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前往一处公寓探望故人。而这个人便是驰骋疆场、旷世闻名的孙立人将军。
此时孙立人将军已不似当年意气风发,30年的囚禁生涯使他白发苍苍、形容枯槁。
蒋经国见到孙立人将军后,立刻握住了他枯瘦的手掌,泪水也恰到好处的落了下来:
“孙将军,抱歉,这个时候我才来看您。”
长达30年的囚禁生涯,早已磨光了老人的锐气。他面对这场极具历史意义的会面,颇为平静的说道:
“你来的正好,我现在只有三个愿望,请你务必要实现。”
曾经威风八面的孙立人将军为何会沦落到这番地步?而他所说的三个愿望又是什么?
青年英才,状元及第1900年12月8日,孙立人出生在安徽庐江。其父亲孙熙泽是知名政治家、教育家,曾任青岛警察学堂总监、山东全省高等审判厅厅长等重要职务,生母更是出身显赫。而在锦衣玉食下成长的孙立人,自小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在孙立人9岁的时候,便跟随父亲前去青岛。彼时的青岛被德国人管制,孙立人的父亲却依旧与德国人谈笑风生,并且推举儿子与德国人一起上学堂,学习德语。
对于孙父来说,和上流社会交际是维系家族荣辱的方式,同时他也将家族未来的兴衰任务,交给了孙立人。
在民不聊生的年代,贵族出身的孙立人依旧抱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对于底层人民的苦难,他并未有深刻的认知和觉醒。故而孙立人并没有参与革命性质的运动,只知道听取父亲的意见前去北京读学堂。
当时兵荒马乱,很快北京的大多学堂因为经费问题被迫关闭。这也让孙立人第一次走进了世俗生活。直到亲眼所见,他才意识到这个社会原有那么多的穷苦之人。
唏嘘感叹之时,他滞留在北京一年,期间他感受到了更多的民生艰难,而对于自己的未来,同样产生了迷茫。
直到有一次,他偶然听到清华学校招生的传闻。清华学校是晚清政府设置的留美预备学院,为的是培养人才前往欧美各国学习他们的工业经验。但想要上清华学校,光是高额的学费就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可一旦考上,那么未来势必会飞黄腾达。
为了摆脱无所事事的现状,孙立人思前想后,决定回到家乡安庆报考清华学校。
孙父听到后大力支持,学费一事对他们孙家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在他看来只要孙立人能考上,未来必定会与洋人有交集,到时候他们家族在洋人的扶持和保护下,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但此时的孙立人想到的却是在北平遇到的那些穷苦百姓,目之所及都是筚路蓝缕,他们的房屋常年得不到修葺,在冬天只能窝成一团取暖。
一场大雪就可以带走很多人的性命,孙立人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隐隐有了恻隐之心,若是能考上清华大学,他想学的并不是父亲提议的金融,而是能够帮助国家、帮助人民的实业专业。
此后,孙立人在书房内废寝忘食、奋笔疾书。他从小由大家宋执中所教导,早已满腹诗文,幼时又学习了德语多国语言,清华学校的考试对他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
放榜那日,孙立人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名列榜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清华状元。此消息不胫而走,街坊四邻都为孙立人庆贺。
而孙立人却并没有太过开心,他冷静的选取土木专业,让家族成员大跌眼镜。孙立人的选择完全背离了父亲的期望,但他却不管不顾,孤身一人奔赴北京,苦读三年后,又顺利前往美国的普渡大学修习土木专业。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目睹到完全工业化的城市是如此发达兴盛,遥想故土的落败,简直是天壤之别。
此时的孙立人心境,就如同阴沉沉的天气般压抑窒息。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受尽冷眼后的他,终于明白读再多书,家族再兴盛,都不如国家强盛。唯有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才能真正的挺直腰杆做人。
此时孙立人产生了一个念头,必须回国阻止战乱,当祖国和平的时候,才是国家兴盛的起点。
于是他放弃了争取学位的机会,并改变了专业,弃文从武,投入军校。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考上了素有“南方起点”的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军事理论,孙立人的军旅生涯正式开启。
为了积累留学经验好学以致用,孙立人开始了他的旅学生涯。孙立人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看到他们重机械武器,目睹到他们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孙立人的内心愈发沉重,就像万年不化的积雪,让他寒意倍增。
我国与欧美各国实力如此悬殊,要如何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又要如何兴盛军事?此时的孙立人决定不能再坐以待毙,他要付诸行动!于是在1928年,孙立人选择回国。
回国后的孙立人又有了哪些表现,他是否言出必行了呢?
