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传(中)

朱明刚历史 2025-01-17 20:34:39

36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698年读书求学,708年创作《题鹿门山》诗,711年与张子容隐居鹿门山。717年游玩洞庭湖,登岳阳楼作诗。726年与李白相交,互相作诗酬合。次年赴长安参加科考,皆不中第。同年与王维结交,两人结为挚友。729年游历襄阳和洛阳,734年赴长安求仕不成,返回襄阳。737年入张九龄幕府,740年病重而死,时年52岁,著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

37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山西新绛人,唐朝诗人。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人相唱和。自幼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初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此后,遭受他人诬谤,拂衣去官。742年补文安县尉,卒于文安任上,时年55岁。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其善长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主,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38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父李客,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自幼随父迁居江油,喜好剑术。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青年时代从赵蕤学《长短经》,修习纵横术与兵法。曾经学习剑法,一生以侠客自居。718年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增长各地见闻。724年离开故乡,踏上远游征途。再游成都及峨眉山舟行东下渝州。次年出蜀,仗剑辞亲远游。726年往返扬州,同年北游汝州。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等人。次年居于安陆寿山,与许圉师孙女结婚,遂定居于安陆。733年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以读书自娱。742年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各地。唐肃宗即位后,被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抵达李阳冰家。762年去世,时年62岁,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李白

39高适(704-765)字达夫,又字仲武,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孙,唐代大臣和诗人。早年贫困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河南。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733年北上幽蓟,曾经投身军中效力。735年赴长安应试,未能考中及第,同年作《题李别驾壁》等。次年在长安结交名流,与张旭等人同游。741年寓居淇上,与朋友诗酒赠答。749年进入仕途,曾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随后,得哥舒翰赏识,入河西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拜左拾遗,转任监察御史。潼关陷落后,请求守卫长安未果。唐玄宗西逃后,升任侍御史。756年玄宗封诸王分镇天下,升任谏议大夫。同年升任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此后,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765年去世,享年62岁,谥号忠,代表作有《别董大》《封丘作》等。

高适

40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父亲杜闲,官至兖州司马。自幼学识渊博,家境生活富足。十四岁出游翰墨场,在洛阳岐王李范宅里听曲。731年出游郇瑕,次年开始漫游吴越。736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漫游各地。744年与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此后,寓居长安近十年,生活贫困。不久,靠献赋得以待制集贤院,拒任河西尉,755年改授右卫率府兵曹。同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被困城中半年,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左拾遗。次年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任职期间,创作《登高》《春望》《北征》及三吏等名作。此后,弃官移家至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携家眷出蜀,770年在途中逝世,享年59岁,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

41张继(715-779)字懿孙,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诗人。753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762年长安收复后,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代表诗作《枫桥夜泊》等。

42岑参(715-770)河南新野人,唐代著名诗人。早岁孤贫,遍览史籍。744年考中进士,初授率府兵曹参军。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757年东归后,经杜甫等举荐为右补阙。766年入蜀地,入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任嘉州刺史。768年罢官,寓居于蜀,770年病卒,享年56岁。早期诗歌多为写景和纪游以及赠答为主,如《暮秋山行》《高冠谷口招郑鄠》《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等。晚年因边塞生活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43刘长卿(726-790)字文房,安徽宣城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至德中授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757年被诽谤陷狱,十二月遇赦,摄海盐令。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768年任鄂岳转运判官,774年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此后,贬任睦州长史,与诗人李嘉祐、皇甫冉等人唱酬。780年任随州刺史,782年因李希烈叛乱,弃官避地吴越,790年去世。

44钱起(722-780)字仲文,渐江湖州人,唐朝诗人。750年参加进士试时,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被称为绝唱。758年任蓝田县县尉,与诗人王维交好,互相有诗酬答。大历年间,历任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官至考功郎中。780年去世,享年59岁,代表作有《湘灵鼓琵》《归雁》,著有《钱考功集》。

45韦应物(737-792)字义博,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宣州司法参军韦銮子。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15岁任三卫郎,为人狂放潇洒。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流落蜀地,流落失职。759年开始立志读书,在太学读书。762年进士及第,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765年仍授洛阳丞,改任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弃官闲居同德寺。783年改任滁州刺史,由长安赴滁州时途经洛阳。晚年在苏州诸佛寺闲居,792年去世,享年56岁,唐朝山水田园诗派诗人。

46孟郊(751-814)字东野,浙江德清人,唐代著名诗人。父亲孟庭玢,曾任昆山县尉。少时隐居嵩山,两次进士不第。796年考中进士,结识李观与韩愈等人。801年行至洛阳参加铨选,任溧阳县尉。随后,辞官归隐林泉间,徘徊赋诗。此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举荐,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晚年定居生在洛阳,814年郑余庆招其往兴元府任参谋,行至阌乡县暴疾而卒,葬于洛阳东,享年64岁,私谥贞曜先生。尤其是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登科后》等。

