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昭王非要赐死白起?史学家:换成你,你也会赐死白起

逗逗娱 2025-02-20 11:19:07
前言

秦昭襄王那在战国乃至封建王朝里可都是相当有名的雄主。他在位的时候,就把秦朝以后的走向给定下来了。不过,秦昭襄王这一辈子也有个事儿,被后来的人一直指指点点的。

他赐死了战功卓著的大将军白起,白起可是为秦国的江山拼命战斗。结果,还是没逃过一死,后来的人对白起的这个悲剧那是说法各种各样的。

一、成也魏冉,败也魏冉

常说“成也萧何败萧何”,这话搁白起身上也适用。对白起而言,那就是“成也魏冉,败也魏冉”。一开始,白起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那时候秦国正急着找人才来让国家强大。秦昭襄王特别想要人才,就把这事儿交给丞相魏冉了。白起向来用兵厉害,这样就被魏冉给看上了。说白起是千里马的话,魏冉可不就是伯乐嘛。

得这么说,白起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儿,就是碰上了魏冉。魏冉这人可不得了,他特别赏识白起,还把白起推到高位上去了。魏冉特别认可白起的能力,在他的推荐下,秦昭襄王才开始重用白起。而且,魏冉还一直在旁边给白起保驾护航,这就让白起能把自己的本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魏冉就不用多说,他可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宣太后的哥哥。这算得上是最早的外戚掌权了。不过,魏冉虽是外戚,可他的能力那是杠杠的,特别是政治手段方面。

想当年,秦国早期能发展得那么快,这可全靠魏冉。但白起和魏冉可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白起在军事方面天赋极高,简直无人能比,不过,军事天才往往都有个毛病,就是没什么政治头脑。

但刚开始的时候,白起根本就用不着有啥政治头脑。为啥?因为有魏冉在,魏冉已经把能为白起做的事儿都做了。这就使得白起可以一门心思把精力全放在军事上。简单讲,白起要是想成功,肯定得有个人来帮他处理政治方面的事儿。

在当时的秦国,要说玩政治手段,谁能比得过魏冉?那时候的魏冉,地位高权力大,简直就是权倾朝野。早年的白起,从来都不用去操心朝堂上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儿,为啥?就是因为有魏冉罩着他,这才让白起一场接一场地打胜仗。

大家都知道,秦昭襄王一直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怎么可能容忍被别人牵制?魏冉,他肯定是要除掉的。魏冉那伙人倒台以后,白起就没保护伞。

白起这种将领,没什么政治头脑,手段和城府一样没有,性格还特别直率。魏冉不再保护他之后,他以后会落个啥下场,那都能想象得到。得提一下的是,白起虽然是武将,可他也算是魏冉集团里的人,就光这一点,就给白起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白起忠心于谁这事儿很明确,可秦昭襄王能相信白起是效忠于他的吗?别的人又能不能相信?

早年魏冉在朝中大权独揽的时候就有不少政敌。而且秦昭襄王还想把他给除掉,这时候大臣们很快就开始站队了,真是墙倒众人推。

白起在魏冉倒台之后,处境就变得特别危险了。就像前面说的那样,白起这人不懂人情世故,朝廷里能为他说话的人也没几个。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调节自己跟秦昭襄王之间的君臣关系。

要是你跟君主的想法不一样,那君主可就对你有意见。可惜,白起这人心里头,从来就不寻思啥该说啥不该说的,在秦昭襄王跟前向来是知道啥就说啥,一点儿都不藏着掖着。

二、君臣生隙

魏冉下台以后,范睢当上了丞相。范睢挺有本事的,不然也坐不上丞相这个位子。他到了秦国以后,就给秦昭襄王献出了自己的战略,这可是关乎秦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不过得说一下,武将和文臣的想法那可从来都不一样。

公元前259年,秦国朝着赵国打过去了,最后秦国赢了个大满贯。那时候,白起就想,这乘胜追击把赵国拿下多好。可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范睢跟秦昭襄王说别再进攻了。这对白起来讲,可是绝佳的战机,结果秦昭襄王就这么放弃了,这事儿可把白起气得够呛。

白起干脆就把自己闷在家里,拿生病当借口,再也不肯带兵打仗了。这里面也有点白起在赌气的意思,就因为秦昭襄王没听他的建议去进攻。可他赌气的时候,就忘了秦昭襄王不管怎么说那也是君主,跟君主赌气,这怎么想都不聪明。

白起,他就觉得自己不过是在表达不满罢了。可秦昭襄王不这么想,在他眼里,这就是白起居功自傲了。嘿,时局这东西,变化快得让人根本来不及反应。赵国那可是明晃晃地说话不算话,之前承诺了要割让城池,结果不但没这么做,还打算联合齐国一块儿来对抗秦国。

这秦昭襄王哪能受得了,马上就想派兵去攻打赵国。可这时候白起却不肯带兵出征了,毕竟之前自己想攻打赵国的时候,秦王不让打,现在被骗了又想打,哪有这样的事?

白起立马就称病躺在家中,不听秦昭襄王的吩咐。当然了,白起这点小心思,秦昭襄王心里可清楚着,所以就亲自去给白起解释之前为啥不让他出征。不过像白起这样的将军,他们出兵的时候可是要斟酌战机的。

白起还有个不恰当的地方,就是他把战机看得比秦昭襄王的命令都要紧。白起觉得当下已经错过了出兵的最好时机,于是就拒绝出兵了。

三、酿成悲剧

白起觉得当下并非出兵的最佳时机,可秦昭襄王已经拿定了主意,马上就派王陵带着兵出发了。结果,在邯郸的时候遇上麻烦了,秦军死了好多人,伤的也不少。

有件事得说一说,邯郸之战可是秦昭襄王一辈子就这么一个败笔。就因为邯郸这儿败得太惨了,之前几十年积攒下来的战果全给毁了。眼瞅着秦军在前线吃了败仗,秦昭襄王又让白起出兵,还派丞相范睢亲自去劝。

白起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已经把出兵的最好时机给错过了,赵国就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白起拒绝出兵。范睢只能白跑一趟,秦昭襄王听到范睢的话以后,气得不行,马上就说:“没了白起,难道我还灭不了赵国!”

于是又增派兵马,接着向赵国发起进攻,可这么僵持了好多天,还是没什么进展。听到前方战线的战果时,白起就淡淡地说了八个字:“不听臣计,今果何如?”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秦昭襄王只好亲自到白起的住处,求白起出兵。

秦昭襄王都做到这份儿上了,哪怕不能打赢,按说白起也得带兵出征才对。可白起,还是固执己见,甚至拿性命来硬刚,气得秦昭襄王甩袖子就走了。

邯郸之战秦国输得很惨,死了好多人、伤了好多人。就因为这个,秦昭襄王心里窝火,忍不住就对白起发火了,结果,这么厉害的一个名将就这么没了。

结语

后世的人大多为白起的悲剧感到遗憾。司马迁就说过“死而非其罪”,唐太宗李世民也表示“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可在秦昭襄王眼里,白起肯定是死路一条了。白起给秦国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又怎样?秦昭襄王还是忌惮他、对他不满,君臣之间还是产生了裂痕。到了没什么可再封给他的时候,也就是白起该丧命的时候。

0 阅读:14
逗逗娱

逗逗娱

逗逗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