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物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这些人物包括皇帝,将领,文人,将相及科学家等,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历史上共有422位皇帝,从秦始皇嬴政开始,到清帝溥仪结束,经历2200多年。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人物,比如:孔子,诸葛亮,李白,岳飞,朱元璋和曹雪芹等。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显著的成就,对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父孔纥,母颜征在。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3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管理仓库和畜牧。青年时期以礼乐而闻名,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事业。前500年任鲁国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政治主张。不久,弃官返回鲁国。前496年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和《春秋》,著有《论语》,此书被历代文人奉为儒家经典。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世人尊其为文圣。

孔子
2孟子(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与教育家。父孟激,母仉氏,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早年师从子思门下弟子。学成后,开始周游列国讲学。曾经游历齐国,宋国,魏国及鲁国等,前后达二十多年。前329年到达宋国,返回邹县,随即赴滕国。前320年离开滕国,到达魏国讲学。晚年传道授业,与弟子们著书立说,著有《孟子》。前289年去世,享年84岁,尊称亚圣。

孟子
3屈原(前340-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灵均,湖北宜昌人,战国诗人与政治家。少年时期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到楚怀王信任,前317年授左徒,从事变法改革运动。前314年被罢黜左徒之官,改任三闾大夫。主张提倡美政,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力主联齐抗秦。前308年居住在郢都,设坛教学。前304年遭到贵族排挤,流放汉北流域,前296年放逐江南。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享年63岁。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誉为楚辞之祖。

屈原
4宋玉(前298-前222)字子渊,号鹿溪子,湖北宜城人,战国时期辞赋家。早年效力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喜好辞赋,与唐勒,景差齐名。出身寒微,仕途上不得志,师从屈原。前281年创作《讽赋》,前278年楚大夫昭奇叛乱,与庄辛联手平定叛乱,累迁议政大夫。前222年楚国灭亡,同年去世,享年77岁,著有《高唐赋》《神女赋》《笛赋》和《招魂》。
5景差(前290-前223)芈姓,景氏,名差,战国时楚国辞赋家。与宋玉为友,主要作品有楚辞《大招》。曾经做过楚王侍臣,尤以辞赋见称,楚顷襄王至考烈王时期任大夫。
6董仲舒(前179-前104)河北景县人,西汉思想家和学者。汉景帝时召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继位后,任江都国国相。前134年汉武帝下诏治国之策,上奏《举贤良对策》主张教化民众,唯贤是举。同时,提出大一统之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125年任胶西王国相,四年后辞官回乡,闭门著书。前104年病故,享年76岁,著有《春秋繁露》等。

董仲舒
7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四川成都人,西汉辞赋家和文学家,被誉为赋圣。原名犬子,更名相如。汉景帝时以赀为郎,累迁武骑常侍。善于辞赋,创作《子虚赋》。梁孝王去世,往依临邛令王吉。卓文君慕其才华,与其私奔。随后,在临邛买酒舍,令卓文君当垆卖酒。卓王孙分与卓文君僮百人,钱百万,置办田宅。汉武帝读完《子虚赋》,对其大为赞赏,委任其为郎。数岁拜中郎将,奉命出使巴蜀,略定西南夷。官至拜孝文园令,旋即病免,著有《大人赋》《美人赋》等。

司马相如
8东方朔(前161-前93)字曼倩,山东厌次人,西汉官员,著名辞赋家。前140年武帝即位,上书自荐。次年进谏汉武帝,待诏金门,用智计斗伶人郭舍人,拜为常侍郎。前138年拜太中大夫,前129年向武帝告发董偃,深得皇帝信任。前98年因醉酒犯事被免为丢人,次年重新拜为中郎。博学多才,因其滑稽谈笑,懂得察言观色,终生未得重用。前93年去世,享年69岁。

东方朔
9桓谭(前23-56)字君山,安徽淮北人,东汉天文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爱好音律,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哀帝时期,担任郎官,王莽时任掌乐大夫。23年刘玄即位后,拜太中大夫。光武帝即位后,历任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纬神学,被光武帝指责非圣无法,险遭处斩。56年贬任六安郡丞,同年病卒,享年79岁。主张批判谶纬,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所影响。
10王充(27-97)字仲任,浙江绍兴人,东汉时期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和哲学家,无神论者。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少年时期赴洛阳求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博览百家。曾任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此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屡次拒绝,97年病卒。主张提出无神论,反对谶纬神学和鬼神迷信言论,代表作《论衡》85篇。

