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农村,雾气弥漫,空气里夹杂着泥土和炊烟的味道。七岁的丫丫(化名)蜷缩在炕上,小脸皱成一团,双手捂着肚子,哼哼唧唧地哭着。她的头发枯黄,身子瘦得像根小树枝,远不像同龄孩子的模样。爷爷老王头蹲在床边,急得满头汗:“丫丫,咋啦?肚子咋又疼了?”
丫丫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平时,丫丫懂事得让人心疼,从不喊苦喊累。可今天这阵腹痛来得凶猛,她疼得直掉眼泪,连话都说不完整:“爷爷……肚子……好疼……”
老王头起初以为她是赖床不想上学,哄了几句没效果,见她疼得满炕打滚,才慌了神。他赶紧套上旧棉袄,背起丫丫,跌跌撞撞地往村里的小诊所跑。谁也没想到,这场腹痛不仅揭开了丫丫隐藏的疾病,也让整个家庭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村里的诊所简陋得像个杂货铺,墙角堆着药箱,空气里弥漫着草药味。值班的李医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赤脚医生,经验老到,但设备有限。他听老王头描述了丫丫的症状,又按了按她的肚子,皱眉道:“估计是吃坏了东西,肚子胀气。没事,回去多喝热水,揉揉就好了。”
老王头半信半疑,背着丫丫回了家。可折腾了两个小时,丫丫的腹痛非但没缓解,反而更严重了。她疼得满脸是汗,呼吸急促,小手紧紧攥着爷爷的衣角,哭喊着:“爷爷,我疼……救救我……”老王头吓得腿都软了,赶紧给远在城里的儿子打了电话。
丫丫的父亲王强一听,急得声音都变了调:“爸,赶紧带她去县医院!别耽误!”老王头不敢再拖,借了邻居的三轮车,带着丫丫直奔县城医院。
医院急诊:危急的初步诊断县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护士们忙得像陀螺,医生们在诊室和抢救室间穿梭。接诊的张医生是个三十出头的急诊科主治医师,经验丰富,但压力山大。丫丫被送来时,已经疼得说不出话,脸色苍白,嘴唇干裂,呼吸短促,像条脱水的鱼。
张医生赶紧让护士推来检查床,一边询问老王头病情,一边检查丫丫的身体。他摸了摸丫丫的腹部,发现腹部僵硬,隐约能摸到肠型和硬性包块,听诊时却几乎听不到肠鸣音。他眉头一皱,心里闪过几个可能:肠梗阻?便秘?还是急性阑尾炎?
“可能是肠子里积了粪便,堵住了。”张医生对老王头说,“我们先试试灌肠,把大便排出来,兴许就好了。”
老王头急得满脸通红:“医生,咋弄都行,只要能救我孙女!”他虽然听不太懂医学术语,但看丫丫疼成这样,只想赶紧治好。
护士给丫丫用了生理盐水和开塞露灌肠,可半小时过去了,丫丫的腹痛没有丝毫缓解,腹部依然鼓胀,肠型依旧明显。张医生有些纳闷,灌肠无效,情况比想象中复杂。他安排了腹部B超,结果显示肠道内有大量积便,肠蠕动几乎停滞。
“这情况不简单,灌肠都排不下来,可能是肠梗阻,甚至有肠坏死的风险。”张医生语气凝重,“得尽快开腹探查,不然肠子破裂,粪便漏到腹腔,感染就麻烦了。”
老王头吓得腿一软,颤声问:“开刀?这么严重?医生,你可得救她啊!”张医生点点头,拍了拍老人的肩:“别急,我们会尽全力。你先签个手术同意书,我们马上准备。”

急诊科迅速行动起来,手术室已经准备就绪,麻醉师和护士忙着给丫丫做术前检查。正当张医生穿上手术服,准备进手术室时,检验科的电话突然打来:“张医生,丫丫的血常规有危急值!血糖28.6mmol/L,远超正常范围!”
