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周亚夫这个名字一直与七国之乱牢牢绑定在一起。世人眼中的周亚夫与他父亲周勃一样都是汉室的拯救者,是刘家的大恩人。然而从文帝到景帝 ,这两位以贤明著称的帝王却在对待周家的问题上堪称刻薄。周勃在世期间曾被文帝以莫须有的谋反罪投入大牢惨遭狱吏折辱。到了景帝时期,又以同样的手法给周亚夫扣上了“死后谋反”的“不赦之罪”将其活活逼死。
周家父子近乎雷同的命运背后,究竟是文景刻薄还是另有隐情?
一、跋扈权臣
这一切还得从那场改变大汉历史的八月革命说起。
公元前180年八月,大汉开国功臣集团发动了八月革命,粉碎了执掌大权15年之久的吕氏家族。革命成功后,为了避免日后被反攻倒算,这帮老革命打算挑选一位既跟吕后、刘盈一脉没有血缘关系而且软弱可欺的刘氏宗亲当皇帝。在环顾一圈后,他们最终选定了与世无争的代王刘恒入京嗣位。
就这样,人在家中坐的刘恒被天下最大的馅饼砸中了。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帝在每一件礼物的背后都已经标好了价码。而刘恒获取皇位的价码就是骨肉分离。
众所周知,汉文帝的皇后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窦太后窦漪房。但窦太后却非文帝的原配。在她之前,文帝的原配另有其人。据《史记·外戚列传》记载: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
这位王后究竟姓甚名谁,已经是一个千古之谜了。但很多人猜测她是吕家的女人,因为吕后在位期间曾大搞刘吕联姻,刘恒的原配代王后很有可能就是这项政策的产物。
要知道,吕后执政的时候对刘邦的儿子下起手来那可是丝毫不手软的,最终刘邦的儿子里也就只有刘恒跟淮南王刘长活了下来,刘长是吕后养大的,他活下来不奇怪。可刘恒跟吕后非亲非故,他能从吕后手上活下来绝非一句低调可以解释得过去的,大概率还是他跟吕家联姻表了忠心。
然而这位代王后在刘恒继位前就已经死了,究竟是不是被杀不好说,但她的四个儿子在刘恒继位后全部在短短数月内“病死”,毫无疑问,这肯定是非正常死亡!
而这也能反推代王后的身份,若非这四个孩子有吕家血脉,我是真想不出皇帝有什么理由干出这种事。皇帝是自愿的吗?肯定不是呀!谁会自愿杀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是四个!
那是谁逼的呢?肯定是功臣集团呀!那功臣集团的带头大哥是谁呢?毫无疑问,就是政变功臣的首领周老太尉呀!
文帝表面上虽然忍气吞声,但心里一定会记住周勃的。至于景帝,那时候已经8岁了,几位哥哥一夜之间消失,他能没有印象?文帝地位稳固后,周勃就被强制告老还乡。此后每当朝廷官员经过他的地盘,老头都身穿铠甲如临大敌。有人说他老糊涂,患了被害妄想症了。怎么就老觉得皇帝要杀你呢?
可他真的是老糊涂了吗?不,因为他知道自己跟当朝皇帝之间结下了什么样的梁子。那是杀子之仇啊!估计周勃肠子都悔青了,虐帝一时爽,全家火葬场啊!后来文帝就以这个为理由控告老周谋反,把他扔进大牢狠狠修理了一番,如果不是怕刺激到功臣集团,周勃恐怕就走不出大牢了。
二、桀骜不驯
周勃死后,周亚夫接班,小周完美继承了他老爹的虐帝基因,对王室严重缺乏敬畏心。
大家都还记得文帝细柳营观兵的典故吧?
表面看这是周亚夫治军有方,文帝宽宏大量。但这事背后的隐情可没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当时长安周边有三座军营,霸上、棘门跟细柳。霸上是宗正刘礼看守的,棘门是祝兹侯徐厉坐镇。这两位一位是皇亲国戚,一位是功臣元老。汉文帝到他们那里视察时畅通无阻,可唯独到周亚夫这里时却被拒之门外。这是周亚夫治军有方吗?那为什么后世皇帝视察军营的时候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呢?难道五千年历史就他周亚夫一个会练兵?
周亚夫
换作任何人处在文帝的位置,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不是周将军治军有方,而是这支军队眼里只有周亚夫而没有皇帝,万一他造我的反怎么办?
更过分的是,进营后周亚夫居然以甲胄在身不能下拜为由拒绝给皇帝行跪拜礼。甲胄在身,那你就卸甲呀!人家霸上、棘门跪得,你就跪不得?
文帝虽然表面笑嘻嘻说小周乃是“真将军”,顺带吐槽刚才视察的那两支军队都是废物点心。但心里早就已经mmp了!
