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止他国干涉统一,从英国为什么不干涉美国内战讲起

范语桐来了 2025-03-31 11:42:55

1862年9月,英国最有权势的几个人正在讨论是否要干预美国内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一个足以决定大英帝国命运的重大议题。

此时,南方名将罗伯特·李已经率领北弗吉尼亚军团挫败了来自北方的第一波攻势,并将战火引到了联邦美国的地盘,马里兰州。

很快,南北双方将在这里展开美国内战历史上最血腥的战斗之一,安提塔姆战役。

同时,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勋爵已经决定,将根据这场战争的结果来判断是否干预美国内战。假如南方取胜,帕默斯顿勋爵便准备向议会提案,敦促北方的联邦美国承认南部的邦联美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然而,几天后,南方失败消息传来,帕默斯顿勋爵放弃了干预美国内战的想法。英国就此错失了遏制美国崛起的最后机会,并将在40年后失去全球第一工业国的地位,最终不得不将海洋霸权拱手相让。

从结果来看,英国未能在美国最脆弱的时候出手干预,堪称其在19世纪最大的战略失误。实际上,英国对于这场战争的整体态度,甚至可以用冷漠来形容。

在长达4年的美国内战过程中,英国政府全程保持了中立,最接近干预的一次也仅仅是一个停留在想法阶段的提案。

为什么深谙离岸制衡战略的英国会错失这次绝佳机会?

当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探讨这个曾经的全球霸主在这件事上的决策过程时,会发现英国政府中并非没有人意识到美国的潜在威胁。首相帕默斯顿勋爵终生对美国抱有深深的敌意,认为一个分裂的美国才符合英国的利益,“为英国工业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广阔市场”。

然而,历史表明,一个全球霸主即使意识到了威胁的存在,依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改变行动的优先级,以致贻误了遏制对手的最佳时机。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我们,尤其具有珍贵的意义。

第一章 怠惰的英国

1861年11月12日,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向美国驻英国大使查尔斯·亚当斯发出了私人会晤的请求。

对此,刚刚上任不到半年的亚当斯感到异常不安,因为首相直接召见一国外交官,通常意味着发生了重大变故。

当亚当斯抵达会议室时,帕默斯顿首相严肃地告诉他,一位美国上尉在英国南安普敦“喝得烂醉如泥”,并向众人吹嘘,自己将在英国抓捕一些代表美国南方的邦联外交官。

此时,南北内战已爆发半年时间。代表北方的联邦仍然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正统美国。不过,南方邦联也派出了外交官员,试图获得欧洲国家的支持。

实际上,一个醉汉的“酒后狂言”绝不足以让首相亲自召见大使。帕默斯顿的真正意图在于敲打美国北方联邦,并向华盛顿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英国有能力也有意愿,选择自己的站队”。

此时,美国的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四,其飞速增长的工业能力正不停地从大英帝国手中分走利润。将美国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无疑符合英国的长期利益。

从双方实力来看,北方在人口与工业能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也是英国工业品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支持只擅长种棉花的南方邦联,显然是英国遏制美国崛起的最佳选项。

实际上,早在1861年5月,美国内战刚爆发一个月,英国便赋予了南部邦联交战国的地位,允许南部邦联从英国等中立国家购买战争物资。

可以说,英国内部存在着一股推动承认南部邦联的力量,而他们也很快迎来了一次干涉美国内战的绝佳机会。

就在首相帕默斯顿召见美国大使后不久,一则消息传至伦敦,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海军武力截停了一艘英国皇家邮政轮船特伦特号,并抓走了船上的两名南方邦联外交官。

帕默斯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惊喜万分,因为这是一次向美国宣战的绝佳理由。在写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他强硬地表示,“将对美国(北方)实施严厉打击,给它(北方)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与此同时,英国本土向加拿大运输了三万支步枪与两千五百万发子弹,为发动战争做准备。

然而,帕默斯顿的强硬态度并没有广泛响应。从公众到国会议员,英国国内对干涉美国内战表现得异常冷漠。

这是因为帝国刚刚经历的两场战争,大大降低了英国人对外干涉的意愿。

1853年,为了阻止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英国下场干预,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这场为期3年的战争中,英国付出了2.2万人死亡的惨烈代价。

