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正接班人并非姜维,苦心培养了20年,却不幸早亡

逗逗娱 2025-02-14 10:12:59
前言

诸葛亮在三国里那可是最出名的军师、谋士。他这一辈子,都在为蜀汉的江山拼命操劳。特别是刘备去世以后,小主子刘禅当上了皇帝,可这刘禅能力不咋地,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交给诸葛亮来办。

人嘛,总是会变老的。诸葛亮也得为自己去世之后的事情打算打算,所以接班人的事儿,他早就开始考虑了。要知道,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可不是后世都知道的姜维。

一、诸葛乔

这个人叫诸葛乔,看到这名字,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他和诸葛亮有亲属关系。他是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的二儿子,也是诸葛亮的养子兼长子。为啥让哥哥的孩子做自己养子?这很好理解。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和他老婆结婚之后,好多好多年都没个自己的娃,这在当时可算是个大事儿。他不想自己到老了没个孩子,就跟他哥哥诸葛瑾说,想让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乔来当自己的养子,这样就能把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

就跟当年刘备为啥要收养刘封是一个道理。普通人家都不能没个后代,更别说像他们这种要干大事的人。诸葛瑾这一辈子有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他大儿子诸葛恪在历史上也挺出名的,是个小有名气的神童。

诸葛乔是次子,还有个幼子叫诸葛融,这兄弟俩感情特别好。看到弟弟连个孩子都没有,诸葛瑾那是毫不犹豫就应下了这事儿。不过,他们各为其主,所以要麻烦点儿,得跟孙权说一声。

孙权同意之后,诸葛乔就拖着行李,大老远地从东吴跑到蜀汉,成了诸葛亮的养子。虽然不是亲生的,可不管是诸葛亮,还是他老婆,都把诸葛乔当成亲生孩子一样疼着。

早年诸葛乔的字是诸葛瑾取的。他是次子的时候,字为“仲慎”。可他成了诸葛亮的养子后就成了长子,咋还能叫这个字?诸葛亮就把他的字改成“伯松”了。从这儿就能瞧出来,诸葛亮多重视这个养子,这简直就是在告诉所有人,这是他诸葛亮的长子。

诸葛乔,诸葛亮对他的培养那重视程度,比对自己亲生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打那以后,诸葛亮就把他带在身旁,亲自教导。排兵布阵那是肯定要教的,就连五行八卦之类的知识,诸葛亮也会传授给他。诸葛乔在诸葛亮身边可学到不少东西,诸葛亮那是把他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的。

只要是诸葛亮晓得的事儿,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诸葛乔。诸葛亮心里也有数,自己或许没机会达成兴复汉室的心愿了,就盼着后代能做到。这两人,不只是父子,更是师徒。想当年,诸葛亮跟着刘备到处奔波的时候,也把诸葛乔带在身旁。

刘备对诸葛亮那是没挑的,爱屋及乌嘛,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乔这个年轻人也特别赏识。刘备拿下汉中以后,干脆把驸马都尉的位子给了诸葛乔。刘备特别希望诸葛乔能有出息,说到底也是在给自己的后代培植亲信。

诸葛亮教育诸葛乔,向来不搞纸上谈兵那一套,而是把他放到军队里,让他实实在在地体验战争。在蜀汉,诸葛亮就像军师一样,他既精通军事,又懂得治国的经验。诸葛亮绝对是个好老师,在他的教导下,诸葛乔成长为一个全能型人才。

诸葛亮那可是文韬武略无一不精,武能保国安邦,文能治理国家。他对诸葛乔寄予了特别高的期望,而诸葛乔也没让自己的父亲失望。诸葛亮盼着诸葛乔能成为像自己一样的人,去辅佐蜀汉,完成兴复汉室的伟大事业。在三国那个时候,谁不知道诸葛乔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也许有人会问,诸葛亮为啥不去栽培自己的亲儿子,反倒去栽培侄子?要知道,诸葛亮可是有亲儿子的。但别忘了,收养诸葛乔的时候,诸葛亮还年轻,等到他有自己孩子的时候,已经不年轻。

二、无奈之下

诸葛亮这个儿子,虽说挺聪慧的,可诸葛亮就是不看好他,直接就没把他当作继承人考虑。可惜,诸葛亮算计了那么多,却没算到诸葛乔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他可是把诸葛乔带在身边足足二十年。

诸葛乔在二十五岁那年因病去世了。这对诸葛亮的打击可太大了,一方面,他们二十年的感情那是实实在在的;另一方面,整个蜀汉的重担该交给谁?诸葛乔这一去,诸葛亮居然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了。

这两件事搅和到一块儿,一下子就把诸葛亮给击垮了。这时候也许有人会讲,再培养一个不就得了呗。可哪有那么容易培养的?不是诸葛亮不想重新培养,是他根本就找不着人来培养,当时蜀汉缺人才缺得厉害。

年轻这一辈里,根本就找不出合适的人来。也不知道你们发现没,蜀汉一直以来文臣就比武将要少。早年间,除了诸葛亮,刘备能使唤的人也就庞统和法正了。可这俩人命都不咋好。

都很早就去世了,到后来刘备身边就只剩诸葛亮一个人了。诸葛亮每天的工作特别繁琐,而且他和曹操不一样,曹操身边围着好多谋士,这些谋士还会给曹操推荐别的谋士,可诸葛亮根本没那时间和精力去寻觅、结交人才。

而且这时候诸葛亮都过了不惑之年,岁数不小了。他再聪明,说到底也是个普通人,精力哪能跟得上?后来重用姜维那也是没办法才这么决定的。说不定当时诸葛亮就想搏一把,没承想姜维还真能为蜀汉奉献后半辈子。

三、诸葛亮用人

下面讲讲诸葛亮用人时侧重啥。曹操重视才能,可诸葛亮和他不一样,诸葛亮一直把德行看得很重,这事儿大家心里都清楚。诸葛亮一贯重视德行,这实际上就跟汉朝推行的举孝廉是一个道理。

而且诸葛亮对待人才可严,他不容许人才身上有德行方面的不足,连缺点都不能有。

当然了,他当上丞相之后,对手下大臣也是这个标准。在诸葛亮眼里,德行是要比才能更重要的,这本来是好事,重视德行嘛,没毛病。可这也存在很大的局限,尤其对当时就没多少实力的蜀国而言,要求那么高的话,很可能就找不着可用的大臣了。

就像前面说的,诸葛亮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培养。当时蜀汉的人才本来就没多少,再加上诸葛亮那一套选官的标准,蜀汉人才越来越少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当然了,最后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种局面,也不能全怪诸葛亮。

这跟刘备活着的时候推行的政策有关,不过诸葛亮掌权之后,这政策还是没改,这算是他的一个失误。

结语

要是当年被诸葛亮悉心栽培了二十年的诸葛乔没有病逝,蜀汉的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再退一步讲,要是诸葛亮到了后期能得到几个得力的人才,蜀汉也不至于落到那种地步。

0 阅读:0
逗逗娱

逗逗娱

逗逗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