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通过“教语言”实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与例析赵连杰 朱宇欣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基于当前英语教学侧重于“教内容”以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现状,提出“教语言”也能够实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观点。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学生的认同能力,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语言;英语学科育人价值;思维能力;认同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以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开始思考课堂教学中学科育人的问题。从《高中新课标》与《义教新课标》的导向来看,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语篇内容开展主题意义探究,逐步建构和生成基于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是落实英语学科育人目标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对英语学科而言,其育人价值仅靠语言知识和技能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托语言所承载的与立德树人直接相关的主题、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态度和价值观”(王蔷、葛晓培,2022:25)。
当下,落实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抓手”大多依托主题意义探究、主题大观念、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整体教学等内容端。尽管这些理念强调主题学习和语言学习的有机融合,但鲜有关于如何通过“教语言”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实践探索。鉴于此,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教语言”来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
中国“新基础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早在2002年就曾呼吁“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叶澜,2002:3)。当时,作为“新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团队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回答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问题(卜玉华,2006)。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新基础教育”英语改革课题组对中小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进行了全方位把握,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价值、语言技能的教学价值、学习能力的养成价值、外语语言的文化价值以及英语学习品质等(赵连杰,2017)。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自此,立德树人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对英语学科本质观和学科育人观的认识,如何明确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及其实践路径成为各方亟须探讨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关于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探讨明显增多。学科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程晓堂、赵思奇,2016:82)。一些学者特别强调英语教育具有的不同于母语教育的育人功能,即“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意识、跨文化比较意识与文明互鉴意识,多元思维认知与审辨能力,中外人文交流、对话与合作的能力,直接学习并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与文明进步成果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参与国际事务、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必要的胜任力基础”(梅德明,2018:47)。
另有研究指出,英语学科育人价值要立足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工具性方面的育人价值主要是指教师教授英语语言和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本身的过程所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如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人文性方面的育人价值则是主要从学习语言之外关于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赵连杰,2017:54)。
综上所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可从英语学科本体及跨学科的双重视域进行透视。然而,结合一线教师实践来看,目前关于英语学科价值的探索更多侧重于“教内容”。相较之下,从“教语言”的角度,即通过语言本身的教学过程来实现育人价值的尝试,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实际上,“教语言”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学科育人价值。
三、通过“教语言”实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潜能分析
以下将从思维能力、认同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阐述通过“教语言”实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潜能。
1通过“教语言”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切相关。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历史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语言、符号等“人工制品”(artifact)对于促进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完全证实了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对促进大脑和心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程晓堂、岳颖,2011)。从英语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过程出发,英语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以下十种思维能力:观察与发现能力、比较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建构能力、信息记忆与转换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时空判断能力、严密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程晓堂,2015)。
此外,由于“语言学习对象是联系模式(pattern of associations),具体包括音—形—义联系、组合联系、聚合联系、语用联系”(文秋芳,2023:7),“教语言”的过程要覆盖这些联系,就必然会对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复杂的高阶思维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教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落实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发力方向。
2通过“教语言”建构学生的认同能力
“认同与意识形态联系密切,它解决的是归属感的问题,是每一个社会个体迟早都要面临的人生命题”(刘永厚,2023:5)。从本质上讲,认同是流动和变化的。它不仅仅通过话语表征,还需要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策略来实现和建构(刘永厚,2012)。在英语教育中加强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因为“认同育人不仅能帮助学生完成多重自我认知,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家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刘永厚,2023:4)。