47张籍(766-830)字文昌,安徽和县人,唐朝著名诗人,世称张司业。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786年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返回和州。796年行至和州,799年北游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推荐其参加应试,同年在长安进士及第。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对创作产生诗文积极影响。此后,担任太祝10年,因患目疾失明。821年被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828年迁国子司业,两年后去世,享年65岁,代表作有《《湘江曲》《泗水行》等。

48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孟州人,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政治家,韩仲卿子。三岁早孤,随兄韩会生活。自幼攻读百家之书,786年前往长安,赴河中府投奔族兄韩弇,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推荐。次年在长安落第,792年登进士第。794年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屡次失败。796年任宣武节度使推官,802年授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随后,被贬为阳山县令,遇赦后,调任江陵法曹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7年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因功升任刑部侍郎。819年因谏迎佛骨之事,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824年病逝,享年57岁,谥号文,故称韩文公。推崇古体散文,气势雄健,著有《韩昌黎集》传世。

49薛涛(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陕西西安人。父亲薛郧做官来到蜀地,父亲死后,居于成都。尤其是擅长写诗,洞晓音律。785年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结交,互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号称女校书。此后,袁滋,高崇文,李德裕等人相继镇蜀,都以歌妓身份出入幕府。多才多艺,与元稹、白居易、杜牧等人竞相酬唱,诗名大振。789年坐事罚往松州,献上《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而摆脱乐籍,居浣花溪。宰相武元衡拟奏其为校书郎,以女校书而闻名。晚年移居碧鸡坊,建吟诗楼,充作女道士装束。832年逝世,享年65岁,著有《锦江集》。

50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祖父白锽,父亲白季庚,曾任彭城县县令。782年与家人避往符离,791年回到符离。此后,白季庚升任襄州别驾,随父至襄阳。794年父亲去世,为父守丧。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饶州浮梁县主簿,随兄迁往洛阳。800年行至洛阳省母,802年赴长安参加科举。次年与元稹等人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804年全家搬到关中,定居下邽县。806年罢免校书郎职,同年进士及第,授盩厔县尉。次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810年改任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返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贬为江州司马。820年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次年加朝散大夫,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秘书监等职。828年转任刑部侍郎,晚年客居洛阳。846年病逝,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51李绅(772-846)字公垂,安徽亳州人,乌程令李晤子,唐朝著名诗人。800年东游天台,结识僧人修真。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不满李锜谋叛而下狱,李锜被杀后获释,返回无锡惠山寺读书。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新乐府运动参与者。819年授右拾遗,次年任翰林学士,卷入牛李党争,曾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824年李党失势,被贬为端州司马。此后,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833年李德裕为相,起用任浙东观察使。836年任河南尹,旋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838年编著《追昔游诗》三卷,840年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升门下侍郎,封赵国公。844年因中风辞位,出任淮南节度使。846年去世,享年75岁,谥号文肃。

李绅

5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江苏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800年杜佑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其为掌书记。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累迁监察御史。805年以太子侍读加入王叔文为首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71岁。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著有《陋室铭》《竹枝词》等。

53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山西运城人,唐朝中期杰出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并称韩柳。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785年柳镇到江西做官,随父亲宦游,从而增长见识。792年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父亲柳镇去世,在家守丧。796年任校书郎,798年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801年出任蓝田尉,803年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805年提倡新乐府改革,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同年贬为邵州刺史。随后,加贬永州司马。815年调回京师,3月改贬为柳州刺史。819年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著有《河东先生集》《江雪》等。

54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父亲元宽,母郑氏。家境贫寒,自幼能文。793年以明经科及第,803年登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在此期间,结识白居易等人。806年授左拾遗,809年拜监察御史,旋即出使剑南东川。因劾奏不法官吏,被排挤出朝,分司东台。惩治不法权贵,贬为江陵士曹参军。819年召入朝中,受到宰相令狐楚,荆南监军崔潭峻等人赏识,累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822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此后,罢相外放,历任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再次入朝为尚书左丞。830年任武昌军节度使,翌年在武昌逝世,时年53岁,著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

55贾岛(779-843)字浪仙,唐代诗人,河北涿州人。793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曾住锡洛阳石楼。812年还俗后,首次参加科举,最终落第。此后,累举不中第。837年因诽谤罪,被贬做遂州长江县主簿,称为贾长江。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843年在普州去世,享年65岁,著作有《长江集》。

