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英雄周保中,共和国无衔将军,抗日十四载,毛主席高度评价

子辰话史本人 2025-02-04 17:37:59

《——【·前言·】——》

周保中,白族人民的骄傲,共和国的无衔将军,从云南的大山深处走出,在东北抗日的枪林弹雨中书写传奇。他的故事为何震撼人心?

从奚李元到周保中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1902年出生于云南大理的一个白族家庭,家乡位于苍山洱海之间,风景秀丽,生活却并不富裕。

少年时期的奚李元天资聪颖,读书刻苦,青年时代,开始接触新思想,逐渐认识到,封建制度和外来侵略,是国家衰弱的根本原因。

1928年,奚李元毅然告别家乡,怀揣着改变命运和救国救民的信念,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

彼时的上海,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枢纽,也是思想交锋的中心。

刚到上海的,很快被革命的热潮感染,主动联系中共地下党组织。

在上海接受了党的秘密培训,学习军事理论和组织技巧,对自己的选择没有丝毫犹豫,尽管这条路意味着危险和牺牲。

这段时间,奚李元遇到了周总理,在一次谈话中,周总理提议为他改名,以体现革命志向。

奚李元欣然同意,于是改名为“周保中”,寓意“保卫中华”。

新名字赋予了新的使命,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迅速沦陷,周保中得知消息时,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东北已经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前线,而自己必须投身其中。

离开上海后,周保中北上加入中共满洲省委,负责组建抗日武装力量。

东北的环境异常复杂,一方面,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另一方面,伪满洲国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民族矛盾。

周保中初到东北时,面对的局面可谓危机四伏,可并未被困境击倒,而是迅速开始行动。

积极开展工作,联系各地抗日组织,招募志同道合的战士。

在中共满洲省委的支持下,周保中很快成为一名,重要的军事骨干,参与策划了一系列抗日行动,包括发动工人和农民,开展抗日宣传,组建抗日游击队。

这一时期的周保中,既是指挥员,也是战士,亲自带队,深入日军控制区侦查,摸清敌人的部署情况,为后续的战斗打下坚实基础。

从云南的苍山洱海,到东北的冰天雪地,周保中完成了,从青年学生到革命战士的蜕变。

他的白族身份,让他在异乡显得独特,也成为团结不同民族抗日力量的重要纽带。

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抗强大的敌人,周保中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一面旗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卓越力量。

东北抗联的艰难岁月

1932年,周保中在吉林带领抗联五军初创时,条件极为艰苦。

这支队伍从零开始,几乎没有武器和后勤支援,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物,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和作战。

他们的任务是抗击日伪军,还要从敌人的夹缝中求生。

一次战斗中,周保中带领队伍,伏击敌人的运输车队,日军装备精良,对地形不熟悉,周保中利用这一点,在狭窄的山路上布下陷阱。

敌军进入伏击圈后,战士们从山坡两侧突然发起进攻。

机枪扫射、手榴弹齐飞,敌军阵脚大乱,运输车辆被摧毁,大量物资落入抗联之手。

这些物资为部队解决了燃眉之急。

1936年,黄泥河子战斗中,抗联五军师长傅显明,为掩护队伍突围而牺牲,傅显明是周保中的战友,也是并肩作战多年的兄弟。

消息传来时,周保中沉默了很久。

召集全体战士,只说了一句:“敌人多,我们活着的人就得更拼命。”他用行动告诉战士们,要为牺牲的同志延续战斗的希望。

一年后,抗联五军政治部主任张中华,在桦皮沟突围战中,为掩护主力撤退,不幸被俘。

张中华是抗联的核心人物,他的牺牲让周保中感到痛心不已。

这两次打击让五军元气大伤,周保中没有停下脚步,开始重新调整队伍的战术,把重心放在灵活机动的小分队作战上。

1938年冬天,周保中再次陷入险境。

他的行踪被叛徒出卖,日伪军对他展开围捕,周保中与几名战士,躲避在一片荒原中,四周都是敌人。

利用夜晚的掩护,分散行动,吸引敌人注意,副官陶雨峰和乔树贵冒着生命危险,为周保中创造了突围的机会。

大雪纷飞,荒原寂静无声,周保中知道,自己必须活下去。

抗日联合的践行者

周保中始终相信,只有团结更多的力量,才能真正撼动敌人,所以他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东北各地联系一切可能的抗日力量,无论是军队、民众,还是被迫为日军服务的劳工。

1939年,东北抗联陷入艰难的时刻。

大部队被迫解散成小分队,分散活动,这时,周保中决定带领一部分队伍转移到苏联。

与苏联方面合作,将抗联部队整编为,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

在苏联期间,周保中既要协调与苏方的关系,又要保持抗联的独立性,东北抗联的目标,始终是收复家园,而不是长期依赖外援。

为了提升部队战斗力,周保中与苏联红军合作,加强战士们的军事训练。

在第88旅,周保中不止是指挥官,还是战士们的导师。

亲自讲解战术,陪着战士们进行体能训练,一次演习中,他发现一名战士因体力不支摔倒,没有责备,而是扶起战士说:“我们要为回到东北准备,没人能掉队。”

胜利与新生后的坚守

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保中结束了十四年的抗日征程。

随苏军返回东北,接管解放区,并直接参与了重建工作,当时的东北满目疮痍,铁路中断,工厂瘫痪,百姓生活艰难。

作为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周保中迅速整顿抗联残部,并组建了新的人民自卫军。

他指挥部队,清理日伪军残余势力,在攻占哈尔滨的战斗中,周保中亲自制定作战计划,指挥部队迅速夺取敌人据点,缴获了大量武器和物资。

整顿地方秩序时,周保中重视民众的安置问题。

一次,带队巡视北满地区,发现许多战后的难民无家可归,立即组织部队搭建临时避难所,并指派后勤部门分发粮食。

甚至亲自出面与地方领导协调,确保流离失所的百姓,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1947年春,为支持解放战争,周保中协调部队,参与了辽沈战役的前期准备工作。

组织人员修复铁路,将后勤物资输送到前线,在一次运输任务中,由于敌机的轰炸,物资列车险些脱轨,周保中亲自赶往现场,指挥抢修,确保战斗物资按时送达。

战争胜利后,周保中回到了云南,投身于民族团结与边疆建设工作。

主要负责协调民族事务和边疆地区发展,在云南,多次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解决基层干部与群众的矛盾。

周保中还主张在边疆地区,推广基础教育。

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考察时,发现许多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他当场责成地方,政府设立助学基金,并从省里拨款用于修建学校,几年后,当地的学龄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许多村寨开始出现,一批接受教育的年轻人。

周保中关注经济和教育,还推动边疆基础设施建设。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组织修建了一条跨越多个村寨的公路,这条路方便了交通,还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1960年代初,因健康问题,逐渐减少工作量,但仍坚持整理抗战资料,和个人回忆录。

在书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抗日十四年,我经历了无数战友的牺牲,承受了巨大的悲痛。但我坚信,这些牺牲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党和高层,都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毛主席高度评价他的一生,称赞道:“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周保中的一生,是忠诚与奉献的一生。

从攻克哈尔滨到推动边疆发展,周保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保卫中华”的初心。

0 阅读:9
子辰话史本人

子辰话史本人

子辰出品,必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