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7年,永嘉之乱的烽火尚未散去,刘渊正与石勒一同角逐着天下。
五胡并起的岁月里,富饶而丰沛的北方,只剩下了累累白骨与冠军侯那座祁连山状的坟墓。
铭记昔日秦汉帝国的封狼居胥、追亡逐北的荣光和梦想。
王导帮助懦弱的晋元帝,也就是琅琊王司马睿,在东南重建了晋室的政权。作为昔日天下共主的司马氏,偏安于东南的孙吴故地。
一边北望窃取神都故里、宝鼎重器的胡人而颤抖,一边渴望兴复晋室,再建昔日的荣光。
但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
不论司马睿如何不甘心,天命终究还是变了。
王谢门前飞燕,再也不会追随皇帝司马氏了。
司马睿利用王导、王敦兄弟与琅琊王氏的力量,帮助他完成了再造晋室的功业之后,王氏兄弟就成为了主导东南天下的人。
但这,也导致了日后兄弟反目的悲剧。
王敦两次拥兵进犯那座并不宏伟、甚至连华美一词都没有资格使用的宫殿。
偌大天下的真正皇帝司马睿,哭喊着要逃回琅琊,去做那一隅之地的小小琅琊王,而不是这个承担着天下和晋室兴复重任的一国之君。
王敦曾经最亲密的兄弟,共同帮助晋室立足江南的王导,则又一次站在了晋元帝的身前。
一如若干年前,八王之乱纷起,刘石铁骑屠戮北方。他作为琅琊王,什么都没有办法做到,只能躲在丞相的身后痛苦度日。
毕竟,诸葛武侯能为了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直到鞠躬尽瘁。
为什么他王导不行?
后来的后来,王敦败了,死在了这片离故乡万里之遥的东南半壁。
王敦身败名裂,万夫所指。
他请求晋元帝为他曾经的兄弟和手足,安排一个符合他功业与身份的葬礼。皇帝睁着血红的双眼质问王导,为什么要为一介反贼说话?
王导叹了一口气,帮助陛下戡平叛乱乃是忠,而为王敦要一个葬礼,则是义。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但请陛下成全。
司马睿看着他的萧何,不断地叹气。是的,他快死了。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不仅庞大,还十分牢固,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
司马睿死后,王导顺其自然成了托孤重臣。
但当年矢志北伐的他们,终其一生也再未见过江北的土地,哪怕只是一眼。
那么王导到底是何许人也?竟然能在五胡烽烟之中,独自裱糊着一个王朝与帝国的最后门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从一个名震青史的家族,也就是琅琊王氏说起了。
唐朝诗人刘禹锡怀古伤今时,曾写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伤感诗句,用以缅怀王谢昔日钟鸣鼎食的豪族生涯。
这句中的王谢,指的就是陈郡谢氏和琅琊王氏。
史学家钱穆亦特指出“其(琅邪王氏)一门累世文采风流,最为当时(魏晋南北朝)之冠冕。”
琅琊王氏起源于周王室,因为他们是王族的后裔,后来就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这个象征着昔日荣光的王姓。
所以,现居临沂的王姓读者,甚至可以将自己的姓氏追溯到周天子时期。而那位在史记中立传的王翦,就是王氏祖先。
后来,秦的败落,使得这位大将的后人远赴函谷之外的山东临沂。
此后一心奉读诗书,再也没有一丝关西武人的烟火气。
随后数百年,王氏泯然。
直到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王祥的出生,卧冰求鲤的故事,使得这位以孝闻名天下的大孝子,成为了琅琊王氏崛起的第一步。
王祥入仕之初,他的仕途和前途并不光明。所任不过徐州刺史别驾、司隶校尉等职。
而当司马氏正想要篡魏,使得曹髦被杀后,王祥的政治地位得以迅速提升。被拜为司空,后转太尉,加侍中。
司马炎建晋后,王祥又被拜太保,进爵为公,享有留京不朝,“赐几杖,不朝,大事皆咨访之”的隆遇。
归根到底,却还是因为司马氏多行不义,想用王祥这个孝子,为司马氏不义的事业,添加一番光彩。
王祥接受了司马氏的殊勋,也同样缅怀着昔日的旧主。
并在那个空谈心性、不务实业的魏晋之期中,教导子孙居中调和之道。
随后,便是一场人生的葬礼。
这位一生以纯孝感动天下的老人,在对子孙留下关于薄葬自己的遗言之后,安然离世。
而这之后的故事,又该从一世龙门的王衍与竹林七贤的王戎开始谈起了。
王戎和王衍都以玄学清谈而知名于西晋,王戎为“竹林七贤”之一。年少时,就以卓越的风姿和见地,受到裴楷、魏明帝和阮籍等人的赏誉。
但在那个大争之世,仅靠读书和高风亮节的精神,是远不足以保全家族的。
于是,琅琊王氏最终转向了政坛。王戎则擅长清谈,以精辟的识鉴而著称。
八王之乱爆发后,在变幻叵测的政坛之中,王戎又能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为南渡以后的家族昌盛,做了充分的准备。
《晋书》记载:“王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评“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六七岁时于宣武场观戏,猛兽震吼,“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阮籍本与王戎的父亲王浑为友,但见过王戎之后,被其清赏的风姿所吸引,并与其结为忘年之交。
王戎不仅擅于清谈,还能洞明世事。少年时曾与“君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从这里也可看出,年幼的王戎就已经表现出超出同辈人的识鉴能力,并在之后的岁月中,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点。
而王衍,则更是一个传奇一般的人物了。
他从小就以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而闻名于西晋。
无论朝廷高官,还是在野人士,都很仰慕他,称他为“一世龙门”。
总角之年,就被山涛誉为“宁馨儿”,十四岁时曾在京师拜访仆射羊祜。
“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八王之乱之际,王衍居于宰辅之位。在天下一片盛世烟雨的时候,他就开始为家族的兴盛,未雨绸缪了。
在他的推荐下,掌握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任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掌江汉之固,负濒海之险,为乱世中的琅邪王氏家族,定三窟之计。
随后,这位以奸佞挂名的老人,追随着东海王司马越,直到他们战死的最后一刻。
狐死首丘之山,臣与君共生死。这是司马越和王衍的誓言。
他们做到了,也最终一起消逝在了那片由刘石所燃起的烽烟之中。
再后来,琅琊王氏随着五马渡江,险恶的政治将司马氏南渡的大部分人都杀死了。
只有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和王敦的辅佐下,当了皇帝,重振了晋室的天下,被称为晋元帝。
司马睿做到了他前半生从未想过的事情,竟然在王敦、王导兄弟的辅佐下,真的登上了皇位。
王导也坐上了中书监的位置,一直兢兢业业的保着司马氏的江山社稷。直到他死前的那一天,也丝毫没有松懈。更加没有放弃调和东南士族,再次北伐的努力。
王敦、苏峻三乱,几乎摧毁了王导一生的努力。但直到死前,他仍然在努力。
“立德立言,竭诚奉国,死而后已”。这是自王祥以来,便深植与琅琊王氏血脉之中的箴言。
自临沂衣冠南渡,作为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在今山东临沂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
从曹魏西晋发迹,到东晋初年鼎盛时期,“王与马,共天下”,再到唐末五代。这700年间,琅琊王氏在文学艺术、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
参考资料:《晋书》《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