56李贺(790-817)字长吉,河南洛阳人,唐朝宗室,唐代诗人。才思聪颖,806年创作《汉唐姬饮酒歌》讽刺诗。811年以父荫得官,任奉礼郎。813年告病回昌谷休养,次年辞官,重回昌谷归卧。此后,在潞州张彻荐举下,担任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充任幕僚。817年去世,时年28岁,著有《昌谷集》。

李贺

57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祖父杜祐,父亲杜从郁。博通经史,曾作《阿房宫赋》。828年进士及第,同年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833年授予推官,转为掌书记。835年被征召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838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次年召任左补阙,史馆修撰。840年升任膳部员外郎,次年调任比部员外郎。844年改任池州刺史,848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852年去世,时年50岁,著有《樊川文集》。

58温庭筠(812-870)名岐,字飞卿,号温钟馗,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826年随段文昌到江淮地区,832年创作《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不久,告别段成式,北上长安游历。839年秋试京兆,落榜后返回太原。848年参加科考,855年再次落第。此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863年返回长安闲居,866年任国子监助教。次年贬为方城尉,870年去世,享年59岁。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人称为温李。

温庭筠

59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河南沁阳,晚唐诗人。幼年丧父,随母过着清贫生活。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诗人。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离开太原返乡。此后,长期在王屋山学道。837年考中进士,次年参加授官考试,在复审中被除名。839年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授秘书省校书郎。不久,调任弘农县尉。次年辞官返乡,842年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丁母忧居家。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随李党郑亚赴桂海。此后,漂流各地,开始笃信佛教。858年因病退职,在郑州去世,著有《李义山诗集》。

60罗隐(833-910)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浙江杭州人,晚唐诗人。早年聪慧能文,善于辞令。859年应进士试,历经多年屡次不第。874年离开长安,东游大梁。878年南游夏口和蕲州,因得罪诸多当权者,始终榜上无名。广明年间局势动乱,隐居于池州九华山。887年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历任钱塘县令,镇海军节度掌书记,镇海军节度判官,谏议大夫,给事中及盐铁发运使等职。909年去世,享年77岁,著有《谗书》。

61韦庄(836-910)字端己,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和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并称温韦。家道衰落,其父韦韫早亡。863年入北都留守刘潼幕下就职。880年在长安应举不第,同年黄巢军攻入长安,与弟妹失散。882年离开长安赴洛阳,次年入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府中任职。886年前往宝鸡躲避战乱,次年行至许昌。894年再试及第,授校书郎。897年随谏议大夫李洵入蜀,投靠蜀王王建。此后,历任左右补阙等职,多次上书献策。901年聘为西蜀掌书记,907年劝谏王建称帝,建立蜀国,官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910年在成都逝世,享年75岁,作品有《菩萨蛮》《浣溪沙》。

62鱼玄机(844-868)名幼微,字蕙兰,陕西长安人,唐朝著名女诗人。854年与温庭筠相识,858年李亿状元及第,与李亿相识。随后,在温庭筠撮合中,嫁给李亿为妾。859年前往江陵,在路上作《春情寄子安》。863年在昭义节度府任职,866年在咸宜观出家,改名鱼玄机。颇有才思,尤善诗文。868年被京兆尹温璋因罪处死,时年25岁,有《鱼玄机集》。

鱼玄机

63李煜(937-978)李璟第六子,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世称南唐后主。祖籍彭城,南唐末代君主,诗人,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改封吴王,959年立为太子,奉命监国。961年李璟去世,继位为帝,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971年宋灭南汉,取消唐朝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即位后,广建寺院,浪费大量资财。执政时期,实行轻赋宽刑仁政措施,加剧农民负担,使社会矛盾激化。974年宋军大举征南唐,次年兵败投降,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978年在汴京去世,时年42岁,著有《南唐二主词》。

南唐后主

64柳永(984-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北宋婉约派词人。990年随父柳宜迁居东京,994年随父前往扬州。997年柳宜迁任国子博士,随叔父归乡。998年游览名胜中峰寺,曾作《题中峰寺》。1002年参加礼部考试,滞留杭州。1004年孙何还京,任职于太常礼院。屡次参加会试不中,专心填词。1034年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官至屯田员外郎。晚年辞官致仕,1053年去世,享年70岁,著有《乐章集》。

65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朱氏,更名朱说。1015年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此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1017年授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1021年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随后,上书江淮漕运张纶,建议重修捍海堰。1025年调任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次年其母谢氏病逝,辞官守丧。1028年召其入京,授秘阁校理。因秉公直言,屡次遭受贬斥。1040年与韩琦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加强巩固西北边防。西北边事结束后,宋仁宗召其回朝,授枢密副使。随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积极推行改革。不久,新政受挫,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1052年改知颍州,在途中逝世,享年64岁,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0 阅读:1
朱明刚历史

朱明刚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