1857年,印度爆发民族起义,反抗英国人的统治,再次让帝国疲于奔命。

这两起事件让英国人意识到,帝国的军事实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失去了刚刚击败拿破仑帝国时的那种锐气。

在内部环境上,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不断推进,英国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商人占据话语权时,政府决策能否在短时间内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就变得异常重要。

1861年的帕默斯顿首相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即使长期来看,干涉美国内战对英国有着巨大的好处,但短期并不能带来足够的资本收益。

因此,即使在政府内部,很多人意识到了干涉美国内战的重要性,但愿意主动推动的人少之又少。据统计,1861年,英国下议院的658名议员中,仅有 21人加入了支持邦联独立的南方协会。

在这种政治氛围的影响下,英国的上层精英们并不希望节外生枝,纷纷向首相施压,要求平息特伦特号的影响。就连病危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也迫于舆论压力,要求首相修改外交辞令,和平解决这一危机。

就这样,英国错失了干涉美国内战的最佳时机。不过,从另一个的视角看,南方的邦联美国在争取英国支持的时候也犯了相当多的错误,葬送了拉拢英国的机会。

第二章 自大的南方

“不需要枪、不需要炮,只需要停止出口棉花,我们便能让世界屈服。大英帝国将一蹶不振,整个文明世界也将随之垮台,没有任何人敢于向棉花开战。”

1858年,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詹姆斯·蒙德发表了这篇名为“棉花为王”的演说。在南方的一些政客看来,棉花种植产业是他们确信英国绝不会抛弃自己的最大底气。

他们的自信也并非毫无根据。

自19世纪起,整个欧洲对棉花的需求暴涨。在1830至1860年间,欧洲的棉花进口量整整翻了6倍。有近400万英国人依靠棉花贸易和棉花制造为生,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英国的棉花原料有78%进口自美国南方。

可以说,南方敢于在人口、工业实力、武器装备等全方面落后的情况下向北方宣战,“棉花为王”是支撑他们的最重要信念之一。

这种把赌注全部押在单一产业上,并因此笃定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会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他们的想法,很快便迎来了恶果。

内战爆发后数周,为了逼迫英国下场干涉,南方种植园主们开始主动禁止棉花出口。一位南方政客向英国记者吹嘘道,“四百万以棉花为生的英国工人将因此失去生计,伦敦将不得不承认南方邦联的地位”。

禁运的确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1862年年中,英格兰北部纺织区兰开夏郡的棉花库存见底,70%的纺织工人失去了工作。妇女儿童被迫接受救济,男性则前往环境更加恶劣的采石场、矿场工作,以维持生计。

不过,真正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富裕阶层,在这场危机中并没有遭到过多的失。

部分纺织厂的老板通过缩短工作时长,减少工资开销,甚至更改生产线,转而生产羊毛产品维持运营。

而且,由于南方邦联缺少重工业生产能力,英国的船舶制造商和军火工厂得到了大笔来自邦联的订单。许多原本用于投资纺织业的资本开始转投矿产、金属冶炼、军火和造船领域。

邦联政客显然过于高估了棉花产业的重要性。而且,南方试图通过棉花禁运来逼迫英国站队的做法,也引起了帝国精英们的不满。伦敦《经济学家》杂志评论称,“南方邦联强迫英国干涉的企图令人反感,英国不会为了更便宜的棉花而参加战争”。

棉花产业是南方最重要的乃至唯一的外交筹码。邦联政客过于急迫的将这张牌打出,不仅未能实现其外交目标,甚至还伤害了邦联的独立事业。

由于南方各州的经济严重依赖棉花出口,失去了主要的外汇来源后,前线作战的邦联军队无法获得充足的武器装备,加速了战场上的溃败。

除了经济因素外,南方还在舆论上宣传各州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正当权利”,并引用《独立宣言》来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不过,这些实际上根本不在大英帝国精英们的考虑范围内。在金钱与大炮面前,所谓的价值观话语只是一层精致的包装纸。

