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湖南湘潭妹子斗胆写下一封请愿信,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

胥言看历史 2024-03-30 00:17:5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萧芸,你有见识、有文化,你来做我们的代表吧!我们都来签名!”

1982年临近国庆节的一个傍晚,在湘潭县的萧芸家中,几名知青愤慨地讨论着请愿信的事情。

原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发出上山下乡的号召,大量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去参加劳动,接受农民的再教育,这些群体被称为“知青”。

而国家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后,这些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他们却遇到了生存问题。

为此萧芸冒着风险写下一封请愿信,这封信居然影响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

萧芸是谁?她在信中写了什么?又是如何改变知青命运的?

毅然下乡,建设农村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曾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示青年很有必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于是掀起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地区垦荒的热潮。

16岁的萧芸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

萧芸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父亲在常德农校担任校长,母亲在当地教书。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中,萧芸饱读诗书,满腹才情,是当地有名的才女。

虽然萧芸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但她并不是娇滴滴的弱女子。

在家中,她体谅父母,会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在学校她也非常懂事,从来不给父母惹麻烦。

在父母的影响下,萧芸读遍古今史书,一家人的生活平静和睦,非常温馨。

然而,1957年,萧芸的父亲遭受了一场意外,16岁的萧芸毅然报名上山下乡,来到了湘潭知青茶场。

虽然这里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但她从来不没有抱怨过,不甘落于人后,非常能吃苦,当地农民对她赞赏连连。

没过多久,知青茶场面临解散,这些知青们不得不另寻他处,在其他人挑选地方的时候,萧芸毅然选择了条件更加艰苦,地理位置非常偏僻的山村--老虎岩生产队。

这个地方是其他知青都不愿意去的,在茶场认识的朋友劝她:“你一个姑娘家,去那么偏僻艰苦的地方能受得了吗?不说那里的条件如何,你若是遇到危险可怎么办?”

听闻,萧芸仍然坚持要去老虎岩:既然要到农村奉献,那就要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况且还有那么多同伴呢,怕什么?

旁人见拗不过她,只能随她去了。

毫无疑问,这里是非常贫困的,萧芸刚到的时候还不习惯,后来凭借自己多年的学识,在乡里的中学教书,生活倒也不算太难。

从萧芸毅然下乡,来到贫困的山村这一举动能够看出,她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而是一个能吃苦,不怕累的湘妹子。

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格也为她的命运打下了基础。

在老虎岩插队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快乐,特别是萧芸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李开彦。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李开彦就被满腹才华的萧芸吸引了。作为一个女子,萧芸也想找个能保护自己的人,于是在支书的帮助下,两个人心意相通,很快就在一起了。

由于萧芸父亲身份的缘故,她在当地经常会被通知去参加批斗会,李开彦不忍看她受欺负,于是拜托自己母亲去看看情况。

要知道李开彦是支书的弟弟,他的母亲也是“红色堡垒户”,干部下乡经常会在他家吃饭。

在李开彦一家的庇护下,再没人会找萧芸的麻烦。

很快,李开彦就和萧芸结婚了,二人还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生活逐渐安稳下来,就在萧芸以为会在农村扎根,过一辈子的时候,知青返乡的浪潮开始了。

不算工龄,从零开始

无数像萧芸一样的知识青年早已经在农村组建家庭了,当听说可以返程后,他们紧紧相拥,留下了热泪,远离家乡十几载,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1979年7月中旬,这时候萧芸已经在当地的中学担任教师了。这天,她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碰到了大队负责收发信件的人,还没等走进,对方就高喊到:“萧老师,有你的信!”

萧芸接过一看,是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她的心里砰砰直跳,在此之前,她多次给有关部门写信,询问自己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她自己甚至都不抱希望了。

这封信拿在手里,她觉得手里沉甸甸的,过了好大一会儿功夫,她终于下定决心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表格,上面显示同意萧芸及她的女儿转为城市户口。

萧芸不可置信地揉了揉眼,她来来回回看了三遍,确定可以回城后,留下了一行热泪。

十四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已经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好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回城后,萧芸来到了一家机器厂的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其他曾经一起劳动的知青朋友们也陆续都回城了。

而回城的知青们生活却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刚回城后生活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上山下乡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年龄都是十几岁,错过了上大学,没有学历。

回城后,虽然有了工作,但生活都要重新开始,住房、福利待遇、医疗、工资级别等等都成了问题。

特别是下乡十几年的知青,在农村成家后,没有一技之长,干着最累的活,30岁的人拿着28元的工资,工资数目比年龄还小。

全家挤在一个只有十平米的小房间,连胳膊都伸展不开,住房分配也是按照工龄计分为主体,这些知青们哪有工龄啊!

