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茶类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所以,说起茶的样子,似乎应该从这六种颜色开始。
但事实上,以颜色分类到明代才开始大行其道,其中青茶出现的最晚,直到明末清初才最终定型。
那么,早前茶是如何分类的呢?这还要听听茶圣陆羽。
中国古籍中最早关于茶的类别的明确记载,见于陆羽的《茶经》。之前的各种文献当中,提及茶的篇章段落,往往只是用文学形容勾勒茶的风神气质,但都没怎么说到点子上。
术业有专攻,还是茶圣陆羽对茶做了清晰简单的分类:“饮有觕(cu,同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也就是说,再唐代及以前,区分茶不是根据颜色,而是根据形状。不过,散茶对饼茶,严格的说,粗茶,末茶也应该归为散茶。
到了宋代,《宋史·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这时就对茶的分类作了修正,简单的把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压制成型的饼茶或茶砖,另一类是叶片或碎末状的散茶。
而我们今天所喝的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尽管是按照颜色命名的,但却是按照制作工艺和品质特点进行分类的,它们是利用茶树的鲜叶制成的,被称为基础分类。
当然,不管是青绿红黄黑白,从外形分,基本上也还是饼茶,散茶这样的两大类。
其实,不管是片茶,还是散茶,从古至今,都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进,从里到外,从形到神,都有各自的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茶消失了,什么都没留下;有的虽已不在,但世上还要关于它的传说;有的只留下个名字让后人揣测;而有的虽然还保留着以前的名字,但已不是当初那个茶了…而所有的这些交织在一起,就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