1862年9月17日,安提塔姆战役爆发,邦联将军罗伯特·李的北弗吉尼亚军团遭到重创。当南方失势的消息传至英国,帕默斯顿首相也彻底放弃了干涉美国内战的想法。

至此,南方邦联浪费了在战争前期获得英国支持的窗口,最终一败涂地。相比之下,北方在外交策略方面要有效的多。联邦政府敏锐地抓住了大英帝国患得患失的心理,用“整体强硬,局部妥协”的方式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第三章 强硬的北方

1861年1月,距离内战爆发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已有七个南方蓄奴州宣布脱离联邦,整个美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中。

许多即将出任林肯政府的官员们都在为避免内战做最后的努力,但是作为国务卿一职的候选人,威廉·西沃德则在纽约的新英格兰学会发表了一番暴论。

他提出联邦政府不应该惧怕战争,战争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甚至,他还提出了要做好与法国、英国乃至西班牙同时开战的准备。

这次演讲给西沃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许多媒体大骂他为狂热的战争贩子,指出“英国人火烧白宫才过去不到50年,挑衅欧洲强国的做法无疑是以卵击石”。

然而,两个月后,林肯总统将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卿一职交给了这位强硬的“战争贩子”。

许多英国媒体认为这不过是西沃德虚张声势的拙劣手法,用现在流行的话讲便是“战鹰外交”,因为凭借美国当时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与英国对抗,与整个欧洲为敌更是天方夜谭。

联邦美国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不过,在以弱对强的条件下,弱者要想成功实施强硬策略,关键就在于展现出不计一切代价的“非理性狂热”,让对手意识到,如果下场干预便不可能全身而退,甚至要承受对方的“亡命一搏”。

狂热的西沃德显然非常适合扮演这个角色。

除了做出姿态,北方还在欧洲进行外交努力,寻找一切可以遏制英国的手段。最终,北方找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盟友,俄国。

1862年5月,内战爆发后一个月,新任美国驻俄罗斯大使卡修斯·克莱动身前往俄国。西沃德给他的指示非常简单,即确保俄国在内战期间坚定地站在联邦一边。

两个月后,联邦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法国与英国开始试图调停战争,并希望林肯承认南方政府的存在,默许分裂的现状。俄国戈尔恰科夫亲王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做出表态,称“俄罗斯和美国彼此特别尊重”,绝不允许其它国家干涉美国内政。

1863年9月,数艘俄国海军舰艇抵达纽约港,俄国人再次用行动表明,自己坚定地站在了联邦政府一边。

可以说,俄国与美国都将彼此视为牵制大英帝国的存在,双方互相支持,互相利用。而英国面对同时向两个大国开战的可能,也不得不谨慎决策。

大英帝国虽然拥有世界第一的强大军事力量,但劣势在于,它在世界范围内需要维护的利益太多,需要警惕的对手也有很多。美国所做的正是通过“整体强硬”的态度让英国清晰地认识到,一旦选择干涉美国,大英帝国即使在局部战场获得了胜利,也有可能因此输掉霸权,为他人做嫁衣。

尽管北方在战略上极其强硬,不过一旦英美之间真正爆发冲突,无论规模大小,都会给北方的统一事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一些非原则性的事务上,美国明智地采取了“局部妥协”的策略。

1861年11月,特伦特号危机爆发,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将此次事件视为向联邦开战的最佳借口。而由于当时南北战况焦灼,北方人爱国情绪高涨,纷纷表示支持美国海军对抗英国舰队的强硬做法。

然而这时,一向强硬的美国国务卿西沃德却突然变得妥协起来。他在第一时间同驻美英国大使沟通,主动缓和紧张局势。一个月后,西沃德向英国方面递交了一份官方文件,解释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同意释放被捕的邦联外交官。

整体上看,美国“整体强硬,局部妥协”的外交策略非常成功,充分利用了英国处处有利益需要维护、处处畏手畏脚的特点,极大削弱了英国干涉美国内战的意愿。

1865年5月10日,邦联总统戴维斯在佐治亚州撤退时被俘,南方叛乱宣告结束。大英帝国失去了阻止美国崛起的最后机会。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统一大业的美国工业产值便超越了英国,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也呼之欲出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