在通常版本里,关于细柳营的故事到这里就完了,留给后人的印象就是这是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可要是加上后面这句话,整个画风可就完全变了:文帝称善者久之。月馀,三军皆罢。
注意 ,是三军皆罢!
要说霸上跟棘门那样的部队,罢了也就罢了,为什么连细柳营这支模范部队也跟着一起撤销番号呀?文帝之心,不是已经昭然若揭了吗!
这次裁军不是细柳营被霸上和棘门牵连。恰恰相反,是那两个军营被细柳营给牵连了,因为文帝只有把他们也拉下水,才不会让人觉得他是故意针对细柳营和周亚夫。但文帝相比于赵构之流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既看到了周亚夫的桀骜跟细柳营的威胁,但他同样理性地承认了细柳营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强军和周亚夫是“真将军”的客观事实。
正因如此,他在临终之前给儿子景帝留下了“国有难 ,找亚夫”的遗言,最终成功帮儿子渡过了汉室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
三、对抗皇权
可七国之乱平定后,周亚夫自恃功高,对于皇室的轻蔑比起过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朝初年,西汉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功臣(列侯)、诸侯王和宫廷势力(外戚加皇帝)三分天下的局面。刘邦为了争取另外两方势力拥护皇室的统治,给他们定下了白马之盟,即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违者天下攻击之。
再加上汉初实行的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简而言之就是不折腾,但不折腾就没有立功的机会,无功就不能封侯。两相配套很好地保证了列侯爵位的含金量不被稀释。
可七国之乱后,诸侯王这一极已经废了。三足鼎立变成两极争霸,白马之盟存在的基础已毁。汉景帝立太阳王刘小猪为太子后,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他想要封汉武帝的舅舅王信为侯。
可周亚夫却坚决反对 ,他给出的理由就是: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周太尉,周丞相 ,周将军,你说什么?!天下共击之?!你要击谁呀?!是不是想让我的儿子跟我那几个哥哥一样人间蒸发?!
八月革命的教训历历在目,面对功臣集团这种近乎摊牌的举动,景帝只好选择了隐忍,他还需要争取一个重量级的盟友出手帮他分化功臣集团。
此人就是景帝的亲娘,功臣集团事实上的领袖,无为而治的忠实推崇者:窦太后。
有必要说一下,自文帝中期,随着老一辈革命家日渐凋零,皇权开始日渐膨胀,而功臣集团却在日渐走下坡路。
为了压制皇权,功臣集团最终选择了与后宫的母权联盟。
所以景帝跟窦太后虽为母子,但同时也是政治对手。毕竟权力面前无亲情嘛!
但七国之乱后,功臣集团回光返照,周亚夫强势崛起,窦太后在集团中的地位无形中被周亚夫给瓜分了,再加上他在七国之乱拿窦太后的心头肉梁王刘武当挡箭牌这件事也让老太太一直对他不爽。于公于私,拿掉周亚夫都是符合老太后利益的。
老太后表示:当初我老公要给小舅子封侯他们就拦着不让,可怜我那兄弟到死了才封侯,吾甚恨之。你放心大胆地给小舅子封侯吧!
在得到窦太后的支持后,景帝腰杆子瞬间就硬起来了。不久之后匈奴那边就有几个脱北者前来投靠汉朝,景帝打算借这个机会破一破白马之盟,给这群国际友人封个侯。
面对景帝的反攻,周亚夫还是那一套老掉牙的白马之盟。可这次景帝非但没有再退缩,反而不要钱似的一口气封了五个侯。
周亚夫为了表示抗议,“因病谢”。景帝也不客气,你病了那就回家养着吧!于是景帝中三年,周亚夫“以病免相”。
哪怕到了这个地步,景帝也还准备给他一个机会,毕竟一个能御百万军的柱国大将军,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呀!
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那段剧情了,景帝特地摆酒邀请周亚夫喝酒,席间故意不给周亚夫筷子,想看他什么反应。这其实跟指鹿为马一样,都是一种服从性测试。用一种特别离谱的方式看看你是否会为了迁就我,把自己的尊严按在地上使劲摩擦。只要你放下你功二代的骄傲,乖乖成为皇权座下的一条忠犬,大家就还是好同志。
可惜,老周家父子对老刘家父子的轻视是刻在DNA里的,受到侮辱的周亚夫非但没有唾面自干,反而“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在申诉无果后又“免冠而去”。
唉,此怏怏者实非少主之臣啊!换作你是汉景帝,对周亚夫你杀是不杀呢?
文史君说
常言道“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周亚夫父子在臣权压过君权的时候把威风耍尽而不懂得适可而止,最终落得那个下场,不也是理所应当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