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被遗忘在欧洲的中国人,掀起欧洲中国热,连伏尔泰都安利中国

浩然文史吖 2024-11-12 10:10:39

说起清代留学生,大部分人都知道容闳,他是“近代留学运动之父”,但其实清代留学第一人是郑马诺,但他长期生活在澳门,是被葡萄牙培养起来的,并非饱受传统汉学教育的知识分子。而由清朝真正培养的第一个留学生,是康熙时期的沈福宗。郑马诺和沈福宗的留学没有给中国带来影响,却刺激了西方的中国热。

一、中国留学欧洲第一人

习惯上,我们将沈福宗、郑马诺当作第一批中国旅欧学生,排名上也是沈在前,郑在后。可从时间上来看,沈福宗是康熙时期的人物,而郑马诺则是明清鼎革时候的人。但郑马诺事迹太过无聊,名气也不如沈福宗,所以郑马诺排名靠后。但其实作为第一个踏上欧洲大陆的中国人,郑马诺的事迹仍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清朝人

按照《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郑马诺”条所说,郑马诺,字惟信,广东香山人。教会史专家方豪认为,郑马诺于1633年出生,后入澳门。此刻的澳门为葡萄牙管辖,因此郑马诺自幼接触西学,被安排进入澳门教会学校学习。1645年,法国人路德提议从中国、安南各选派代表赴欧洲学习。但澳门教会以财政困难为由,只同意派中国的郑马诺前往欧洲留学。当时他只有12岁,因为路途遥远,加上路过奥斯曼帝国时被抓捕,后被送至亚美尼亚修道院拘禁,经过5年行程(1650年),郑马诺才到达罗马。经过3年学习,在1653年他加入天主教后,入罗马公学,这个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原则上罗马公学的学制为修辞1年、哲学3年,共4年课程,但郑马诺居然只用了1年就学完了全部课程!

毕业后的郑马诺留在了罗马,担任教授职位,负责拉丁文、希腊文的文法和文学。一个中国人在文艺复兴的中心罗马教学,这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例。1662年,郑马诺在葡萄牙哥因勃拉攻读神学,后成为一名神父。

古罗马遗址

至1666年,他乘坐大船返回中国。临行之前,葡王还亲自召见他,因为郑马诺太过优秀,加上他是第一个来欧华人,天主教想将其树立为典型,一度不许他返华,而将其放到印度果阿传教。在果阿时期,郑马诺一边学习印度语,一边传教讲经,一边还担任葡萄牙果阿殖民地的财政主任。直到1668年5月14日,郑马诺才起船回到中国。同年8月19日达到澳门。

1671年,郑马诺接到康熙圣旨北上京城,但可惜多年旅行舟车劳顿,郑马诺身体非常虚弱,到了北京后即卧病在床,至1673年5月26日病逝于北京。郑马诺作为天才留学生,还是中国第一个踏上欧洲的人,虽然地位重要,但他并没有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二、沈福宗的故事

和郑马诺不同,沈福宗的事迹更加重要。西方汉学大家史景迁对沈福宗做过系统研究。但碍于史料有限,所以沈福宗的一些基本信息还很模糊。沈福宗的出生日期,史景迁将之推断为17世纪60年代,中外科技交流史教授潘吉星认为沈福宗出生在1657年。不论如何,其出身肯定晚于郑马诺。

按照常理推断,明末利玛窦传教主要是面向士大夫阶层传教,最差家里也得是有钱的地主中产阶级,而沈福宗的父母都是南京天主教徒,所以史景迁推测,沈福宗家应该颇有资财。沈福宗幼时学习汉学,但学成后,没有去考科举,反而和传教士柏应理(1659年来华)亲昵,跟他学习拉丁文。1681年,柏应理受康熙之命,回罗马向罗马教廷传达康熙对外人觐见皇帝的“礼仪”问题立场。离华之前,柏应理邀请25岁的沈福宗同去欧洲,沈福宗欣然接受。

在清朝的欧洲人

1682年,沈福宗抵达葡萄牙,在柏应理的安排下,沈福宗入里斯本初级学院学习拉丁语、葡萄牙语、哲学、神学。其后,教皇英诺森十一世听说有中国人来欧,还召见了沈福宗。沈福宗将一批中国传统经典赠送给教皇。后来沈福宗入罗马学校学习,熟练掌握了西方语音文字。1684年,应法王路易十四之邀入法国,沈福宗是第一个被路易十四接见的中国人。1685年,沈福宗又应英王詹姆斯二世之邀入英国,同样受到英王礼遇。英国的东方学者托马斯·海德这样描述沈福宗,他“性情善良,学习极其勤奋”。在英国,沈福宗还和物理学家胡克、化学家波义耳见过面。旅英之后,他又回到法国,然后去了荷兰、比利时,直到1692年才踏上返华的船只。但在返航途中,在非洲沈福宗染上热病,在莫桑比克去世,年仅36岁。

路易十四

三、为何沈福宗重要

沈福宗留学长达10年,到过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过巨大贡献。

首先,他翻译并校对了拉丁文《论语》,并将之赠送给牛津大学,由此他得到了英国学界的青睐,得以经常出席英国文化沙龙,并和托马斯·海德亲昵。而他翻译拉丁文《论语》之事,逐渐在欧陆传开,此后法王路易十四专门令皇家书院排版印刷沈福宗版的《论语》。以沈版《论语》为开端,儒家四书都得到了欧洲的重视,欧洲学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而这个时间正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发生期。所以在启蒙运动初期,伏尔泰等人都极其推崇中国哲学和中国政治,其机缘也在于沈福宗的到来。

伏尔泰

其次,引发了欧洲对中国语言学的关注。当时的欧洲研究外来文化都是从语言学入手,已经有了丰富的希伯来语言学、阿拉伯语言学、印度语言学,唯独缺少中国语言学。而沈福宗的到来使得学界迅速填补了中国语法的空白。

第三,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沈福宗旅欧期间,注意到了西方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中国,所以他认真学习,特别想将西方科技传回中国,事实上他的确掌握了许多技能,他和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接触可不是光聊天,他还参观了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的实验室,看到了他的实验数据,这些内容都被记载在“波义耳档案”里。可惜沈福宗半道崩殂。但按以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那一批人的态度(比如封杀徐寿),沈福宗即便平安回到中国,也会被清廷封杀,所以沈福宗对中外交流的贡献,更多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给洋人,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波义耳

文史君说

在封闭守旧的清朝,沈福宗、郑马诺不过是个例,虽然如此,但作为首批留学生,他们到达了欧洲,给欧洲人的冲击是巨大的,当然,借由他们的旅欧之事,清朝上层对欧洲有了一定认识。路易十四和康熙是笔友,乾隆还知道法国大革命,但出于狭隘的利己主义倾向,清廷封锁了外部消息,致使民间对外部变局一无所知。而嘉庆、道光更不如先辈英武,仍然闭门造车,结果造成了近代悲剧。

0 阅读:7

浩然文史吖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