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万家岭战役,枪声震天,日军疯狂突围,战场血流成河。
王锡山站在甘木关前,举枪冲锋,明知道退一步可以活,但他不退,倒在了这片土地。
是什么让王锡山如此坚决的,选择死?
打响吉林抗日第一枪1931年9月18日,东北沦陷的消息,如同狂风席卷而来。
王锡山所在的吉林东北防军接到命令,要求撤离长春南岭,将这片战略要地拱手让给敌人。
面对这道撤退令,王锡山心情复杂,看到百姓流离失所,日军的铁蹄,无情践踏着这片土地,内心愤怒不已。
站在指挥部内,王锡山思索了许久,突然拍案而起,下令召集部队,对战士们说:“撤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放弃家园,放弃所有抗争的机会,我们不能退,哪怕只有一支枪,也要和敌人拼到底!”
王锡山在南岭,指挥部队开始部署防御工事。
挖壕沟、布设障碍,用简陋的物资,拼凑起抵抗的阵地,没有重炮,只有几门老旧的迫击炮和几十支步枪。
没有充足的粮草,战士们只能靠干粮充饥,每个人格外坚定,决心以命相搏。
1931年9月21日,日军第29旅团的一支先遣队抵达南岭。
试图轻而易举占领这个关键据点,却遭到了顽强抵抗,王锡山指挥部队利用地形,集中火力迎击敌人,山谷间枪声大作,战士们手中的步枪,像是化作怒吼的猛虎。
日军尝试正面突击,却被狙击手一一射杀,他们试图从两翼包抄,却踩中了埋伏的地雷阵。
战士们没有后退一步,一次次发起反冲锋,将敌人压回到谷口。
三天时间里,王锡山的部队以少敌多,硬是将日军的进攻阻止在南岭之外。
这场战斗虽然短暂,却点燃了东北抗日的火种。
南岭枪声响起后,各地抗日力量纷纷响应,王锡山在战后总结时说:“这枪声,不仅是打给鬼子听的,也是打给我们自己听的。”
南岭战斗后,王锡山率部撤至永吉。
正面硬拼无法长久,需要重整队伍,激励士气,王锡山在永吉组织了一场誓师大会,简陋的场地上,几十名战士整齐列队,举起右手,高呼誓言:“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
誓师结束后,王锡山部署了下一步的抗战计划。
决定主动出击,用游击战术扰乱敌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带领部队奔袭敌军据点,破坏铁路桥梁,多次打击日军运输线。
1932年春天,王锡山率部进入榆树,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战。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敌人拥有重炮和飞机支援,而他的部队却只有少量轻武器。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敌人的炮火覆盖了整个阵地,地面被炸得坑坑洼洼。
面对如此猛烈的攻势,王锡山冷静指挥。
命令部队分散成小组,利用村庄和树林作为掩护,与敌人展开拉锯战,当日军试图突入村庄时,王锡山亲自带领突击队反击,用手榴弹和刺刀将敌人逼退。
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部队损失惨重。
弹药耗尽时,战士们用刺刀与敌人拼杀,甚至拿起石块与敌人肉搏。
关键时刻,王锡山组织了最后一次突围,负伤带领残余部队冲出重围,多人牺牲,但保住了部队的主力。
榆树战斗后,王锡山率部辗转至五常,与冯占海的抗日部队会合。
这次会合标志着东北抗日力量的进一步联合,共同成立了吉林自卫军,开始了更为广泛的抗日斗争。
在五常,开展了一系列游击战,袭击敌军据点,伏击运输队,摧毁日军补给线。
这些行动严重削弱了日军的作战能力,也极大鼓舞了当地百姓的抗日斗志。
从东北到关内的抗战足迹1933年,王锡山随部队转战热河,参与热河抗战。
这片广袤的山地,成为游击战的天然战场,在一次战斗中,王锡山率领部队,潜伏在山间狭窄的谷道两侧,耐心等待日军运输队出现。
当敌人进入伏击圈,王锡山下令开火,密集的子弹从山间飞出,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这次伏击缴获了大量物资,其中包括弹药和粮食,为部队提供了急需的补给。