王充
11班固(32-92)字孟坚,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父亲班彪,汉代著名学者。16岁入洛阳太学求学,54年父亲去世,着手整理父亲《史记后传》,开始撰写《汉书》。62年被人诬告私写国史而入狱,其弟班超上书申冤后,得以平反出狱,任其为兰台令史。不久,迁为郎官,典校秘书。66年奉诏修写《汉书》,82年史册基本完成。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任中护军。92年被牵连免官,拘捕死于狱中,时年61岁。

班固
12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自幼敏而好学,93年离开家乡,在长安和洛阳求学。求学时期,结识好友马融和王符等人。兴趣广泛,师从马融,95年被推为孝廉。州府数次征召,都被婉拒。100年在南阳太守鲍德幕府任主薄,107年写出《二京赋》而出名。111年被召入京城,担任郎中,114年授尚书侍郎。随后,调至太史令,负责天文历法和编写史书。117年设计浑天仪,在数学和天文历算中有所成就,写出《算罔论》。不久,调任公车司马令。126年复任太史令,133年升任侍中。136年因遭人诽谤被贬,任河间国国相。138年调回京师洛阳,任尚书郎,次年去世,享年62岁,追封为西鄂伯。132年设计发明地动仪,可以判断出地震的方向。著有《四愁诗》《同声歌》《南都赋》《思玄赋》《冢赋》等作品。

张衡
13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曹魏政权缔造者。二十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随后,调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转任济南相。董卓擅政时朝,散尽家财,起兵讨伐董卓。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挑选精锐组建青州军。196年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此后,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部,随后削平袁尚与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208年进位丞相,同年率军南征,收服荆州,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215年攻取汉中,次年进爵魏王。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66岁,庙号太祖,谥号武帝。

曹操
14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山东临沂人,蜀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躬耕于南阳。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和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写出《隆中对》策略。此后,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221年刘备称帝,任命其为丞相。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在永安遗命托孤。刘禅继位后,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执政期间,勤勉谨慎,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谥号忠武。

诸葛亮
15曹植(192-232)字子建,安徽亳州人,曹魏时期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子,母卞氏,魏文帝胞弟。自幼聪慧,下笔成章。204年随父出征邺城,多次随父出征。211年封平原侯,214年改封临淄侯。同年七月留守邺县,与好友王粲等人吟诗游乐,写下《斗鸡诗》。此后,与兄曹丕争夺权利失败,逐渐失宠。217年曹丕立为世子后,被迫返回封地。221年因事贬为安乡侯,次年立为甄城王。同年写下名篇《洛神赋》而闻名,223年徙封雍丘王。229年改封东阿王,232年册封陈王,同年因病去世,享年41岁,谥号思。
16嵇康(224-263)字叔夜,安徽濉溪人,西晋著名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父亲嵇昭,官至治书侍御史。自幼孤贪,由兄长嵇喜抚养。少有文才,喜欢饮酒作诗,与名士阮籍等人唱合,号称竹林七贤。为人沉静,从不追求名利,与好友山涛绝交,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263年被司马昭借机杀害,终年40岁。与阮籍等人共同倡玄学新风,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嵇康
17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江西九江人,东晋至宋初杰出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古代田园诗人,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陶逸曾任安城太守。8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日益败落。二十岁开始游宦生涯,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家,在州里担任主薄。398年加入桓玄幕府,充当军事参谋。400年奉使入都,随即居家守丧。405年入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随即辞官。8月改任彭泽令,数月后辞官,作品有《饮酒》《杂诗》《归园田居》等。427年去世,享年63岁,谥号靖节,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
18谢道韫(339-409)字令姜,河南太康人,东晋时期女诗人。谢安侄女,谢奕之女。自幼才智过人,深得叔父谢安赏识。16岁嫁王凝之为妻,相夫教子。初时不太幸福,回到娘家并不高兴。在王家平淡生活四十多年,随即爆发孙恩起义。399年孙恩发兵攻打会稽,丈夫王凝之及其子女被杀。她奋力抵抗,被孙恩手下擒获,孙恩被其勇敢折服,下令释放归家。不久,孙恩之乱平定后,新任郡守刘柳前来府拜访。工于诗文,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作品有《咏雪》《泰山吟》等,与汉代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物。
19谢灵运(385-433)名公义,小名客儿,河南太康人,谢玄孙,晋宋时期诗人和文学家。父亲谢瑍,自幼聪慧,深得谢玄疼爱。403年袭爵康乐公,407年任刘毅记室参军。413年刘毅兵败自杀后,转投刘裕,任太尉参军。回京后,转任秘书丞,因事被免职。415年转任中书侍郎,次年写下《撰征赋》。419年升任黄门侍郎,累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次年刘裕称帝后,升任散骑常侍,改封康乐县侯。422年刘义符即位,出任永嘉太守。426年调任秘书监,官至侍中,428年被弹劾免官。433年以谋逆罪被处死,时年49岁,辑有《谢康乐集》。