“血糖这么高?”张医生愣住了,脑子里迅速转了一圈:7岁的小女孩,血糖高到这个地步,绝不是偶然。他立刻让检验科加急查尿酮体、血酮体和电解质,结果很快反馈:尿酮体强阳性,血酮体升高,血液pH值偏低,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张医生脱口而出,额头渗出一层冷汗。如果不是这个血糖结果,丫丫可能已经被推上手术台,误诊为肠梗阻开刀,后果不堪设想。他赶紧叫停手术,联系内分泌科会诊。
内分泌科的李主任接到电话,火速赶到急诊科。她翻看了丫丫的检查报告,又仔细观察了丫丫的状况:消瘦、口唇干燥、呼吸急促,带有轻微的果酸味——典型的酮症酸中毒表现。她问老王头:“孩子平时有没有多吃多喝、尿多、瘦得厉害的情况?”
老王头愣了愣,回忆道:“她是挺能吃的,饭量比大人还大,可就是不长肉,老瘦。还老喊渴,晚上尿炕好几次。我以为是她贪玩,喝水多了,没当回事。”
李主任点点头,语气沉重:“这些都是糖尿病的症状。丫丫得的是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失控,发展成了酮症酸中毒。她的腹痛不是肠梗阻,而是酸中毒引起的肠麻痹。”
老王头听不懂“酸中毒”是什么,只一个劲儿地问:“医生,那咋治?她还这么小,会不会……”他话没说完,眼泪已经掉了下来。
李主任安慰道:“别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虽然严重,但及时治疗能控制住。我们先把她转到内分泌科,纠正酸中毒,稳定血糖。”
医患沟通:从焦急到信任丫丫被紧急转到内分泌科,住进重症监护室。她的父母王强和妻子小丽连夜从外地赶回,见到女儿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夫妻俩抱头痛哭。小丽抓着李主任的手,哽咽道:“a:“医生,丫丫才7岁,怎么会得糖尿病?她平时好好的啊!”
李主任耐心地解释:“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了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丫丫的症状——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只是被忽视了。她的腹痛是酮症酸中毒引起的,幸好发现及时,现在要尽快纠正酸中毒,补充胰岛素。”
王强红着眼问:“她以后是不是一辈子都要打针?我们没文化,怕照顾不好她。”小丽抹着眼泪:“她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们又常年在外,咋办啊?”
李主任拉过一把椅子,坐到他们身边,语气温和:“我知道你们现在很害怕,但1型糖尿病不是绝症。只要规范治疗,丫丫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玩耍。她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监测血糖,饮食规律。医院有糖尿病教育课程,我们会教你们怎么护理,社区卫生站也能帮忙。”

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李主任还请来了一位10岁的1型糖尿病患儿小明和他的妈妈。小明的妈妈分享道:“我家小明5岁确诊,一开始我也吓坏了,怕他活不久。现在他每天打胰岛素,血糖控制得很好,还拿了学校的跑步冠军!”小明笑着拉着丫丫的手:“等你好了,我带你去吃冰淇淋!”
这番话让王强夫妇终于露出了笑脸。他们握着李主任的手,连声道谢:“医生,谢谢你们救了丫丫,还给我们希望。”
治疗与康复:从危急到稳定丫丫的治疗分两步:首先纠正酮症酸中毒,然后长期管理糖尿病。入院当天,李主任团队为她启动了液体复苏(生理盐水补液)、低剂量胰岛素滴注和电解质纠正。24小时后,丫丫的血糖降至10mmol/L,尿酮体转阴,酸中毒缓解,腹痛消失,呼吸也平稳了。
第三天,丫丫被转到普通病房,开始学习胰岛素注射。护士小赵手把手教她和父母使用胰岛素笔,讲解血糖监测的技巧。小丽学得很认真,还用小本子记下每一步。丫丫虽然怕疼,但每次打针都咬紧牙关,嘴里念叨:“我要快点好,去找小明哥哥!”
