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们说了时光深处的清香-白茶,那么白茶之后诞生的便是绿茶了。然而绿茶又这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绿茶在我国的历史也非常的久远,在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绿茶”的描写。
比如诗僧皎然的“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又比如大诗人刘禹锡的“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再比如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流华净肌骨,疏溣涤心原”……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绿茶的香气,品尝它的滋味。
不过呢,今天我们喝到的绝大部分绿茶,制作工艺到明代才逐步完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绿茶的香气韵味等,跟明代以前的诗文描述,不是一回事儿。
为什么不是一回事儿呢?这就要从茶的制作工艺开说了。
在六大茶类中,除了白茶,其他茶在制作过程中都有一道“杀青”的工艺,红茶有部分茶杀青。当然啊,这里的杀青可不是影视剧拍摄的杀青。
而是通过高温的方式,蒸发鲜叶的水分,使茶叶变蔫儿,目的呢就是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的酶促氧化反应。
我们知道鲜叶中的咖啡碱和茶多酚是产生茶叶苦涩味的物质,通过杀青的方式,可以把这些物质减轻到一个适合入口的程度,这样既能保持绿茶的鲜爽香气,也不会过于苦涩。
同时,通过杀青,能阻断茶叶变老,变硬,褪色等,也能保持绿茶的颜色。而且在后续的做形或揉捻的时候,叶片柔软了,好做了,叶片也不会出现断裂等破损。
有关于杀青,其方式也是很多的,比如炒青,比如蒸青,再比如烘青。
在陆羽写《茶经》的时代,杀青是需要借助蒸汽产生的高温,又被称为蒸青,这个做法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才逐渐被炒青法取代,茶叶从上蒸锅变成下炒锅,由此制作的绿茶,也就从蒸青茶变为炒青茶。
之后又在炒青茶的基础上,发展出烘青茶,即从下炒锅改为进烘笼。茉莉香片等花茶,通常就是用烘青茶作为茶底的。
那为何炒青茶能取代蒸青茶成为绿茶的主流呢?据说与明代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有关,炒青茶获得了他的认可,从此便大行于天下。
当然,炒青茶的流行肯定不单单因为一朝天子的个人喜好。能左右一个民族绝大多数人长久的口味,只可能是炒青茶比蒸青茶更贴切国人的味蕾。
那么炒青跟蒸青有什么不同呢?
炒青绿茶的味道,散文作家宗璞转述《小五义》中一位壮士的形容:“香喷喷的,甜丝丝的,苦因因的”,以及鲁迅先生描写的:“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还是很贴切的,都抓住了炒青茶的关键特征:清、甜、香、苦。
至于蒸青绿茶,虽说在明代之后已经式微,但并没有彻底消失,比如恩施玉露就是典型的蒸青绿茶代表。此外,蒸青绿茶在日本也一枝独秀。时至今日日本茶道的主流仍是蒸青绿茶,顶级的也叫“玉露”。
蒸青玉露不管是干茶、茶汤还是叶底,都比我们常见的绿茶要绿。而它的味道,也甜,也苦,也香,但与我们熟悉的绿茶的甜、苦、香也不在一个波段。
它的甜,不像炒青绿茶的“甘”那么微妙回荡,而是直接清晰;它的苦,也苦得更直接清晰,且短暂,一闪而过;至于它的香,更像是鲜。
相较之下,炒青绿茶,不管是高香、清香、甜香……更显出低回与高扬的落差。这大概就是蒸青绿茶与炒青绿茶的最大的不同吧。
口味是很个人的东西,我们无法武断的去评判两种味道的高低优劣。而炒青绿茶能迅速取代蒸青绿茶,只可能是,炒青绿茶更适合国人的味蕾和五脏六腑。
就如同我们国人,更热衷于喝热水,更钟情于煎炸烹炒的菜肴,这是镌刻在民族基因中的偏好,就是喜欢,喜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