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找我聊天,说他们单位里有个奇怪的现象。
科室里最有思想的那个博士,做起事来磨磨唧唧;最会处关系的老凯,说起话来没有深度;最能干事的荔枝,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
他问我,这是不是他们单位的特例?
我问他,你听说过爱因斯坦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吗?你觉得乔布斯是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任何组织里,这三种能力都不可能完美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精力的分配问题。
给你讲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邵雍的思想家,整天研究易经,思考天地规律。
有一次下大雨,他在屋里想问题,都没注意到房顶漏水,把自己的书都淋湿了。
你说这样的人能把日常事务处理好吗?
再看看单位那些擅长处理关系的,写给别人的信,都要反复斟酌,生怕说错一个字得罪人。
你觉得这样的人,还有精力去做深度思考吗?
至于那些执行力特别强的人,比如李云龙这样的角色,他们的特点是雷厉风行,只认结果不讲过程。
这样的性格,能容得下他们静下心来思考吗?能让他们有耐心去经营复杂的人际关系吗?
问题就在这里,人的大脑就像一台电脑,CPU的运算能力是有限的。
你把所有资源都用在了思考上,执行和社交的后台程序就会自动关闭。
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处理关系上,思考和执行的进程就会自动降速。
你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执行上,思考和社交的端口就会自动关闭。
这就像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你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人的能力也是如此,你不可能同时在思维深度、关系处理和执行力这三个维度上都达到顶峰。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成功的组织,都是由互补的人才构成的。
你永远会看到这三类人,他们各自占据一个维度的高地,却在其他维度表现平平。
这不是缺陷,这是专业化的必然结果。
就像一个运动员,你见过有人同时在短跑、马拉松和铁人三项都能拿金牌的么?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一个维度,自然就无暇顾及其他维度。
在单位里也是一样,一个处室要运转得好,必须要有这三种人才的配合。
思想家提供方向,关系处理者化解矛盾,执行者落实结果。
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团队,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收买人心,关张负责打仗。
你见过诸葛亮亲自上阵冲锋陷阵吗?你见过张飞能写出隆中对那样的策论吗?
不要总想着把自己变成全才。
找准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思想家,就专注于思考;是关系处理者,就专注于协调;是执行者,就专注于落地。
把自己的长板拉得更长,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追求短板上。
永远记住,没有完人,只有互补。
当你接受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不是缺陷,而是专业化的必然结果。
就像自然界中的生物,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没有哪个物种是全能的。
所以,别再纠结为什么自己不能面面俱到,那是违背人性的。
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特长,然后找到能够互补的伙伴,不要贪多,不要好高骛远,在自己擅长的维度做到极致,。
这就是人性的规律,这就是组织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