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突然叫住一个女同志:一起合个影吧

红色先驱 2025-04-11 12:15:20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突然叫住一个女同志:“龚澎同志,我们一起合个影吧。”

毛主席口中的这个龚澎同志,身份不一般,她是新中国首位女外交家,乔冠华的第一任夫人,她的人生充满传奇。

1914年,龚澎出生于日本横滨,原名龚维航。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元勋,曾与蒋介石同窗于保定军官学校,母亲徐文亦出自革命世家,是黄兴夫人徐宗汉的堂妹。因父亲参与反袁斗争遭通缉,龚澎在日本出生,幼年随家人流亡日本,直至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回国。家庭的革命氛围深深影响了她,父亲常教导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信念贯穿了她的一生。1933年,龚澎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语言天赋。她积极参与“一二·九”学生运动,担任游行大队长,并主持外国记者招待会,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侵华真相。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外交才能,也促使她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纪念革命烈士彭湃,她将名字改为“龚澎”,彰显革命志向。1938年,龚澎奔赴延安,进入马列学院学习,因英语流利被毛泽东选中担任翻译。

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干练的作风赢得领袖赏识,曾陪同毛泽东会见斯诺等国际友人,成为延安时期重要的外事桥梁。

同年,她调任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担任彭德怀秘书。在此,她与德国归来的水利工程师刘文华相恋,两人于1940年结为革命伴侣。然而新婚仅月余,龚澎即奉命调往重庆南方局,夫妻从此天各一方。1942年,刘文华因急性盲肠炎牺牲于日军扫荡中,临终遗言“只要她不脱离革命,就永远对得起我”,成为龚澎化悲痛为力量的动力。1940年,龚澎抵达重庆,担任周恩来外事秘书兼新闻发言人,以《新华日报》记者身份活跃于国际舆论场。彼时国民党封锁消息,她凭借流利的英语、优雅的气质和缜密的思维,成为外国记者眼中“中共最可信的声音”。她每日穿梭于外国记者站,发布解放区战报,翻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并巧妙利用小册子、漫画等形式传播中共主张。周恩来曾以“静若处子”评价她的外交风格:持重而不失机敏。面对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她连夜组织记者会揭露真相,扭转国际舆论;面对外国记者的追求,她始终保持专业距离,被费正清赞为“环球新闻界最出类拔萃的妇女”。她的工作不仅打破了国民党的舆论封锁,更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共的正面形象,被誉为“外交一枝花”。

1943年,龚澎与乔冠华在重庆结为连理。乔冠华是清华大学才子,以犀利的时事评论闻名,两人因共同理想和才华相互吸引。毛泽东称其婚姻为“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婚后,他们并肩战斗,从重庆到香港,再到新中国外交部,成为外交界的“神仙眷侣”。龚澎育有一子乔宗淮、一女乔松都。尽管工作繁忙,她仍以细腻的母爱关怀子女。乔宗淮回忆,母亲曾从莫斯科寄来明信片,描绘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字里行间充满对和平的向往。然而,1970年龚澎突发脑溢血逝世,年仅56岁,周恩来闻讯后痛惜“天妒英才”。在此之前,1949年,龚澎出任外交部首任新闻司司长,成为新中国首位女性司级干部。

她主导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主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重大外事活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她以缜密的准备和优雅的风度征服近千名国际记者,被外媒称为“东方外交明珠”。

1963年,周恩来出访亚非拉十四国,某国记者要求中方付费采访,龚澎当即驳斥:“当各国电视争相报道周恩来时,贵国的迟缓将成为错误!”这番刚柔并济的回应彰显大国风范,成为外交史上的经典案例。龚澎的外交生涯跨越战争与和平年代,她以智慧、坚韧与人格魅力,开创了新中国女性参与外交的先河。周恩来称她“不可替代”,美国记者爱泼斯坦评价她“引导舆论于无形”。她将革命理想与职业素养完美结合,既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也是乔冠华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作为母亲,她以家书传递家国情怀;作为外交家,她以行动诠释“柔肩担道义”。她的生平印证:真正的美源于学识、品格与信仰。即便在今日,中国外交天团的风采中仍可见她的精神烙印——不卑不亢,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2 阅读:94
红色先驱

红色先驱

欢迎大家关注红色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