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唯一能打的部队,竟是军将家丁,但他们或许是明亡的原因

浩然文史吖 2024-11-11 10:18:04

看明末小说和电视剧就会发现,明末的卫所兵已经完全成为乞丐军,边军也难堪一战,唯一的力量就是各军将的私人武装家丁兵,但奇葩的是,养家丁的钱又来自贪污的军费,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而家丁却越来越强。那么家丁兵是怎么来的,他们是延缓了明朝灭亡还是加速了明朝灭亡?

一、明朝家丁的产生

按照嘉靖朝臣钱薇的《论急遣抚臣安边靖虏疏》所说,家丁起源于正统朝,正统时期宣大巡抚罗亨信是最早提出建立家丁的人,“将校皆得自耕于边,无事率家丁以耕,而兵即农也,有警驱家丁以战,而农即兵也”。这些家丁兵的来源是卫所兵,此举会方便军将对卫所兵和卫所屯田的侵占,所以遭到于谦等人反对。

于谦

钱薇所说的“将校”中有两个人值得注意,即杨洪、石亨。有史料证明,这二人的确有私养家丁的痕迹。比如景泰三年,昌平侯杨洪之子杨杰说:“家人杨雄等十六人随父(杨洪)征讨有功,俱授以百户小总旗职役。”《明实录》记载,天顺时期,朝廷“升总兵官忠国公石亨家人”。这里的家人无疑就是后来的家丁。

自天顺八年起,甘肃巡抚吴琛上奏,卫所兵投充将官现象屡见不鲜,“边军舍余人等有投托……或各官招纳容隐并买留作家人、义男……有不愿回者,听于所在卫所投充军役”。此后不论是成化朝还是弘治朝,九边官兵多有投充,朝廷六部商议“请令各处军政官清查,不分年之久远,俱赎取归宗,听继军役”;辽东巡抚上奏“军丁发回卫所收补,不首者官每五丁降一级,甚者罢职充军”,要求各地军将释放家丁,并伴有惩戒措施。

但总体来看,直到正德朝,朝廷虽然禁止家丁存在,但收效甚微,九边诸镇,上自总兵,下至千户,都存在收容“家人”的情况,这些家人就是此后家丁的原型。

明军

二、嘉靖朝家丁兴盛

嘉靖以前,家丁作为作战力量在史料中极少出现。而自嘉靖朝起关于家丁出没战场的情况就丰富了起来。

嘉靖前期的几大名将,如马永、梁震等,《明史》说他们“出奇制胜,得士卒死力,虽古名将何以加焉”,这里的士卒肯定不是卫所兵,只可能是家丁!马永的家丁是他担任蓟州总兵时拣选的,史载“尽简诸军,散遣老弱……取其佣倍给诸健武者衣饷”。1535年,辽东发生兵变,嘉靖帝在选派平叛将领上和大学士费宏、李时进行了研究。费宏说:“闻永家丁八十余人,皆善骑射,甚骁勇。”可见此时家丁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即便是首辅也无力阻止。1536年,还是礼科给事中的钱薇就说过“今战功多赖家兵”。同年,户科都给事中常序说“自疆场多警,各镇……抽选家丁”。1539年辽东广宁发生兵变,依然是马永率家丁镇压。所以《明实录》感叹“永竟以家丁立功”。梁震、周尚文的情况也跟这类似。梁震活跃于大同,大同更是兵变频发地,梁震以“素蓄健儿五百人”坐镇大同,所以“镇兵稍敛缩”。

明军

通过以上事迹我们能看出,嘉靖朝家丁已经普遍化,尤其是1550年庚戌之变后,家丁开始成为九边作战的主要力量,1558年兵部郎中唐顺之说的“各边将入阵全赖家丁”,就是这种情况。

明朝官僚

三、家丁的泛滥

嘉靖中期,家丁在各边军将中普及开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家丁进一步推广开来,即文官所属兵马家丁化、京军将官也出现了家丁,甚至监军太监亦有家丁以供驱使。

