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绿营的军功都是怎么划分的,立“一等功”能不能直接升官?

世界名人的过去 2025-02-04 02:02:32

八旗军功,通常依据清朝设立的标准进行评定。勇猛作战的八旗将官能够通过战争中的杰出表现获得相应的官职和荣誉。然而,这些荣耀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

在清代,文官和武职的晋升标准存在显著差异。文官基本上是依据资历进行升迁,政绩是主要考量因素,而武职官员,尤其是八旗和绿营的将官们,晋升完全仰赖军功。这一标准涵盖范围广,定有详细的规章制度。

对于八旗将官而言,副都统以上的高级军官晋升需由兵部议定军功,并报请皇帝裁决批准。其出身背景也往往在晋升过程中起到不小的作用。这些高级武职由于地位显赫,授予官职与爵位的机会比基层军官多得多。

八旗将官中,副都统以下则实行“功牌制度”。功牌类似于现代部队中的立功证书,具有明确的形制和等级。按照《大清会典》的记载,功牌有五个等级,从一等功牌到五等功牌都有明确长度和设计,每种功牌上皆记录了实际立功的具体时间,并盖有兵部印章。战事结束之后,兵部重新评定各级军官和士兵的战功,每位官兵所获得的功牌对应其在战役中的表现。如果无法明确分类,则统一颁发三等功牌。

以一等轻车都尉这一爵位为例,它通常授予三品官员。因此,当一名八旗官兵荣获世职和爵位时,这预示着其职位和相应的待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要获得这些荣誉,并非易事。朝廷为八旗将士设有严格的授爵标准。八旗若能累积若干功牌,则可循“云骑尉”之标准逐次晋阶。例如,二等轻车都尉再乘云骑尉,便可晋升为一等轻车都尉;三等男则经由同样流程晋升至二等男。

在八旗系统内,晋升机制并非统一设定,不同品级的官员所需功牌数量也可能有所不同。各部各品的体系中,低级军官为了获得云骑尉职务,需要比高级武职积累更多的战功。以六至七品官为例,他们需拥有五个一等功牌、以及若干不同等级的功牌,才能获得晋升资格。这种规定显示朝廷对高级武职的偏倚,而绿营军官的晋升制度较之更加严格。

绿营相较八旗,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军功评定以副将为分界线。副将以下的军官通过“功加制度”评定,且不颁发任何荣誉证书。此系统中,一等功称为功加一等,记录两次军功;二等功同样功加一等,记录一次军功;三等功纪两次,四等功纪一次;五等功纪五次。相比之下,绿营官兵的晋升难度显然更大,且更符合满清时期重满抑汉的国策。

以一位提督为例,若想获得“云骑尉”资格,他需积累十次一等军功;而一名总兵需积累十二次;副将十四次;参将十六次;游击十八次;都司二十次;守备二十二次;千总二十四次。这使得许多绿营官兵即使有着卓越的表现,也很难获得世职而晋升。

那么,如何具体界定军功等级呢?《兵部则例》对军功评定有详细规定。以两军交战为例,首批冲入敌营的前三人被判定为一等功,随后三人为二等功,第七到第十人为三等功,第十一到第三十人依次为四等功和五等功。

攻城战则更为复杂,依据城池重要性和敌我兵力差距分等。攻下府城算一等功,州城为二等功,县城则评为三等功,卫所城为四等功;难度较低的所城则评为五等功。即使是同一战役,参与人员所立功的具体等级也有明确区分。率先登城者可获一等功,依序次第,前六人可分得不同等次的功牌。

具体到八旗攻城,首批登城的六人依序授予一至四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等。而绿营则统一授予一等功牌,若有殉职或残疾者,兵部另行议叙,通常略低于八旗待遇。

在实际战斗中,还存在水战、招降等情况,勇于冒险,表现卓越的官兵也应适当授予军功。由此可见,清代的军功制度是荣誉和责任并重的,官兵的每一份付出都涵盖在细致的规定之内。

0 阅读:64
世界名人的过去

世界名人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