营养师为丫丫制定了饮食方案,强调三餐规律、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高糖食物。爷爷老王头也学着用血糖仪,每天帮丫丫测血糖,嘴里嘀咕:“这玩意儿比种地还讲究!”
出院前,李主任为丫丫办理了慢性病医保,减轻了治疗费用负担。她还联系了当地疾控中心,安排社区医生定期随访。丫丫的父母决定留在家乡,找份稳定的工作,陪女儿成长。

李主任向丫丫的家人详细讲解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成因和危害。DKA是1型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因胰岛素绝对缺乏,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代偿性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酮体(酸性物质),导致血液酸化。《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指出,DKA在1型糖尿病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5-20%,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5%。
丫丫的腹痛由DKA引发。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导致肠道蠕动减弱,粪便积滞,表现为腹胀、腹痛,易被误诊为肠梗阻。《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ADA, 2022年)强调,儿童DKA的典型症状包括:
腹痛、呕吐:因肠麻痹或胰腺炎。呼吸急促:代偿性深快呼吸(Kussmaul呼吸),带有果酸味。意识障碍:严重时可昏迷。脱水:多尿导致体液丢失,表现为口干、皮肤干燥。DKA的诱因包括感染、饥饿、胰岛素不足等。丫丫长期营养不良,饮食不规律,加速了病情进展。《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3年)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监护,糖尿病易被忽视,DKA发生率高于城市儿童。
预防DKA的关键在于:
早期筛查:儿童出现多食、多饮、多尿、消瘦,需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规范治疗:每日胰岛素注射,定期监测血糖。健康饮食:三餐均衡,避免饥饿或暴饮暴食。教育支持:家长和学校需掌握急救知识,识别DKA早期症状。
丫丫的病例让张医生和李主任都感慨万千。张医生事后在科室会上反思:“差点误诊开刀,幸好血糖结果及时报上来。这提醒我们,儿童腹痛不能只盯着肚子,代谢病也得考虑。”李主任则强调:“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医生的责任不仅是治病,还要给家庭希望。”
丫丫出院时,送给李主任一幅画,画上是一个笑眯眯的小女孩,手里拿着胰岛素笔,旁边写着:“谢谢医生阿姨,我要长大当医生!”李主任把画贴在办公室,每次看到,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丫丫的父母也在改变。他们学会了用微信群和医生沟通,定期汇报丫丫的血糖数据。小丽还加入了当地的糖尿病家长群,分享经验,鼓励其他家庭:“别怕,孩子得病不可怕,只要好好治,日子还是甜的。”
反思与警醒:别让“隐形病”害了孩子丫丫的故事,折射出1型糖尿病在儿童中的隐匿与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约130万儿童患1型糖尿病,每年新发病例增加3-4%。中国农村地区因医疗资源匮乏,确诊往往较晚,DKA成为主要死因。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2023年)指出,儿童1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依赖家长和基层医生的警惕。任何不明原因的消瘦、多尿、嗜睡,都应查血糖。社区卫生站应配备血糖仪,普及糖尿病筛查。
李主任呼吁:“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孩子也可能得病。家长别把孩子的异常当小事,及时就医,可能救一条命。”
结尾:阳光下的笑脸半年后,丫丫的身体好了许多。她的头发不再枯黄,脸蛋圆润了些,笑起来像个小太阳。她每天背着书包上学,课间和小朋友追着跑,胰岛素笔成了她形影不离的“宝贝”。爷爷老王头逢人就夸:“我孙女可厉害了,打针都不哭!”
丫丫的父母在县城租了房子,开了一家小超市,生意虽小,却让一家人团聚。周末,他们带丫丫去公园放风筝,看着她追着风筝跑,笑声清脆,王强感慨:“以前觉得赚钱最重要,现在才知道,陪着孩子才是最大的福气。”
丫丫的故事,像一朵倔强的小花,提醒我们: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无知。倾听孩子身体的每一声低语,及时求医,或许就能让生命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征。
《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ADA),2022年,1型糖尿病的管理与治疗。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23年,农村地区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