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5日,长沙宣告和平解放。就在同一天,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给北平的毛泽东发去一封信,告诉他岳母向振熙身体硬朗,同时打听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和侄女杨展的近况。
毛主席很快回了信,还特意嘱咐大儿子毛岸英也给舅舅写信。毛岸英特别高兴,在8月17日和9月10日分别给外婆和舅舅各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的想念。
毛岸英在第二封家书中提到:
外婆、舅舅:收到你们的回信,既开心又难过。一想起妈妈生前的样子,还有外婆您平时的模样,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最让我难受的是,自己这几年实在没什么进步……
我特别想见你们,爸爸也很支持。湖南刚解放那会儿,我就和父亲商量要回去找你们(之前给你们写的信都没收到回复)。后来收到你们的电报,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
从简短的文字里能感受到,毛岸英迫切想回长沙看望亲人。由于工作原因,他直到1950年5月才得以成行。这次探亲期间,他留下了珍贵影像:给外婆庆生、祭拜母亲,还回到了韶山冲的老宅。
1950年5月25日是杨振熙老人的八十岁生日。毛泽东特意安排儿子毛岸英前往长沙贺寿,还让他捎去一封自己写的信和补品。主席在信里说:
杨奶奶您好:正值您八十大寿之际,特意让儿子岸英回湖南给您祝寿。随信带了些人参、鹿茸和布料等小礼物,略表心意,希望您能收下。祝您身体健康,福寿绵长!(说明:1. 将文言句式改为口语化表达;2. "尊鉴"改为"您好"更自然;3. "欣逢"改为"正值";4. "微物"改为"小礼物"更通俗;5. 简化了祝福语;6. 保持原信核心信息不变)
毛岸英很快向单位请了假,但由于要处理一些手续问题,他直到5月才动身。这次回长沙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给外婆过生日,二是和父亲想到一块儿去了,去韶山冲看看,同时到板仓祭拜母亲。
临行前,毛泽东特别嘱咐毛岸英:回乡后要常去亲戚朋友和乡亲家串门,深入了解农村现状,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强调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不能摆官架子,更不能搞特殊待遇。
毛主席特意嘱咐:"见到老乡要讲礼数。在北京管长辈男性叫爷爷,咱们韶山这儿叫阿公。对长辈要喊伯父、叔叔、婶婶、阿姨,平辈的就叫兄弟或者同志,可不能没规矩。"1950年5月25日,湖南省委交际处特意为向振熙老人办了场简朴的八十大寿宴,同时也给刚回国的毛岸英接风。
寿宴现场,毛岸英当众念了父亲写给外婆的家书,还送上了精心挑选的礼物。他和外婆、舅舅、舅妈等亲人一起拍了全家福。第二天天刚亮,毛岸英就动身去板仓祭拜母亲。
老照片记录下这样一幕:毛岸英来到板仓棉花坡,跪在母亲杨开慧墓前失声痛哭。他哽咽着喊道:"妈,儿子回来看您了!"在场众人无不动容。祭扫结束后,他又走访了当地几户村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表达谢意。
给外婆过完生日,又去祭拜了母亲,毛岸英打算回韶山冲看看。虽然3岁那年跟着父母回去过一次,但他对老家几乎没什么记忆。不过经常听父亲说起家乡的事,让他特别想回去看看。
当时交通不便,毛岸英回韶山的路途相当漫长,最后一段他选择了骑马。出发前父亲特意叮嘱他:"到了银田寺就得下马,那里离老家还有30里地,剩下的路要走着去。"回到家乡后,毛岸英完全放下了身份,和乡亲们打成一片,留下了不少暖心的往事。
毛岸英抵达韶山冲时,面对热情迎接的乡亲们,他开门见山说明了此行目的:"父亲身体很健康,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亲人。等忙完这阵子,他一定会回来看看。这次我是专程替他回来探望各位的。"
可谁都没想到,离家才半年,28岁的毛岸英就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