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军事历史爱好者都知道,所谓的战争,并非是军队在前线短兵相接那么简单,因为战争其实是两个政权之间的全方位碰撞,武装斗争水平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在这之外还涉及到财力、装备生产甚至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因素——尤其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比如鸦片战争的失败,一般认为,除了清军战斗力拉胯、军纪腐败之外,更深层次的因素是清朝作为一个农业国,在军事工业方面是压根不能和英国相提并论的。所以清军打不过英军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说到这很多人会说在南非,原始社会状态的祖鲁人打败了英军,但是,一两次的胜利改变不了大局:最终,祖鲁人还是被英国人征服了。
而在二战时期,日本单挑美国以后,虽然在战场上,日本军还能和美军死战到底,但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日本和美国相比,压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1、少年造飞机1940年代初期,日本对华战争陷入尴尬局面:一方面日本的战争资源有限,所以随着武汉、长沙被日本军攻占以后,日本军想继续推进,也变得有心无力,另一方面,美国也不想让日本在华有太大利益,所以美国勒令日本军立刻从中国撤军,同时,美国还切断了对日本战争资源的出口。
这让日本人感觉有种被耍了的感觉:他么的之前你卖给老子战争资源的时候,怎么不说要我撤军?
于是日本人在恼羞成怒之下,对美国的珍珠港进行偷袭。按照日本的战略构思:日本歼灭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力量,迫使美国承认既定事实——即日本在西太平洋的霸权,同时不干涉日本继续对华的扩张。
日本人的行为无疑惹恼了美国人。于是日本和美国之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可以理解成海军和战斗机(可以理解成空军)之间的消耗战。所以日本的军事工业开始为太平洋战场提供战争产能。
本来日本大量的人力资源就被拖在了中国战场,而当时日本在太平洋搞事情的同时,还对英法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发动战争。这让日本的人力资源变得捉襟见肘。所以,青年差不多都被强制征发去当兵的(一般认为,这期间日本军的战斗力严重下滑,小编去年看个二战背景的小说,差不多也提到此类概念),因此,军工厂的工作,也面临瘫痪危机。
为此日本高层想出了一个很荒唐的办法:那就是征发日本的中学生去兵工厂生产武器弹药,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日本的战斗机工厂。
要知道,工业生产,尤其是武器弹药生产,都需要专门的产业工人,而产业工人需要一定的技术培训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因此日本征发十四五岁的少年去兵工厂生产武器甚至生产战斗机部件,本身就是胡搞的行为。其实日本高层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也想不出别的办法来满足前线作战供应。
2、后果日本少年生产出来的部件主体来说是不合格的居多,而不合格的产品组装出来的战斗机、坦克,公差无疑大到了让产品达到残次品程度的地步。而日本士兵使用这样的装备作战,面对的危险可想而知。
实际上日本的飞行员在驾驶战斗机进行战斗的过程中,经常因为零件不合格问题,导致战斗机在空中突然解体,而飞行员则当场丧生。所以,很多日本飞行员在这样的劣等飞机生产工艺下丧生,堪称被坑惨了。
15岁的男孩大概率是上前线了,留下造飞机的都是老弱妇孺。而且日本的工业整体水平撑死能达到意大利就不错了,也就是在亚洲称雄,一旦和美帝相比就是渣。举个例子,二战中后期鬼子的活塞机设计水平不低,但是工厂加工能力造不出来,特别是增压器这样高精密高强度的部件基本就是摆设,再加上燃料油加工能力差,所以能发挥到设计水平的八成就算成功了,面对美军技术和数量都是下风。
对我们来说,敌人的昏招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