文官所属府衙兵的家丁化,起因是嘉靖中后期北虏之患严重,坐镇边关总督、巡抚开始建立完全效忠于自己的“标兵”。家丁就是督抚标兵的一种。根据明史专家肖立军研究,明代宣大总督翁万达在1546年最先创立了标兵。因为这年翁万达在宣大任上给朝廷的奏疏中说:在以文御武的原则下,自己是最高统帅,但只有统兵权,不直接管兵,也没有自己的军队,宣大的军头们互相推诿、不听指挥,让自己的工作很难开展。而次年翁万达上奏朝廷说自已已经有“军门标下官军、通事、家丁、义勇二千员名”,这些人不可能是当年成军,所以推测应该就是在1546年建立的。而且督抚标兵自成立之日起,就有家丁名目。万历时期的辽东巡抚周永春说标下有新招家丁三千。这种大规模招募,说明家丁的含义已经泛化。到了万历中后期,九边各文臣均有家丁,家丁亦非督抚特例。比如1601年,兵科给事中桂有根的奏疏中说“辽东司道文臣有抽取各营精锐以为家丁”。可见家丁已经向边关中下层文官普及。

《行军图》中绘制的明军

京军中出现家丁,和1550年庚戌之变有直接关系。庚戌之变,俺答汗包围京师,十几万京军难堪战阵,龟缩城中。在这种情况下,整顿京军成了当务之急,而办法就是抽边军填补京军。当时负责征募边军的仇鸾给出的方案是,让军将带着家丁入京,朝廷负责给予食饷。这样边军将领养家丁的风气也传入京城。需要注意的的,从制度上来说,京营军队是不允许有家丁的,而家丁又是现实且人尽皆知的存在,因此其处境十分尴尬。

最后就是太监的家丁。太监选家丁开始于崇祯年。嘉靖以前,镇守太监出镇地方仅有随行侍从。崇祯末年,崇祯帝有感于文官无能,遂大肆外派监军太监。目前所见,最早的太监家丁是1631年御马监太监张国元监军蓟州粮饷,崇祯允许其招募家丁并由朝廷支出粮饷,“家丁准召募八十名,月粮照例支给”。此后,太监马云程监军关宁,也招募了家丁百人。监军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的王坤招募了家丁六十人。总的来看,这些太监的家丁都是赴任前临时招募的,鱼龙混杂,几乎没有战斗力,所以这些家丁更类似于随从,他们仅是用了家丁的名目而已。

家丁随从

四、家丁的作用

清代的赵翼评价明代家丁“两军相接,全恃将勇……此将帅所贵有家丁、亲兵也。”赵翼认为一场战斗全靠士气勇武,家丁就承担了此项任务。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家丁是在卫所崩坏、边军废弛的情况下崛起的新式军队,他们兵为将有,待遇良好,士气充足。万历辽东督师梁梦龙说:“冲锋破敌,惟赖正兵营家丁”。他们的存在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的确挽救了大明的颓势。比如1555年蒙古骑兵兵犯宣府,参将马芳率家丁夜袭,大破蒙古,蒙古被迫自张家口逃跑。

虽然家丁在边防中起到巨大作用,但消极影响同样也很明显。最大的弊端就是首级记功制,家丁为了首级而经常杀良冒功。而军将为了逃避责任,则对家丁过分纵容,结果就是明末百姓畏惧官军竟甚于流寇。此外,明末家丁的粮饷由朝廷发放,于是就出现了以家丁的名义领空饷的事件,“皆得冒名粮石……家丁半有全粮,半减入己”。第三,军将依靠家丁更加恣意纵横,1566年,山西巡抚王继洛就说“本镇副总、参、游所带家丁多四方恶少,倚势骄横”。而且这种弊端越到明末越明显。

今天复原的cos家丁铠甲

文史君说

家丁的存在可谓弊大于利。家丁兵为将有,不效忠朝廷,这些人类似于唐朝节度使的牙兵。朝廷百万在编官军不如军将家丁。家丁的存在就是军将和中央对抗的底气,以至于明朝皇帝不敢轻易触动他们。于是明末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以文御武,文官在武将之上,然而文官频繁被皇帝杀戮;武将不听调遣,皇帝却无可奈何。这种畸形的军事关系,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0 阅读:2
浩然文史吖

浩然文史吖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