谢灵运
20鲍照(414-466)字明远,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439年谒见临川王刘义庆,任临川国侍郎。刘义庆任南兖州刺史,随刘义庆前往。刘义庆死后,调任始兴王刘濬国侍郎。孝武帝时期,任中书舍人,秣陵令等职。461年入临海王刘子顼幕,次年随刘子顼前往荆州,任刑狱参军。464年孝武帝死后,宋明帝杀刘子业自立,刘子勋在江州起兵反对。466年刘子勋战败后,为乱兵所害,时年53岁。其诗体裁多样,七言和杂言乐府在诗史上影响深远,著有《鲍参军集》。
21谢朓(464-499)字玄晖,河南太康人,南齐著名诗人。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随王萧子隆府掾吏,491年为卫军将军王俭东阁祭酒。次年为随王府功曹,转任王府文学兼尚书郎中郎。493年为萧昭文府中军记室,495年授宣城太守。在宣州任上,将诗歌创作推向艺术高峰。498年升任尚书吏部郎,次年遭到始安王萧遥光诬陷,被下狱处死,年仅36岁。
22薛道衡(540-609)字玄卿,山西万荣人,薛孝通子,隋代著名诗人。6岁早孤,十三岁学习左氏传。初任彭城王激兵曹从事,累迁太尉府主薄兼散骑常侍。577年授司禄上士,581年入隋后,出任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589年迁吏部侍郎,历任内史侍郎,加封上仪同三司。605年隋炀帝即位,改任潘州刺史。次年上表请求退休,授秘书监。不久,改任司隶大夫。因得罪隋炀帝,被下旨处死,今存《薛司隶集》。

薛道衡
23杨素(544-606)字处道,陕西华阴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军事家。祖父杨暄,父亲杨敷,世代显赫。北周时期,大冢宰宇文护把持朝政,担任中外记室,转任礼曹。572年宇文护死后,拜车骑大将军,加仪同三司。577年参加平定北齐之役,次年大破陈军,俘获吴明彻。六月周武帝驾崩,周宣帝即位,袭封临贞县公。581年加授上柱国,封清河郡公。584年任御史大夫,次年贬为信州总管。588年参加伐陈战役,担任行军元帅,次年率水军攻取建康。战后累升纳言,内史令,封越国公。590年率军讨平江南豪族叛乱,两年后晋升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同掌朝政。此后,两次出击突厥,取得大胜。在此期间,与晋王杨广交结,助其夺取帝位。604年杨广即位,主持讨平汉王杨谅叛乱,累拜尚书令,司徒,改封楚国公,受到杨广猜忌。606年去世,享年63岁,赠光禄大夫,谥号景武。

杨素
24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祖籍祁县,山西河津人,王通弟,唐代诗人,隋唐大臣。大业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改任六合县丞。不久,弃官归里。隋末天下大乱,曾客游河北。622年待诏门下省,630年因兄王凝得罪朝廷重臣,遂托疾罢归。637年以家贫赴选,为太乐丞。两年后弃官还乡,隐居东皋,644年去世,享年60岁,著有《王无功文集》。
25王勃(650-676)字子安,山西河津人,王福畤子,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才华早露,早年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授朝散郎。666年被李贤征为侍读,两年后因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后,出游巴蜀地区。672年补虢州参军,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675年随父亲南下,次年渡海溺水而死,时年27岁。

