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要想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时间和空间无疑是最为根本的两个途径,它们也是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最为宏大的两个话题。
中国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农耕渔猎生活中总结出了一套深奥而玄妙的时间认识体系,通过自然的变化来感受时间的流动,再以此指导后代的生产生活。这套体系,就是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
清 焦秉贞 《耕织图·图二·耕》
最早人们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岁,借天体运行变化确定时令与气候。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太初历》,则是用圭表测日影长度,以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天为冬至日,列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则是三百多年前通过科学手段辅助订立:将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进一步提升了其科学性。
二十四节气伴随的还有七十二物候与二十四番花信风。
七十二物候即一个节气三候,五日一候,一候仅选择一种物候变化作为代表。以春分为例:
一候玄鸟至。春分日后,燕子开始从南方飞回来,这里的“玄鸟”指的是燕子。二候雷乃发声。春分后五日,雷声开始出现,这是春天阳气生发的声音。三候始电。再五日,闪电开始出现。由于雨量渐多,雷声和闪电也顺势而来。(传)明 吕纪《春风燕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二十四番花信风则是关于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也是每个节气三候,每候五天,八气共二十四候,只不过每候对应到了一种具体的花卉上,以花期代表时间的进程,以花传信,故名花信。
以今日节气春分为例,它的花信风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春分|一候海棠
海棠品类繁多,明代的《群芳谱》中择优选出了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和木瓜海棠为最美的“海棠四品”。其色艳花娇,观赏性颇高,尤其深受宋人推崇,北宋王禹偁甚至认为商山海棠“春里无勍敌,花中是至尊”。
大名鼎鼎的文豪苏轼与陆游是红海棠拥趸。苏轼惜花恋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陆游也十分认同“烛下看海棠”的赏花之法,颇有些“灯下看美人”的意境。
清 董诰《二十四番花信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文人雅士眼中,海棠美则美矣,却有一大缺憾——无香,甚至因为常被指摘。作为海棠铁粉的陆游还为此写过一首诗辩驳:“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刻深。”
其实海棠种类繁多,并非种种皆无香。北宋僧人惠洪在《冷斋夜话》中就记载过一个关于“海棠无香”的笑谈。
垂丝海棠
李丹被安排去昌州任职,因为离家太远改选他地,彭渊材急得上门力劝李丹昌州是个好地方。李丹十分惊诧,询问昌州是供给丰富还是民讼简单,彭渊材给出的理由是海棠无香,但昌州海棠天下独香。
针对海棠到底有没有香这个问题,李渔的切入角度更深一些,他认为“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意思是海棠颜色太胜,掩盖了其香气,正如“大音希声”、“大羹不和”,他自己轻轻嗅闻过海棠,觉得海棠有一种独特的清芬。
宋 林椿 《海棠图》(西府海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海棠特殊的形状还被吸纳进了工艺美术领域,成为一种经典的简单几何造型,大致包括四瓣等长和两瓣等长两种形式,这也是海棠形象在造物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途径。
小到文房笔筒、香炉、花几造型、家具上的鱼门洞,大到园中铺地、窗格、亭台建筑设计,都可以融入海棠的奇妙造型。
二十世纪 黄花梨海棠透窗鼓凳成堂 研习社藏品
清代 红木攒接十字海棠三围屏罗汉床 研习社藏品
春分|二候梨花
梨花即梨树之花,这种花常为纯白色,花落如雪,岑参更是以花喻雪,写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
海棠色泽艳红,故而适合把烛观看,而梨花冰肤雪貌,适合借月色烘托,如元好问诗云“素月谈相映,肃然见风度”。
清 董诰《二十四番花信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渔喜爱梨花甚至超过了梨果,他认为梨果不一定每种都好吃,但梨花每一种都十分耐看。他还引用了唐人写雪梅之诗“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认为雪和梅虽各有优劣,梨花却能兼得二者之优点。
对于文人雅士而言,梨花还是装点庭院必不可少之物。张岱《陶庵梦忆》中讲过一个善莳花弄草的金乳生,他就会把“白梨花”种在墙头屋角,用以遮挡烈日。《红楼梦》中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后院也“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清 邹一桂《梨花夜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分|三候木兰
木兰为树生之花,其树木高大,花开时傲立枝头,花大味香,圣洁雪白,内部花蕾更是形大如笔头,所以也被称为木笔。
《楚辞》中屡屡提到的“辛夷”指的也是木兰花,王维还有一首颇负盛名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清 董诰《二十四番花信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间集》中还有一个词牌名叫”木兰花令”,据说其渊源来自于唐代张搏宴请陆龟蒙等人一事,张搏堂前栽植了许多木兰花,正值花期,便邀请众诗客以此赋诗,陆龟蒙写下无人能续的绝唱:“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清 余省《墨妙珠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