语言教育中的认同教育包含语言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等。限于篇幅,本文只从语言认同切入,阐述“教语言”对学生建构语言认同的育人价值。值得强调的是,母语认同是语言认同的基础。这里所谈的语言认同不是对英语的简单认同,而是在秉持正确母语观念的基础上,对英语及其多样性变体的理解、欣赏与尊重。例如,教师通过开展聚焦语言学习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赏析语篇,包括语篇的结构、信息组织方式及特定的表达方式如何建构和传递语篇意义等,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如此“教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在赏析运用英语建构和表达意义的基础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语言认同能力产生教育影响。
3通过“教语言”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言与交际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语言的本质被定义为“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戴炜栋、何兆熊,2002:8)。对于英语教学而言,“教语言”的过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更是发展他们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来看,教给学生何时、何地、对何人、用何种方式、讲何种话的规则,具有育人功能。
《高中新课标》与《义教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语言知识部分补充了语用知识的相关内容,强调“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有助于学生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人的身份和角色,选择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口语或书面语等语言形式,得体且恰当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提升有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教育部,2022:23)。这一语言知识学习目标可以指引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育人元素,捕捉育人契机,以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4通过“教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会学习”纳入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高中新课标》与《义教新课标》所提到的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科性学习能力,特指英语学科学习能力,即“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2022:5),强调了英语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基础性的语言知识教学通常被认为是费时低效的工作,因为教学内容琐碎无趣,而且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记忆与抗遗忘的努力,导致学生普遍不愿意学习语言知识(邹为诚、陈德江,2022)。考虑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育人目标之一。具体而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大胆开口、书写整齐规范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前预习、分享文化背景知识等语言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此外,在“教语言”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管理策略等学习策略的能力。
四、通过“教语言”实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案例解析
下面笔者将结合四个案例依次解析如何通过“教语言”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学生的认同能力,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便于分析与呈现,本文对案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加粗处理。
1斟酌语义,发展思维能力
1节选自某年高考英语完形填空试题(笔者略做调整)。
[例1 ]
His big stomach has always ballooned out between his T-shirt and trousers. Although the family often ________ about that, Charlie refused to buy a larger T-shirt or to lose weight.
A. cared B. worried C. joked D. quarreled
通过语境可知,Charlie大腹便便,虽然家人经常对此开玩笑,他也不去买大一点的衣服,也不愿减肥。表面来看,选出正确答案C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似乎并非难事。
然而,深入研读发现,本题的挑战之处不仅在于学生能否选出正确答案,还在于如何通过斟酌语义,排除其他干扰项。换言之,教师不能因为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而忽视本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潜在价值。例如,为什么有部分学生选择了B,且坚定认为此处填入该选项后前后逻辑自洽?对此,教师可以安排选C的学生和选B的学生展开讨论。
进一步分析发现,选择A(cared)或B(worried)的学生在斟酌语义时表现出较强的主观倾向。当他们看到第一句“His big stomach has always ballooned out between his T-shirt and trousers.”时,脑海中浮现了Charlie大腹便便的形象,并立即联想到身体健康问题,从而误选了A或B。实际上,第一句中的ballooned out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这个形象,传达出戏谑的语言风格,与正确选项C(joked)形成内在呼应。上下文语境并未涉及Charlie的健康问题,而是通过轻松的语言基调表现家人对他的调侃。
综上所述,教师在解答类似问题时不应草率地仅仅基于答案解释该答案的正确性,而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使用证据澄清语义逻辑,阐述决策依据,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或者评判他人的观点是否合理、令人信服。如此一来,“教语言”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科育人价值的无声落地。
2关注表意功能,发展语言认同
例2选自北师大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1 Lesson 1。本课教学内容由两个语篇构成,分别为“My Teacher”(语篇1)和“My Student”(语篇2)。语篇1的内容为学生Graham回顾老师Mr Jenkins对自己的影响;语篇2的内容为Mr Jenkins回忆与Graham交往的印象。限于篇幅,本文仅选取两个语篇的部分内容为分析片段,解析如何通过关注文章的表意功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认同。
[例2 ]
I haven’t seen Mr Jenkins since I left school, but I often think about him. I wasn’t very good at most school subjects before I met Mr Jenkins.(选自语篇1第一段)
I’ve read a couple of Graham’s books and seen him on TV. I always say to my wife, “Oh look, I used to teach him!” I remember Graham was very difficult before he came into my. I had heard stories about his bad behaviour.(选自语篇2第一段)
由于语言特性及逻辑运行方式不同,汉语和英语在实现时态的语用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来讲,英语通过改变动词的形态或系动词be的形式来表达时态;而汉语则是通过添加副词、介词或其他词缀来实现这一功能,动词本身的形态并不改变。就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而言,时态一直是颇具挑战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英语时态及其语用功能,也难以体会英语时态在表意功能上的语用之美。
例2呈现的重要语言特征之一是时态的运用。尽管篇幅短小,但包含了现在完成时(如haven’t seen)、一般过去时(如left)、一般现在时(如think about),以及过去完成时(如had heard)四种时态的综合运用。显然,作者切换多种时态是为了在个人的叙事回忆中提供时间框架,使事件发生前后顺序更加清晰,从而实现英语时态在叙事语篇中建构时间线索的功能。通过这种时态运用,作者在寥寥数句中清晰地表达了现在、过去及更早之前的时间线索,凸显了英语时态系统在时间指示上的重要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时态的综合运用。在本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频繁切换多种时态?这样做能实现怎样的语用功能?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英语时态建构语义的奥妙,感知英语语言的形式与结构之美,从而增强他们对英语的语言认同。
3聚焦语用分析,发展交际能力
例3来自英国插画家、童书作家史蒂夫·安东尼(Steve Antony)的儿童绘本Please, Mr. Panda,讲述了大熊猫Mr. Panda问其他动物是否要甜甜圈的故事。
[例3 ]
Mr. Panda: Would you like a doughnut?
