线。
重耳具有最大嫌疑晋惠公在韩原之战失败的原因似乎越来越明晰了,晋文公姬重耳具有重大嫌疑!
“十四年九月,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怀公”——晋惠公在位十四年死去。晋惠公之子姬圉继位,这便是晋怀公了。“子圉之立,畏秦之伐也”——姬圉继位之后,最大的忧虑便是秦国攻打。
毕竟,姬圉在韩原之战失败后到秦国做了人质,换回了晋惠公姬夷吾返回。而姬圉为了继位偷跑回晋。
秦国攻打晋国,可不仅仅是秦穆公对姬圉偷逃耿耿于怀。其实,秦国一直觊觎向东侵伐,打开秦国东进大门。
“乃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于是,晋怀公下令所有追随姬重耳流亡的人约定期限返回晋国,不然就灭族其家人。
“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肯召”——狐突之子狐毛及狐偃追随姬重耳在秦国,并未答应召回。从姬重耳出逃,狐毛及狐偃就追随左右,其中狐偃还是五位重大人物之中的一个。而这才是晋怀公惧怕秦国的真正原因!
当然,由此联想此前狐突借太子申生“还魂”宣扬韩原之败以及民谣,或许以狐突为首的“太子党”彼时已经倒向了姬重耳。
“秦穆公乃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栾、郤之党为内应,杀怀公于高梁”——秦穆公不再对晋发动战争,而是派兵护送姬重耳重返晋国,并联合栾、郤内应杀掉了晋怀公。
司马迁在此又透露了一个信息,“栾、郤之党”为秦国内应,如此里外勾结韩原之战岂能不败!
“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唯惠公之故贵臣吕、郤之属不欲立重耳”——晋国得知秦兵来临,也集结兵马准备阻击,当私下里得知重耳返回,只有晋惠公的旧臣吕、郤等阻击秦兵护送姬重耳。这意味着其他兵众并未阻击,也就是说晋惠公并未统一军队指挥权。
重耳返晋继位似乎合情合理,毕竟赢得了晋国大多数支持。然而,司马迁记叙并未就此结束。
结束语:“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时间节点很巧妙,晋惠公于六年九月韩原之战被俘,当年十一月被释放回晋;七年,晋惠公派杀手追杀姬重耳。这其中意味着什么,还需要再明说嘛!
“重耳闻之”,当晋惠公派出杀手后,姬重耳又一次得知消息,他与赵衰商量准备逃亡。“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兴,以近易通,故且休足。’”
这句话最终锁定姬重耳涉嫌操纵韩原之战!
“近”,不仅指距离上狄国临近晋国,还有血缘上亲近,狄国为姬重耳母国。“易通”,是指易于沟通联络晋国势力,也就是说姬重耳在晋国耳目众多。
重耳与赵衰谋划说,“流亡出逃到狄国,不是认为狄国可以助力兴办大事,而是因为距离晋国近且易于沟通联络,所以暂时歇脚栖身。”根据姬重耳所说,他在晋国势力非常强大,所以本不打算依靠他国帮助,但是被逼走投无路才从狄国逃向了齐国,在齐桓公死后又辗转到了楚、秦。
王位争夺向来渗透着阴谋和血腥。姬重耳看似流亡国外十九年,然而晋国之乱、韩原之战无不闪动着姬重耳的身影。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司马迁或多或少受孔子影响。“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谲”意思为欺诈、诡诈,而“正”则解释为正直、正派。司马迁认同孔子的说法,所以字里行间透露着晋文公姬重耳的诡诈与奸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