抗日英杰,败走台湾1928年孙立人选择乘海轮回到中国,之所以不坐飞机,是因为孙立人想锻炼自己的意志。投入祖国的怀抱后,他便收到了国民党中央的任职书和邀请函。当时蒋介石已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内部人才流失严重。
起初蒋介石并没有听说孙立人的大名,是宋子文与孙父有交道,得知孙立人留美回来后,慧眼识英雄,知道孙立人未来可以成才,于是即刻邀请他前来政府任职。
对于宋子文的重视,孙立人倍感荣幸。因此他并未多做休息,而是直接去了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军训队长。
宋子文
“能够选择回国的人才不多,以后要看你的表现了。”
宋子文对一表人才的孙立人颇为欣赏,而孙立人也挺起胸膛承诺道:“我绝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孙立人说到做到,他将留美时学到的军事经验,与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孙氏操典”。
在孙立人眼中,美国军事训练民主活泼,观念先进,但是却过于个人主义,管理起来一盘散沙。因此他将儒家思想的吃苦耐劳、唯上论融入进去,企图将手下的士兵们脱胎换骨。之后,孙立人为士兵们培养理论知识,同时还对士兵们进行密封训练,提高体能。
此后这支队伍成为了国民党最具代表性的队伍,被宋美龄称为“国民党手中的一把刀”,可见其锋芒锐利。
而试刀的时刻转眼便到来了,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8月日军南下,来到上海爆发了淞沪会战。
这场战役旷日持久,蒋介石也希望借此“亮剑”,并博得英美各国的支援,让日军知难而退。
但英美迟迟不肯进入战局,因此战线被迫拉长。尽管税警总团动员全军上下,可依旧没有抵挡日军的进程,他们步步被日军掣肘,最后逼退到苏州河。
好在孙立人所带领的部队,与日军在苏州河一带进行激战,他奋不顾身的在前线与日军对抗。
此时的孙立人满怀愤懑之情,他深知此战决不能再退,国家不能再妥协,因此休战期间,孙立人决定舍身成仁。
趁着休战之时,他在夜色的掩护下,前去破坏浮桥,阻挡日军进军。可没想到却被放哨的日军发觉,他们用炮火对准了孙立人,此时孙立人孤立无援,退无可退,在被炮火映亮的天空下,孙立人连中数弹,并被炮弹炸入河中,性命垂危。
好在孙立人被人及时救下,他昏迷了三天三夜才慢慢转醒。但苏州河早已不保,这让他忍不住痛哭流涕,势必要让日军血债血偿,还我河山!
之后,孙立人主动请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此战连连获胜,他也终于被蒋介石注意到,并予以重用。1942年,孙立人承担使命,率领中国远征军,前往缅甸,参加了曼德勒战役。
与英国合作之后,孙立人有如神助,在缅甸连连获胜,尤其是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没有听取蒋介石的命令,而是率军突破印军。
可虽然孙立人取得了胜利,保全了有生力量,却也引起了生性多疑的蒋介石怀疑。
1945年,在孙立人的带领下,远征军打通了滇缅公路,随后获得了缅甸战役的胜利。
荣誉回国的孙立人,满身荣耀。但看到蒋介石的态度,孙立人明白,国内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果然,蒋介石撕毁了与共产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战争。孙立人身为国民党将领,自然被蒋介石予以重任。
于是在1946年3月,他便承蒋介石的命令,率领新一军北上,前往东北与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作战。
本以为林彪率领的解放军习惯长期游击作战,对正面作战并没有什么经验,但是在松花江等各据点面对东北民主联军时,“孙氏操典”毫无用途。
节节败退之后,蒋介石一气之下将他的新一军收回,并将孙立人调离东北,成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训练司令。
这让孙立人感到挫败,尽管努力争取,但蒋介石对他的失败非常忌讳,对此丝毫不留情面。
面对蒋介石翻脸无情的态度,孙立人寒了心,他知道国民党名为党派,实际上都是蒋介石在个人独裁,而独裁观念,只会带领国民党走向毁灭的道路。
果然如孙立人预料,1949年国民党彻底失败,孙立人与蒋介石一起败走台湾。但没想到潜逃台湾后,在台湾的割据政权却依旧是蒋介石把控。
而这个时候在孙立人面前出现了一个新的机会。
兵谏失败,临终前的三个遗愿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后,蒋介石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眼见国民党败局已定,美国认为蒋介石不堪大用,便想扶持一个新的政权傀儡。
因为孙立人有过留美经历,且与美国人的交情甚笃,于是美国人把目光锁定在孙立人的身上。
而蒋介石也注意到孙立人与美国人来往很频繁,于是他不动声色,明面上重视孙立人,委以重任,升他为陆军总司令,同时严加死守美国人的行动,密切监视孙立人的动向。
果不其然,在次年蒋介石就收到了一封密电:美国欲要与孙立人发动兵变!