王勃
26卢照邻(635-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河北涿州人,初唐诗人。少时聪敏过人,博学善文。655年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总揽书记,颇受重用。此后,出任益州新都尉。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创作《长沙古急》。672年感染风疾,赴长安向孙思邈问医道。675年入太白山,服药中毒,681年转洛阳东龙门山学道服饵,与朝中名流往来。685年移居阳翟具茨山下,689年因病痛折磨,自投颍水而死,享年55岁。在文学上造诣上,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号称初唐四杰。
27骆宾王(619-687)字观光,浙江义乌人,唐代官员,诗人,文学家。父亲骆履元,曾任青州博昌县令。父亲死后,移居博山和兖州地区。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任武功,长安主簿。678年调任长安主薄入为侍御史。同年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被释放。680年调任临海丞,多次不得志,辞官归隐。684年武则后废中宗,9月徐敬业在扬州起义造反。同时,征召为徐府属官,掌管文书机要,起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后,最终出家归隐,著有《骆宾王集》。

骆宾王
28杨炯(650-692)字令明,陕西华阴人,唐朝诗人。自幼聪明好学,工于诗词。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682年充任崇文馆学士,累迁太子詹事等职。684年因徐敬业造反被杀,受到牵连,686年贬为梓州司法参军。690年返回洛阳,负责掌管教习官人书算工作。692年出任盈川县令,同年病死,享年43岁,代表作有《从军行》等。与王勃等人反对宫体诗风,主张提倡刚健的文风,为诗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9张若虚(670-730)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出身平民家庭,曾任兖州兵曹。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等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今存2首,代表诗作有《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
30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及书法家。少时以诗文知名,聪敏过人。695年考中状元,授国子四门博士。随后,累迁太常博士。722年举荐入值丽正殿,参加编修《六典》等。书成后,转任太常少卿,725年迁任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不久,调任太子侍读,工部侍郎。738年改任太子宾客,拜银青光禄大夫兼秘书监。744年上奏辞官,告老还乡,写下《回乡偶书》旋即病逝,享年86岁。
31陈子昂(661-700)字伯玉,四川遂宁人,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文革新人物之一。684年登进士第,授麟台正字,累迁右拾遗。武则天当政时期,宠任酷吏,屡次上书谏诤,反对滥刑,主张任用贤能。在民生和边防方面,提出切直谏论,时常不被采纳。686年随左补阙乔知之北征,到达张掖河一带。696年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平定契丹叛乱。698年辞官归乡,侍奉老父,以学道而解忧。次年遭遇父丧,居家守制。不久,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其加以陷害。700年冤死狱中,时年40岁,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等。
32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寄居嵩山学道。727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731年考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与李白,高适,王维,岑参等人交往,互相唱合。734年改任汜水县尉,再迁江宁丞。738年因罪贬至岭南,次年遇赦北还。740年访问诗人孟浩然,途中结识李白,互相赠送诗词。744年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748年因事被诽谤谪龙标尉,757年为刺史闾丘所杀,时年60岁。其中,代表作品有《出塞》《闺怨》等。
33王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及画家。自幼聪慧,才华早显。715年远赴京城,717年在长安游玩,曾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19年在长安应京兆府试,创作《李陵咏》《西施咏》。721年考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数月后,贬为济州司仓参军,726年离职。728年隐居淇上,从道光禅师学习顿教。735年拜右拾遗,次年返回长安。740年迁殿中侍御史,历任侍御史,库部郎中等职。752年累迁吏部郎中,755年转任给事中。安史之乱后,被叛军俘虏,拘禁在寺里。757年唐军收复两京后,押解长安问罪,降为太子中允。次年转任中书舍人,760年调任尚书右丞,翌年因病去世,享年62岁。精通诗书及绘画,尤其擅长音乐,以诗名盛名于开元间,著作有《王右丞集》。

王维
34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广东韶关人,唐朝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702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累迁左拾遗,723年任中书舍人。726年张说罢相后,改任太常少卿。731年授秘书少监,累迁集贤院学士,授中书侍郎。733年任检校中书侍郎,同年拜同平章事兼修国史。736年授尚书右丞相,降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739年封始兴伯。739年因罪触怒唐玄宗,贬为荆州长史,次年去世,享年63岁,谥号文献。才思敏捷,诗意超逸,盛唐时期重要诗人,著有《曲江集》。

张九龄
35王缙(700-781)字夏卿,山西祁县人,唐朝名相,书法家。王处廉子,王维胞弟。与兄王维俱以名闻,724年进士及第,授侍御史。随后,转任兵部员外郎。协助李光弼平定叛乱,历任东都留守,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等职。累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依附于宰相元载。777年元载被诛,被贬为括州刺史。随后,召回京师,授太子宾客,781年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