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究竟是谁的功臣

爱吃凉历史 2024-12-25 01:30:51

2023年2月27日,被誉为改革开放经济理论奠基者,国企股份制改革先锋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去世了。

他去世后,其生前母校北京大学,以及经济界,政治界众多人士对之沉痛哀悼,为一位改革开放功臣的去世感到惋惜。但也有许多人对他的评价并不好,认为厉以宁生前干的事情不好,担不起“人民经济学家”的称号。

至于很多年轻人,则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厉以宁的事迹,也对他去世,乃至于他所在年代的经历不知情。

可以说,厉以宁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那么,他究竟干了什么事,引起了这么多争议?

对于他的争议,又应该如何做到客观评价呢?

1,厉以宁其人

先来看看厉以宁是谁。

厉以宁于1930年11月出生于江苏仪征,后来随家人迁居上海,湖南沅陵,长沙,江苏南京等地。1949年短暂当过湖南一家消费合作社的书记,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至1992年期间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担任了北大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

在此期间,他翻译了大量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成为了最早将凯恩斯,哈耶克,希克斯等经济学家思想传入中国的人。后来,他又陆续担任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大社科部主任,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经济领域的专业学者。

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厉以宁以坚持国企股份制改革,与推崇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吴敬琏,提出“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于光远一同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中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厉以宁在1986年提出了国企应该通过股份制改革,而不只是进行价格改革的提议。

2005和2008年,他又分别呼吁中央支持扶持民营经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以及推行农村土地改革。

这就是他的主要事迹。

2,要不要改革?

厉以宁之所以引起争议,主要还是因为他呼吁实行国企股份制改革,扩大非公有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张让一些人不满意。

但实际上,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厉以宁的主张句句在理。

对国企改革,厉以宁说要实行股份制,不要像以前一样产权不分,政企不分,要通过改革让国企适应市场经济。以至于他留了一个“厉股份”的称呼。

厉以宁说这番话是有道理的。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里确实满足了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的要求。但它之所以能长期维系存在,是受到了冷战环境下中国与全球市场相隔离,以及城乡二元制体系的影响。

在这种旧形势下,国家通过行政指令要求工厂生产产品,工厂的主要客户实际上是国家系统,而不是市场端的民众。再加上行政指令对市场需求天然的存在滞后性,

而通过股份制改革后,国企与行政部门的关系相对更清晰了,经营者也能更好的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全听行政命令。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明显变强了。

而且,由于国企主要的客户,主要的负责对象是行政系统和其它体制内单位,再加上生产技术条件落后,旧体制下中国大部分国企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很难和外国企业的商品展开竞争的,毕竟,西方国家的企业生产产品,要讨好的是市场,是消费者。

在当时打开国门已成必然趋势,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情况下,国企如果不改革,不融入市场,中国的民用消费市场迟早会被外国商品挤占,国企只会输的更惨,亏的更多,变得始终难以盈利,投多少赔多少的无底洞。

后来中国政府也确实按照厉以宁的这个思路,陆续完成了对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并坚决淘汰了一大批没有经济效益的落后单位。后来国企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推广考核制也是在沿着厉以宁的这个思路走。

至于厉以宁2005年以后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提出《非公经济36条》,主张“无民不稳,无民不富,无民不活”,这更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民间的经济活力,商品和货币的流通都可以大大提高,还可以充分保障商品的丰富程度,让如今即便偏远地区的商品丰富程度也能超过旧体制下的北京,上海。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而没有民营企业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而且,民营企业能吸纳的就业人口,显然是远远超过国营单位的。如今中国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也都是由私营企业创造的,中国绝大部分的企业增值税,乃至于非土地财政,债权和投资性收益之外的税款,都来自于民营经济。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能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和富有阶层,也与此息息相关。

如果不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那么随着中国人口从1980年的9.8亿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4亿人,中国增长出来的这么多就业需求又该怎么解决?

这可不是不是像以前人口没那么多,盘子没那么大的时候全放工厂里和农村里就能解决的。

事实上,如果不进行国企改革,不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最晚等到9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开放头十年释放的经济活力很快就会消耗殆尽,市场经济体系也难以建立,中国的失业率还会进一步提高。

而做不到这些,中国也就根本不可能在2001年加入WTO,21世纪头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也就无从到来。

厉以宁经济主张反对者总是拿国企改革让许多旧体制下的工人被迫下岗,日子变艰难了作为说辞。

然而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工人,虽然生活条件不如西方国家的工人阶层,但也要比同时代的农村民众条件好多了。他们本身在旧体制下是吃到了部分红利的人,但新时代新经济体系下,他们所在企业无法适应环境,淘汰下岗也是理所应当的。

更何况,当时寻找工作,找发展机遇的又不只是城市下岗工人。广大农村青壮年的父辈没有进城的机会,没有计划经济体系下城市工人享受过的福利,他们一样也愿意进城务工寻找机会,他们难道会比城市下岗工人日子过得会更好吗?他们的利益不值得被关注吗?

此外,反对厉以宁的人还经常发出“厉以宁的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厉以宁拿资本主义经济学分析中国”之类的耸人言论。

在他们看来,似乎社会主义国家就一定要和计划经济,要和大锅饭,过穷日子挂钩,而市场经济,私营经济,赚钱过富裕生活在他们眼中就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物了。

这种谬论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批臭了,批烂了,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立足市场经济的,在这种制度下,国企有问题,就必须改,因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让老百姓最终过富裕日子的。

至于反对者所谓的“厉以宁的主张让中国许多国有资产流失”也纯粹没有根据。是把一些不法分子借助时代机遇攫取个人利益的情况生搬硬套。

事实上,即便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对涉及货币,军工,通讯,能源,矿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依然是牢牢控制的。

总而言之,厉以宁提出的一系列经济主张,改革主张都表现得深谋远虑,的确是为了大局着想,从长远利益上看更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厉以宁无愧于“人民经济学家”的荣誉,他是人民的功臣,也是时代转型的功臣。

中国要想在当时实现经济转型,想让人民吃饱饭,有钱,就必须要搞国企改革,扶持民营企业。

历史已经证明,如果不搞好国企改革,如果不扶民营企业发展,东欧那些倒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就是殷鉴。哪怕是像朝鲜这种外界看起来似乎完全封闭的国家,实际上也有民间的私人经济活动,也有公私合营和对外招商。

今天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中国,虽然在经济发展也有一系列涉及劳工权益,贫富分化等问题。但总体上,中国人的生活品质要比1980年之前要好得多。拿现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挑经济改革的刺,进而粉饰过往,鼓吹计划经济,实在是不可取。

而反对厉以宁改革主张的人,大多思维还停留在80年代以前,整天想着继续过吃大锅饭,维护城乡二元制,过“普遍化贫穷”的日子,持这种想法的人,如今也在享受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生活。

这种“食古不化”的思维,终究与客观的经济规律相矛盾,早晚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之中。

参考资料:

1,2023.9.28-云浮市政府官网-国资国企改革常见的20个小知识

2,2005.1.13-新浪财经-非公经济36条详情披露

0 阅读:12

爱吃凉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