这让蒋介石气愤不已,他将密电揉成一团愤愤不平的说道:“就凭孙立人能够搞垮我?他也太天真了!”
而孙立人一直不满蒋介石的独裁政治,尤其是没收军权更是让孙立人记恨在心。面对腐朽的制度,此时的孙立人只想力挽狂澜。
1950年朝鲜战争恰好爆发,我党派出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面对我党坚决抵抗的态度,美国也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打算从台湾海峡入手,派遣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巡逻。
本欲被美国抛弃的蒋介石再度扶摇直上,摇身一变,又成为了美国人的战略伙伴。
而孙立人却坐起了冷板凳,这让他焦躁不安。直到1955年,形势有了巨大的改变。
彼时蒋介石正打算去屏东机场阅军,此时正值6月,烈日炎炎,数万名国民党军人排列好等待蒋介石的检阅。
可是左等右等,除了刺耳的蝉鸣叫外,蒋介石依旧没有出现。正当大家疑惑的时候,忽然得到通知,蒋介石遭遇危险,陆军少尉郭廷亮被当场逮捕。
这一消息令在场的人无不哗然,随后郭廷亮被带去审问。最后真相大白,竟是孙立人串联几百名高级将领,企图在蒋介石阅军的时候发动兵变。
当孙立人被逮捕的时候,他高呼:“我冤枉啊!我从未想过发动兵变,我是冤枉的!”
但他无论怎么高声喊冤,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这场薛定谔的兵变,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而孙立人也很清楚,帽子扣下来,他将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但没想到他随后被带去了一间公寓,并未有严苛的审讯,也没有吃枪子儿。后来孙立人才知道美国新任总统为他求情,宋美龄也为他说话,才使孙立人免遭一难。
可如今在一间小公寓里,让孙立人生不如死。甚至在床头刻下血淋漓的“冤”一字,但当时台湾政局动荡,孙立人的下场也是蒋介石需要的结局,因此他挣扎了三十年,仍旧未有任何松动的迹象。
直到1987年11月,台湾经济和民生得以恢复,眼见生活欣欣向荣,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决定改变以往的策略,前往一处公寓探望一名孙立人将军。
此时孙立人将军已87岁高龄,30年的囚禁生涯让他华发丛生。
蒋经国上前握住了他枯瘦的手掌,忙说道:“孙将军,抱歉,这个时候我才来看您,您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而孙立人说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话:“你来的正好,我现在只有三个愿望,请你务必要实现。”
孙立人的第一个愿望便是希望祖国能够和平统一,这个愿望是民心所向,多少人与家乡分离,难归故土。而孙立人同样思念着家乡,他坦言自己很想回到家乡去看看父母。
第二个愿望便是希望他死后,可以将他迁移到内地广州在印缅战场牺牲的烈士公墓,他要和自己的战友被长眠在一处。
第三个愿望,他希望可以寻找到自己战友的后代,能够好好照拂他们的生活。
面对孙立人殷切的恳求,蒋经国却露出为难的表情。这些愿望要想实现的前提,是两岸能够统一,可如今的局势复杂,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眼见孙立人将军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蒋经国也只能讪讪离开。
1988年蒋经因病去世,在其去世后,台湾政坛改天换地,许多蒋氏制定的政策皆被推翻。
当时指认孙立人发动兵变的郭廷亮,也站出来为孙立人申冤:
“当日是毛人凤逼迫我去指认,孙立人并没有发动兵变!”
这句话总算洗脱了孙立人长达三十多年的冤屈,由此孙立人重新获得了自由。
但迟来的自由对孙立人却没有多大意义,晚年他时常前去码头眺望海峡对面的故土,他想念故土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一切。在缠绵的思念中,孙立人含恨离去。
去世之前他留下遗言:“不回故乡,棺不入土。”
这八个字深藏了多少对故乡的眷恋,又是多少海峡对岸同胞余生的执念……
浅浅的海峡阻挡了多少老一辈回归家乡的道路,但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以后,祖国必然会统一。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人可以阻挡,届时孙立人将军的遗愿可以完成。
与孙立人一样的同胞们,也可以落叶归根,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