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腐朽至极的楚国自杀毫无意义

奋斗小火球 2024-05-10 03:36:43

 又逢一年端午佳节,中华儿女再度述说中国历史上那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缅怀的日子,因他而生。因爱国无门,愤然投汨罗江,这一举动,激起了人们心底深处的敬意与感动。善良之人,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与爱戴,纷纷将食物投入江中,盼望鱼儿能够吞食这些食物而不碰触屈原的遗体。自发的船队在江面上穿梭,寻觅着他的踪迹。就这样,纪念屈原的习俗便在这片江水之间生根发芽,数千年来,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行动,怀念着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可以看出,爱国,无论古往今来,始终是永恒的主题,总是触动人心的行为,而爱国者,总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然而,正当我们纪念屈原的爱国行为之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他因无法拯救腐朽至极的楚国而愤然自尽,这样的行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小糖提出,屈原因为爱国无门而走上自杀之路,除了表达一种愚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意义,这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屈原,生于战国末年,曾肩负楚国重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高位。他怀揣雄心壮志,梦想改变楚国的衰落,期盼着重振楚国的威仪,使其成为当时的强国。他主张治国以章法,重用贤能,致力于政治改革,以联合各国共抗秦寇。然而,已经沦为一片腐朽之地的楚国,早已岌岌可危。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了权贵们的排斥,因为这需要动摇既得利益者的根基。这些贪腐之徒们怎能容忍他的存在?自然是毫不留情地将他视为眼中钉。其他权贵们更是不惜用谗言迷惑楚怀王,让他对屈原产生疑虑,甚至设法远离他的视线。屈原郁郁不得志,只能叹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人,自然会说些过激之言。最终,他因言获罪,被流放出境。

然而,即便面对这样的困境,屈原仍然抱着一线希望。他天真地相信,有一天天子会觉醒,会想起他,会重用他。他依然坚守着“吾不能变心以从欲兮,故将愁苦而终穷”的信念,依然憧憬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美好梦想。

然而,腐朽至极的楚国又岂能容得下屈原?权贵们,包括天子在内,又怎能拥有召回他的念头?他们盼望着他离得越远越好,最好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让他们可以继续沉浸在他们的醉生梦死之中。

  然而,尽管屈原被流放多年,他仍然怀抱着对祖国的深深信念。在感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同时,他的内心依然坚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将希望寄托在楚国的继任者楚襄王身上。然而,楚襄王却显得比前任更加昏庸无能,未能给予屈原展现报国之志的机会,反而将他流放至更为偏远的江南。再次流放之际,屈原惊闻楚国已被秦国攻破首都,国家已经覆灭,报国无门的绝望使他深感悲愤。尽管连村野渔夫都劝告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但自认为非凡的屈原仍然决意以死明志,在国破家亡之际选择投汨罗江自尽,仿佛是为了实现他伟大的爱国情怀。

这样腐朽至极的国家,这样醉生梦死的既得利益者,这样昏庸的统治者,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刻。然而,屈原却未能看清这一切,他依然抱持着对国家的幻想,试图以个人之力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可以说,屈原确实太过天真,尽管历经磨难,仍然沉溺于幻想之中。尤其是在幻想破灭之际,他竟然选择以这样的国家为归宿,这使人不禁感叹,屈原之死不仅毫无意义,更将迷失后人。

在屈原这样的人物影响下,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所谓的爱国者,如北宋时期的杨家将,南宋的岳飞,明朝末年的袁崇焕等等。然而,回首历史,他们的牺牲在今天看来似乎都毫无意义,只是延缓了统治者的倒台,让那些腐朽至极的寄生虫们得以更加放纵自己的贪欲。这些统治者不会因他们的牺牲而感动,更不会自觉改变。想想蜀国后主刘禅在被俘之后只顾享乐而“乐不思蜀”,想想那些为了国家而慷慨赴死的人们,让人心情复杂。

因此,屈原或许当初应该听从村野渔夫的劝告。既然国家无法容纳他,又何必为这样的国家忧虑甚至舍生呢?如果无法改变国家,也没有能力接管,那就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像岳飞等人有能力接管国家,实现自己的抱负,又何必为这样的国家去赴汤蹈火,最终却死在那些无耻之徒手中,这样的牺牲实在是毫无意义。

逃避与接管并不是不爱国,恰恰相反,这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爱国与维护腐朽的既得利益者无关,更与牺牲百姓无关,尤其与外敌内患无关。爱国是热爱这片土地,是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果统治者不能给予你爱国的机会,不珍惜你的爱国热情,甚至怀疑你的爱国情怀,那么为何要为他们献出生命呢?因此,如果没有能力爱国,那就远离吧;如果有能力爱国,那就接管吧。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国,总比维护一个腐朽至极的利益集团要强。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只是为他的死感到惋惜,但并不认同他的自杀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与爱国无关。

0 阅读:0

奋斗小火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