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在杭州召开,发布2024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十大新闻人物”,广东省《“三张处方”,力促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入选。


“补气造血强末梢,统筹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梯次下沉;强筋壮骨促平衡,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同质共享;舒筋通络去堵点,打造数字健康网络优化就医体验。”面对城乡区域不平衡不协调这个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广东用“三张处方”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筑牢根基,全省县域内、市域内分别保持在85%、95%左右,省域内住院率保持在99%以上,基本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医改为民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
粤西山区,45岁的张叔从事着货运行业,是家里的顶梁柱,最近在一次卸货时遭遇意外撞击,右侧膝关节的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内侧副韧带三级损伤,同时还有腰椎骨折、右侧腓骨小头骨折。
对于这类严重的复合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是优选方案,但因为解剖结构复杂、生物力学平衡重建困难,需要医生掌握精准的定位能力和稳定的移植物固定技术——如果是以往,这种情况往往需要转诊到广州的三甲医院治疗,不只就医成本高,陪护问题也往往让一家人焦头烂额。
幸运的是,2023年开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托管信宜市人民医院,挂牌中山六院粤西医院(以下简称“粤西医院”),通过医联体“技术平移”模式,一大批先进技术在当地扎根生长,多学科能力也明显跃升,创下 “肿瘤患者80%选择留在当地治疗,医保资金外流减少约50%”的佳话。2024年12月,该院通过等级评审,确定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此次,张叔也遇见新“膝”望。中山六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的专家下沉信宜,和当地团队一起完成了该院首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1周,张叔的右侧膝关节可以主动屈膝到60度。
蜕变不只是发生在龙头医院。粤西医院建立了一套新的遴选机制,选拔真正能干活、想干活、能干成的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担任院长,并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通过考核强化管理,确保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其中,镇隆镇卫生院通过医共体建设上下联动,打造了血液透析、中医康复特色专科,结束了相关患者大量外流的窘境,医护人员也从主要靠公卫经费度日到干劲十足。
这种从内到外的焕新,是近年来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力促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必然。
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医疗卫生领域也是如此。广东省医疗资源总量丰富,但全省70%的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短板明显,尤其是县级医院专科能力有待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程度不够、共享不足。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一直是广东医改的主旋律之一。2017年起,广东统筹各级财政投入500亿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2022年起,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卫生健康系统谋划广东卫生健康新时代发展道路,深入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三张处方”,正是直指城乡区域不平衡不协调沉疴的针对性用药,也是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精准开方。

补气造血强末梢统筹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梯次下沉
第一张处方,是“补气造血强末梢,统筹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梯次下沉”。广东加强省域内医疗资源统筹布局,提升珠三角地区医院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精准度、有效性,加快补齐后者医疗卫生机构短板。
面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广东通过组团帮扶、结对帮扶、托管帮扶等形式,实现粤东西北所有县(市)综合医院都有省级医院负责帮扶,并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帮扶协作、“精准输血”提升的统筹协作体系。
具体说来,有如下形式:以整体提升县级医院业务能力为重点,73家省级三甲公立医院向113家县级公立医院派驻帮扶专家团队,“带土移植”提升帮扶对象管理运营水平;以帮扶建设重点专科为重点,分批投入帮扶资金5亿元,由5家高水平医院“一对一”结对帮扶粤东粤西粤北5家高水平医院;以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为重点,有能力的省级公立医院托管帮扶县级公立医院,并通过远程医疗、业务培训、巡回医疗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等。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一对一”结对帮扶下,河源市人民医院正在谱写万绿湖畔的新篇章。作为市域龙头三甲医院,这里2021年初本科以上学历仅占45.9%,很多技术尚未开展,群众看病就医时常需要舍近求远。
“第一次走进河源医院泌尿外科时,好些病房处于闲置状态。”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毕学成回忆。进驻第十天,他就带领当地医生完成该院首例输尿管软镜下肾结石钬激光碎石+输尿管置管引流术。作为河源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他第一时间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科建设方案,很快把泌尿外科建设成为“金牌科室”,四级手术量从以往全年二三十台跃升至2023年的200多台。
深化帮扶的同时也在力促“自主造血”。广东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大力提升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实施“百名首席卫生专家下基层行动”,面向全国选聘100名全职首席专家定向到47家镇级中心卫生院任职,2023年以来派出专家到基层临床带教500余人次;实施“校地共建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2024年联动高校培养培训定向医学生2406人,医教协同招收培养住培医师11663人、全科医生3501人,加快破解基层人才不足难题。基层也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点燃发展强劲引擎。如清远英德通过实行“编制池”管理,统筹安排基层医务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合理流动,编制和岗位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调剂使用。同时,将全市划分为英中、英东、英西3个片区,市人民医院为龙头,3家医联体牵头单位作为片区次中心医院,构建起“县-片区-镇-村”四级医共体运行体系。而今,当地群众已基本享有二级医院30分钟医疗服务圈。
此外,下沉专家长期查房带教、授课分享、病例讨论、手术指导,及帮扶医院接收基层医务人员进修等,也帮助基层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医疗卫生人才。