他们只有农龄,工龄也只能从“0”开始,这意味着曾经在农村付出的努力成了空白。

这些知青们并不是不能吃苦,上山下乡这么多年,什么苦没吃过?只是觉得将大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农村,最后却没有得到任何肯定,这让他们怎么接受?

虽然大家的心里都有怨气,觉得不公平,但是大多数没有上过学,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只能发发牢骚,希望有一天奇迹能降临。

冒险写下请愿书

下乡的农龄究竟算不算工龄?这些知青们生活已经陷入困窘之中,这个问题将影响到数以千计的知青的生活问题。

1982年,几位知青来到湘潭县萧芸的家里商议,他们请求萧芸能就这个问题向湖南省委写一封信。

萧芸的文采很好,曾经插队的时候,知青的生活和思想方面的报告都是萧芸经手撰写的。

这些知青们生活中困顿,内心里苦闷压抑,精神也饱受折磨,于是一起找到萧芸,恳求她能为广大的知青们写一篇申诉。

“萧芸,我们大家都很相信你,你有文采,你替我们写一封信吧,就算到时候出了事,我们都会帮你照看孩子的!”

萧芸心里也很顾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当时的环境下,若是不顺利,必然会牵扯到自己的家人,但想起知青们的样子,她最后还是同意了。

经过反复斟酌、多次修改,终于在国庆节这天的傍晚的完成了。信中言辞恳切,说出了8000万知青的心声,提出了他们共同的诉求。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

而当她兴冲冲地将信递给知青们签名时,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百般推脱。

萧芸深知这封信将会面临的风险,稍加思索,萧芸果断地在信的结尾落款为:

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

思来想去,她将这封信寄给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杂志社的潘运告,这实在是她认识的人中最大的一个官了。

随着这封信的寄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口,谁也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在这封信寄出之前,萧芸就做好了万全的打算,她先是回家看望父母,然后告诉丈夫:若我遭遇不测,可以主动提出离婚,千万不要牵扯到你们。

因为这封信,萧芸惴惴不安,总担心相关部门会找她谈话,而几个月过去了,却迟迟没有音信,难道他们并没有收到?

萧芸这样想着,有几分侥幸的同时也有些失望。

这封信实在是凝聚了太多人的辛酸血泪,他们只是想得到最基础的待遇保障,以及一份尊重和肯定。

改变命运

与此同时,这封信也有着曲折的经历。

最先收到信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潘运告深知知青一事非常重要,不敢懈怠,立马将信件转交给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

他说:“我认为,返城知青们的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必须引起重视,我觉得有必要向上级反应。”

出版社党委以出版社收集民情民意的名义,加盖了鲜红的钢印,马不停蹄的将信转到了省委办公厅。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当时省委正好有一批急件要送到北京呈送胡耀邦书记批示,就在前一天,这封信及时到达了省委办公室。

于是这封加盖了钢印的信乘坐转机,直达北京,顺利地被送到了总书记的办公桌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刻开始着手准备知青的工龄问题。

1983年,这一天,萧芸突然接到了单位主任的电话,语气严肃,

让她立刻到办公室一趟。

萧芸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等待了这么久,这一天终于来了。

她忐忑地敲响办公室的门,在主任的授意下坐在了沙发上。

“你是不是写过一封信啊?”

萧芸的心下一跳,点了点头:“是的,我写信请求能把知青的农龄算在工龄中。”

说完后,房间里陷入了良久的沉默,主任仔细打量着萧芸,随即露出了一个笑容:“萧芸同志,从前真是小看你了。刚刚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转告你,你的信中央已经收到了,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准备调查了!”

听到这里,萧芸激动地站了起来,她语无伦次地说:“真的?省里没觉得我越级吗?”

主任笑了笑说:怎么会呢,你这算是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听到这里,萧芸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

1985年,经过两年的统筹后,国家下发了明确规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转化为工龄。

知青们在工作、评级、住房等方面的待遇都获得了公平竞争的起点。至此,全国八千万知青的命运得到了改变。

国家的重视让无数知青们在农村摸爬滚打的艰苦岁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上山下乡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对每一位知青来说,那是一段最鲜明美好的岁月。

这封信不仅是8000万知青的“福音书”。也改变了萧芸的命运。

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离不开萧芸的努力和勇敢,她的才能也被领导看中,最终将她调入国家大型一级企业---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机关党委办公室担任新闻干事,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行业。

后记

萧芸是一个平凡但可敬的女子,正是她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才维护了全部知青的合法权益。

这些知青是历史岁月里不可磨灭的一份印记,他们不该被历史遗忘。最终在国家政策的照顾下,他们动荡的人生重新恢复了光芒

0 阅读:0

胥言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