这一战震慑了日军,敌人开始调派更多兵力,搜捕王锡山的部队。
每次追击都被巧妙的游击战术化解,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频繁移动,昼伏夜出,敌人无法准确掌握他们的行踪。
察哈尔战场,成为王锡山抗战的重要阶段。
王锡山带领部队,参与了多次大规模战斗,用精确的战术指挥,赢得了局部胜利。
一天夜里,部队接到炸毁敌方重要铁路的任务。
铁路是日军运输的命脉,周围布满岗哨,王锡山率领一支小分队冒雨前进,悄悄接近目标,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埋设炸药。
清晨,随着一声巨响,铁路被炸断,运输线瘫痪。
进入河北永定河地区后,王锡山的部队,以游击战术袭扰敌人,针对敌人的运输队,和小股部队进行精准打击,彻底扰乱了敌人的后勤补给。
敌人几次派遣大部队清除,王锡山指挥部队分散成小组,分头行动,使敌人陷入追捕的泥潭。
每次行动结束后,都会带领战士总结经验,提升作战能力。
太行山战场更是艰苦,物资匮乏,部队常常靠吃野菜和草根维持生存。
王锡山和战士们,把一切可能的资源用到极致,甚至用废弃的铁轨,制作简单的防御工具,敌军一次派出两个团,包围了王锡山的部队,王锡山利用山谷的复杂地形,把部队布置在几处隐蔽点。
当敌军深入山谷时,突然遭到四面八方的袭击,最终损失惨重。
从武汉到江西的奋战1938年,武汉保卫战拉开帷幕,王锡山率部参与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保卫武汉的任务尤为艰巨,王锡山的部队,负责长江沿线的一段防线,面对敌军水陆空协同作战的猛烈攻势。
日军以舰炮轰炸开路,地面部队沿江岸推进。
王锡山带领部队挖掘壕沟,布设防线,用有限的火力顽强阻击敌军,战斗中,他亲自指挥炮兵瞄准敌舰,精准射击,成功击沉了几艘敌舰。
战士们士气大振,坚守阵地,与敌军反复拉锯。
一次激战中,王锡山所在的指挥所,被敌军炮火击中,腿部受伤,简单包扎后,继续带领战士拼杀。
敌人的进攻一波波袭来,王锡山始终站在前线,调度指挥。
武汉失守后,王锡山随部队南撤,来到江西德安地区,在这里,继续采用游击战术,袭扰敌军。
一次夜袭中,又率部成功突袭敌军营地,摧毁了敌军仓库,切断了敌人的后勤补给线,然后迅速转移至山地,避免了敌军的报复性围剿。
万家岭的最后一战1938年10月,万家岭战役进入关键的阶段。
日军第106师团,在被国军重重包围后,妄图突围而出,王锡山接到命令,率部死守甘木关,这是日军突围的必经之路。
战斗打响,日军动用重炮和坦克进行猛烈轰击。
甘木关阵地在剧烈的炮火下震颤,碎石泥土四处飞溅,面对如此猛烈的进攻,王锡山指挥部队在阵地周围布设地雷,利用交叉火力阻击敌人。
日军多次发动集团冲锋,都被王锡山指挥的部队顽强击退。
敌人改变策略,试图从侧翼包抄,王锡山迅速调集预备队,在侧翼布设阻击线,再次成功遏制了敌军的攻势。
此时,冯占海的部队,在另一处阵地被敌军包围,形势危急。
王锡山得知消息后,立即决定亲自带领一支突击队前往支援,冒着敌人的炮火,强行突入战场,在火力的掩护下,成功营救出冯占海和他的部队。
救援途中,王锡山肩部中弹,鲜血染红了军装。
战斗持续到黄昏,敌军集结了更大的兵力,向甘木关发起最后的冲击。
阵地被炸毁,火光映红了整个山谷,王锡山带领残存的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刀光剑影间,战士们倒下了一片又一片。
阵地已被彻底摧毁,王锡山却仍坚守在阵地前线,挥舞着刺刀,与冲上来的日军士兵搏斗。
王锡山身中数刀,最终力竭倒地,手中仍紧握着刺刀。
甘木关战斗结束后,国军重新夺回了阵地,王锡山已牺牲在战场。
战士们将他的遗体,掩埋在甘木关,王锡山用生命捍卫了阵地。
从长春南岭的第一枪,到万家岭的最后一战,王锡山用七年的抗战历程,书写了信仰。
他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深知军人的职责所在。
他选择战斗到底,选择慷慨赴死,是为了战友,为了百姓,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