强筋壮骨促平衡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同质共享
第二张处方是“强筋壮骨促平衡,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同质共享”。
广东将县城医共体建设项目纳入省级乡村振兴资金支持范围,制定实施县域医共体慢病管理中心、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18个内部运行指南,细化实化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推动县域医共体内部实现“六统一”管理。
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是医共体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潮州饶平为例,通过引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面托管县人民医院,托管做强龙头,同时多措并举优化资源配置、吸引医疗卫生人才,撬动县域医共体发展活力,“小渔村”迎来健康大变革。
医共体总院采取“一科一院”帮扶模式,根据地方发展需求,饶平县人民医院安排一个发展较好的专科对口帮扶一到两家分院,补齐短板并实现错位发展。针对地形狭长、县人民医院对北部辐射不足的问题,饶平又引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与新丰中心卫生院组成紧密型医联体,打造县域医疗次中心。
如今,依托医共体牵头医院饶平县人民医院的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急诊急救中心建设,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机制,饶平县域内患者就诊时间和费用平均大幅减少;2024年上半年,县域内住院率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
“建强县城胸痛、卒中、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危重症儿童及新生儿救治、创伤中心等5大‘急诊急救中心’,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5大‘临床服务中心’,推进各县中医院创建2个特色专科和1个技术推广中心。”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分级诊疗秩序持续巩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县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100%达标,47家达到三级医院水平,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实现二甲中医院全覆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不活,也是制约其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为此,广东持续探索乡镇医务人员“县招县管镇用”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设立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标准,实行单列评审;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度改革,推行以固定薪酬为主、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有效提升医务人员收入稳定性和激励政策有效性;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支付标准,大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
多措并举,县强、镇活、村稳的基层医疗卫生画卷正有序展开。

疏经通络去堵点打造数字健康网络优化就医体验
第三张处方是“疏通经络去堵点,打造数字健康网络优化就医体验”。
在优质医疗资源有限的现实制约下,需要借助信息化插上翅膀,实现资源的高效下沉;服务大健康的大势所趋下,也需要借助大数据的力量,为医防融合提供精准支撑;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现实需求,亦需要信息化的赋能。
为此,广东省深入开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攻坚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面共享和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以数字化手段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共享到粤东粤西粤北和农村地区。
怀集县诗洞镇,黎姨干农活时不小心摔伤了右臂,到镇卫生院就诊,医生做完X光检查,将图像上传影像诊断系统,半小时后,收到医共体总医院医生的诊断报告,确诊桡骨骨折,保守治疗即可。
足不出镇完成影像检查,已是怀集患者普遍享有的健康便利。2023年起,该县投入近2000万元,建成县人民医院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打造了县域数字健康服务新体系,医共体各医疗机构业务系统全部统一,HIS、PACS、LIS等系统互联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信息数据活化利用,健康档案信息、电子病历资源、综合监管实行统一治理和管理,“智能医生小助手”还会通过AI质控功能,对居民健康体检报告、随访结果批量审核并发出异常提醒。2024年医共体总院下转到分院的患者达6973人次,同比增长118.1%。
清远市佛冈县则建成以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卫生资源库、全员人口库为核心的医共体数据中心,实现内部各医疗机构的服务器资源和医疗数据统一管理,共享县人民医院的运维管理,既推动区域协同应用和一体化人财物管理,也解决了乡镇卫生院运维人员短缺的问题等。
这样的数字健康网络,正在延伸至更广泛的县域、乡镇,乃至村卫生站。
“广东省出台了实施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发展方案、健康医疗信息共享方案、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对口帮扶效能方案等,编制紧密型县域数字医共体、健康医疗业务网络等建设标准规范,打牢网络互联互通、数据互认共享基础。”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谈道,全省医疗卫生数字化标准体系已基本建成。
与此同时,广东还加大基层机构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以推广智慧医疗辅助信息系统为抓手,建成了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服务内容涵盖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病理等。
为让基层群众更便利地享有优质医疗服务,广东还推动龙头医疗机构开展在线诊疗服务。全省所有三甲医院均已开设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问诊、远程诊断、健康管理等服务。“粤健通”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已覆盖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汇集医疗卫生数据330亿条、居民健康档案2.4亿份。
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方面,广东也先行一步:建设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明确互认项目和互认规则,目前已覆盖全省所有三级医院(272家)、363家二级医院、163家基层社区医疗机构,互认共享项目涵盖114个,2023年以来调阅互认273.7万次,有效降低群众就医费用、提升就医效率。
还有日常诊疗里随处可感的惠民便民小细节。如,全省所有三级医院、90%二级医院可享受到包括预约诊疗、手机付费等线上服务,居民刷“粤健通”电子健康码可在省内2675家医疗机构实现挂号就诊一码通用等。

“一套体系、两本台账、三大目标”持续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帮扶能力提升
医改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纵有硕果盈车,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是广东要久久为功的艰难课题。“三张处方”的故事仍在继续。
“2025年是实现省委‘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广东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学习三明医改经验,依托‘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卫生健康工作专班,重点抓好‘一套体系、两本台账、三大目标’,持续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帮扶能力提升。”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表示。

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上,广东省受邀分享经验,详细阐释了“三张处方”。记者也了解到这十二字的内容:
一套体系,即建立一套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两本台账,即建立并用好“能力账”和“帮扶账”,一地一策、一院一策推动工作落实;
三大目标,一是各种类型卫生帮扶深化扩面,2025年底实现省市高水平医院与15个试点县(市)的深度帮扶或托管;二是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持续提升,全省57个县(人口小县除外)均有不少于1家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县(市)公立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县级医院出院人次持续提升;三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增效,推动90%以上的县域达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新标准,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率达到90%以上。
在纵深推进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努力让基层群众更有“医靠”、享受到更多更可及的改革获得感,是广东医改咬定的青山、锚定的目标。征途漫漫,初心不改,愿未来星河璀璨。
来源:粤卫信、广东卫生在线
编辑:程焕映 温嘉林
责编:陈广泰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