A Penguin: Give me pink one.
Mr. Panda: No, you can’t have a doughnut. I have changed my mind.
Mr. Panda: Would you like a doughnut?
A Skunk: I want the blue one and a yellow one.
Mr. Panda: No, you can’t have a doughnut. I have changed my mind.
Mr. Panda: Would you like a doughnut?
An Ostrich: No, go away.
Mr. Panda: Would you like a doughnut?
A Whale: I want them all! Then bring me some more.
Mr. Panda: No, you can’t have a doughnut. I have changed my mind.
Mr. Panda: Would anyone else like a doughnut?
A Raccoon: Hello, may I have a doughnut? PLEASE, Mr. Panda?
Mr. Panda: You can have them all.
A Raccoon: Thank you very much! I love doughnuts.
Mr. Panda: You are welcome. I don’t like doughnuts.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提出“How many animals does Mr. Panda ask?”“What are they?”“Who gets the doughnuts at last?”等问题,往往只能引导学生了解绘本的表层内容。然而,通过分析文本可以发现,Mr. Panda 在询问其他动物是否要甜甜圈时,都使用了句式“Would you like a doughnut?”。我们知道,情态动词would常常用于表示礼貌和客气,尤其在提出请求、建议或表达意愿时,这种用法强调了温和礼貌的语气。从文本中可以看出Mr. Panda具有良好的礼仪教养。而在回应Mr. Panda的动物中,除了最后得到甜甜圈的Raccoon使用了礼貌用语外,其余动物均直接表达了命令、要求或指示,缺乏礼貌和客气,这使得以礼相待的Mr. Panda感到不悦,因此拒绝了它们。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应明确该绘本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学习各种动物的语言使用来感知和体会不同语言使用对交际效果的影响,从而深刻理解在特定语境中得体、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How does Mr. Panda ask the animals?”“How do animals respond?”“Why does Mr. Panda change his mind?”“Why does the Raccoon get all the doughnuts?”总之,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特定的语言形式对交际效果的影响上,使学生认识到在表达请求或需求时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语言交际高手。
4提供工具支架,发展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能力不仅涵盖对英语学习的整体驾驭能力,也包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诸如策略使用等层面的具体操作技能(梅德明、王蔷,2018)。目前,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系统的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教语言”时应当尤其重视为学生提供促进语言内化的“工具箱”和“资源包”等工具支架,例如不同语篇类型的文本梳理工具、学生语言产出的评价工具、学生词汇记忆的强化工具等。
[例4 ]
例4选自某教师开展的主题为Travel Together的英语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
思维工具是帮助学生整理语言表达的重要中介。在项目的语言输出环节,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制作旅游手册的工具(见图1),以帮助学生自主梳理语言和信息,提升独立学习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此外,在最后的项目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用于评价所制作旅游手册质量的量规,重点关注语言方面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反思语言能力表现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培养学生主动调试学习策略的能力。
总之,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需要从可操作的行动上集中发力,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使用的工具支架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趋势,即强调深入挖掘主题,重视内容的分析和批判,将教师的注意力从语言教学转移到内容教学的问题(邹为诚,2020)。在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落实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中介和载体究竟是什么?
当前我国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主流探索主要依托于“教内容”,因为内容能承载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三观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本文并不否认“教内容”在落实英语学科育人价值方面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通过“教语言”渗透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潜力。同时,在侧重“教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在实践中也需要解决如何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教语言”的做法和意义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丰富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拓展并延伸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途径和空间,从而推动建构立德树人的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略)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学习》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