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蒋家“总统府”少将参军、战地视察官的李以劻1960年11月28日第二批特赦,跟他同一批特赦的,还有我们熟悉的李仙洲、范汉杰、沈醉。
所谓战地视察官,实际就是“钦差大臣”,也就是老蒋派往淮海战场的眼睛和传声筒,按理说应该是个人见人厌的角色,但是李以劻却能左右逢源——表面上跟各兵团司令“推心置腹无话不谈”,背地里将所有的情况都密电报告蒋介石。
李以劻这个“钦差大臣”自然是不会跟任何一个兵团同生共死的,所以杜聿明以下一百二十四个少将以上军官被俘,另有二十二人投诚,八人起义,他却能毫发无伤逃掉,直到1949年8月才在福州战役中以第一二一军中将军长的身份率所部八千多人投诚。
李以劻在老蒋身边,也算“有文化”的心腹,但是李以劻知道,老蒋对任何人都不会完全相信,他去淮海监视诸将,身边也有人监视他:“我带的两个卫士都是奉化人,从蒋介石的警卫室挑来的,名义是保卫我,实际是监察我的行动。”
身边有四只眼睛盯着,李以劻自然不敢懈怠,他游走于各兵团司令部,以谈话为名掌握对象心态及动作,并每天通过密电报告蒋介石,李以劻印象最深的电报,就是他转述黄百韬和孙元良的牢骚:消灭黄百韬的不是陈毅,而是国防部那三个中将。
孙元良的话还比较委婉,好像是对事不对人:“消灭黄百韬兵团的是国防部,不是陈毅,黄百韬之死也是如此。国防部对敌情算不清,对敌人企图断不明,要部队白白送死,实可叹息。陈毅主力十几个纵队南下,离新安镇一百里时,还不让该兵团西行集结徐州,反要黄百韬掩护第四十四军,贻误良机,为了救一个军而害了五个军。这样指挥,安得不败!”
黄百韬自知难逃一死,说话也就没了顾虑,他直接点出了三个责任人:“作战厅郭汝瑰、许朗轩、张宗良等人作出这样计划来,使人伤心。大军作战,随时变卦,动摇军心,影响士气,难道他们不知道么?”
孙元良和黄百韬说的郭汝瑰,这个人大家都十分熟悉,他就是两次担任蒋系“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厅长的我方特工,许朗轩和张宗良最后的军衔都中将,当时是少将还是中将,不详,但按常规推断,他们都是副厅长或代厅长,挂两颗星应该是没问题的。
许朗轩和张宗良都是郭汝瑰的得力助手,也是多年的搭档:许朗轩当第三厅副厅长、代厅长前,是第三厅第一处处长;顾祝同在徐州当“陆军总司令”,郭汝瑰是参谋长,张宗良是副参谋长。
郭汝瑰跟陈诚、顾祝同的关系都很好,许朗轩和张宗良自然唯其马首是瞻,所以决定徐州“剿总”数十万蒋军生死的计划和命令,实际都是出自郭汝瑰之手,许张二人从旁协助查缺补漏。
三个人制定的作战计划,老蒋和顾祝同都十分赞赏,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明知道这些计划有问题,也是敢怒不敢言:“蒋介石、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因他是军校五期毕业生,人又矮小,所以我称他小鬼)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的局面。我想质问郭汝瑰为什么不照原定计划将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正在犹豫不决之际,见顾祝同等人都同意郭汝瑰报告的这一案,觉得争亦无益,一个人孤掌难鸣,争吵起来,反而会失了蒋介石的宠信。”
郭汝瑰制定的计划,老蒋和顾祝同看不出半点毛病,这就给前线的杜聿明和几个兵团司令出了难题:按照郭汝瑰的计划行动必败无疑,不按郭汝瑰的计划行动,胜了无功败了有罪,而郭汝瑰却可以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实事求是地说,郭汝瑰的计划,也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比如黄百韬被围后,他就在老蒋亲自召开、杜聿明等高级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上拿出了应对之策:一,以空军及炮兵的绝对优势,以内线作战原则,陆、空、步、炮、战车协同,先将运河西岸徐州以东之军击灭,以解黄兵团之围;二,以黄兵团死守碾庄圩,第六十三军守窑湾镇待援;三、以李弥兵团附第七十二军守备徐州;四,以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迅速东调,击破徐州、碾庄圩间之解放军军,以解黄兵团之围。
老蒋听了郭汝瑰的计划连连点头,但是到了执行的时候,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却叫苦不迭——他们不知道,郭汝瑰早已经把这个计划通过联络人任廉儒送到了“总前委”刘、陈、邓手中:郭汝瑰的计划看起来是唯一可行的计划,但是按照这个计划行动,所有驰援黄百韬的蒋军,都可能进入刘陈邓的口袋阵。
杜聿明最后看明白了:“蒋介石所以变更决心,是被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意见所左右的,弄到现在,老头子听郭的摆布,先后函电令向解放军攻击,已陷国民党军于全军覆没的危险之中。”
杜聿明这些话都是被俘后写在回忆录中的,李以劻当时并没有听到,李以劻通过密电向老蒋汇报的,是黄百韬和孙元良的说法。
黄百韬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就在1948年11月6日深夜两次与“钦差大臣”李以劻长谈,一直谈到7日凌晨,在控诉郭汝瑰等人之后下了一个结论:“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处处被动,正是将帅无才,累死三军。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人家对上级指示奉行彻底,我们则阳奉阴违。”
黄百韬说的“阳奉阴违”,实际是也对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怀有怨念:如果邱清泉李弥按照郭汝瑰的计划拼命向碾庄圩攻击,是有可能把黄百韬捞出去的,但是郭汝瑰替陈诚、顾祝同制定作战计划多年,对蒋军将领的脾气早已摸透,知道这两个兵团司令肯定会互相推诿扯皮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邱李不合,郭汝瑰却让他们“齐心协力”,这明显是赶鸭子上架,而邱李果然如郭汝瑰所料,遇到阻击就全都止步不前,不管杜聿明怎么催促,他们都不肯越雷池半步,当时的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文强在《口述自传》中也抱怨:“邱清泉很坚定地表示不能执行命令,李弥的态度是如果邱清泉派出兵力,我也派,如果邱清泉不派,我也不派。杜聿明的指挥不灵了。”
李以劻把黄百韬的话原原本本密报蒋介石,蒋介石只读不回,孙元良也找到李以劻诉苦,李以劻再次密电蒋介石,依然是石沉大海。
李以劻在回忆录中强调:“这些司令官的思想情况和战场目睹事实,我分别向蒋介石电告过。”
老蒋可能是忙晕头了,对李以劻的建议和各兵团司令的说法置之不理,有事还是要召集顾祝同、和参谋次长刘斐、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商量对策,结果战场形势单向透明,杜聿明等人怎么打都是败局已定,更搞笑的是刘斐和郭汝瑰互相举报对方是卧底,老蒋也只是劝他们“精诚团结”,根本就没往深处想。
老蒋谁的话也不听,杜聿明李以劻只能徒唤奈何,读者诸君看了李以劻写的回忆文章,肯定也会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多前线将领都对郭汝瑰提出质疑,为什么老蒋充耳不闻?如果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真按郭汝瑰的计划行事,结果又会如何?
群专用号!
跟郭汝瑰有啥关系,黄百韬兵团被围在徐州边上,本来计划里李弥负责接应黄百韬的,结果他提前跑了,让黄百韬垫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