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大的概率我们可以做成司马懿,私企老板的担忧。在曹丕当皇帝临死的时候,给儿子曹睿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其中司马懿排名第四,我们先不说他,先说说那几位。
曹真,在刘备死后的三国中后期的相对平淡的历史中,算是个练家子了,他力能射虎,是曹操的养子(这里是个留意点,曹丕肯用干弟弟,但不肯用亲弟弟),在曹丕在位时候,曹丕曾派数十万大军分三路打东吴孙权,曹真是西路军的长官,对当的是擒杀关羽的朱然(孙权的部将兼同学),战斗地点是湖北省南部江边的江陵,三路军都无功而返,其中据曹魏方面(辛毗)报道,西路攻江陵城军损失最惨重。也可见曹真还真是狠打了一通,不管是打死对方的人还是打死自己的人。曹休(曹操是族内子弟,也不是曹操的亲儿子)是一个类似曹魏版的马谡,缺乏战斗经验,不如曹真,但有一定智慧,总之类似马谡。他在三路军中领东路军。随后曹丕又伐了两三次东吴,都没打,最后一次出征回来,就年轻轻地死掉了。至于陈群,则是个打酱油的,雅杖名义。
这就是这四个辅政大臣,至于司马懿怎么当上其中的老四的,先不说。为了抖一下音,这四人官名:大将军曹真,大司马曹休,司空陈群,骠骑大将军司马懿。
随即司马懿出镇屯兵在南阳郡治宛城,加官为都督荆州、豫州二州军事(高于两州州牧),以向南瞰制孙权的荆州。曹休在则在寿春屯扎,瞰制东吴的东半部分(扬州)。
至此,司马懿没有任何战斗功绩。随即有了一个功劳。
是这样,在曹丕临死前的时候,曹魏的上庸郡守孟达想造反,改投奔诸葛亮。这事的风声日渐走漏,孟达还向曹丕要弓马武装自己呢,屯扎宛城的(时为抚军大将军)的司马懿对曹丕说,不能给弓马,这小子不可靠,老跟诸葛亮写信。曹丕说:还是给吧,我不会先动手的,以此来表示我对二国来降之将的诚意(孟达本是蜀国来降了曹丕的)。这里可见曹丕比司马懿更实诚,或者说眼界更高。随即曹丕死,孟达所依仗的老东家死了,自己在朝里也没人了,于是干脆再回投奔诸葛亮,结果是,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从宛城(河南省南部的南阳)横击向西突发灭杀了孟达。这里跟诸葛亮磨磨蹭蹭不肯接应孟达有关。
随后同年,诸葛亮开始亮了。罗贯中所谓六出岐山,其实是不对的,诸葛亮是四次北伐。二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的是陇右四郡,重点是天水郡(甘肃天水市),新皇帝曹睿以辅政大臣第一的曹真(我们说过他)带着名将张郃(左将军,本屯扎在宛城,受司马懿节制)来对当诸葛亮。结果战况就是,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曹真在眉县打败赵云(赵云是作为疑兵布置在关中的褒斜道的斜谷口外的陕西眉县。)这次等于是曹真和张郃三百公里向西奔救陇右。诸葛亮败归。
同年底,诸葛亮又动弹了,这回走散关进入陕西,围攻陈仓。曹睿赶紧又从宛城的司马懿那里把张郃光身叫来洛阳,给他一部分兵,去关中(陕西)增援大将军曹真。曹真和张郃兵(曹真屯扎的长安)都没有和诸葛亮兵接触,诸葛亮已经撤退了——因为他围攻陈仓小城(内有二千守军)二十余天,打不下来,粮食没了,就撤了。
这是两次北伐。
随即曹真作为报复,亲自统兵穿越秦岭(从关中)打汉中诸葛亮,司马懿骠骑大将军也从宛城向西分路进攻,因为下雨,二路兵撤回。
随即过了两年,曹真病死,曹休则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被孙权诱骗,进攻,落入孙权的包围圈,大败于皖县,回去后气得死掉了。(诱骗他的人的课本上《周处自新》的周处的爸爸。)
这样,四个辅政大臣,就剩一个打酱油的陈群,和司马懿了。
随即,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目标又是陇右,首攻祁山城。这回没人了,陈群需要打酱油,就由司马懿从宛城奔赴陇右去增援雍州刺史郭淮(实际是管着郭淮),司马懿第一次跟诸葛亮对打起来。先说结果,结果是司马懿一方吃了两次败仗,然后诸葛亮没粮了,就撤走了。
略说下过程,司马懿带着张郃等部将,去到陇右上邽郭淮那里,司马懿遣郭淮和另一个将官出兵南下救祁山城,诸葛亮以较大主力北上迎战,因为是野战,击破郭淮部。司马懿与各部龟缩在陇山西脚险隘不出。诸葛亮南下回去。张郃建议司马懿就在这儿缩着,给祁山城张势,诸葛亮打不下祁山,粮食也就会没了,祁山城有我们国军在远处张势,必然心固,如果去追诸葛亮,追上了又不打,反倒叫祁山城内军民失望气馁。司马懿不听,于是南下追击诸葛亮,快到祁山城时,在西县(祁山城北二十里),追及诸葛亮,果然司马懿又不敢打。在下属的请求和笑话下(说他畏之如虎),司马懿出去跟诸葛亮野战了一下,诸葛亮以魏延等人击破司马懿。随后,司马懿就缩在营寨,不敢打。诸葛亮粮尽,于是自退回汉中。
司马懿随即干了一件蠢事,强迫张郃去追击诸葛亮。
张郃力陈不能追。
司马懿非叫他去。
张郃去的结果,就是中了诸葛亮在木门山的埋伏,膝盖中箭而死。
这一战,是司马懿第一次大亮相,败了两场,死了一员超高级将官。
随后,两年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这次固然陈群还是打酱油,骠骑司马懿出去对当诸葛亮。地点在关中的五丈原。结果大家都知道。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从互相略有矛盾的史料中可以确定,朝廷(皇帝曹睿)给司马懿定的战略是:固守耗敌,敌退我追。司马懿执行了第一条,但没有执行第二条。当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后,蜀军撤退,司马懿没有追赶。
在执行第一条的时候,按相关辛毗等史料,司马懿是个好战分子(一如上次),靠辛毗节制,才保持了固守。“辛毗每天拿着节在营内晃悠,六军吓得都不敢违命出战,唯辛毗之命是从。司马懿数次要求出去交战,辛毗都不许。”这是《三国志》辛毗传的记载。
下面是东晋人孙盛(晚于三国)的说法。说诸葛亮在五丈原,拿巾帼羞辱司马懿,司马懿跳起脚要进攻,被辛毗持节硬生生拦住。
孙胜的说法,跟三国时人的说法,是一致的,三国人讲司马懿好战,数次要出去进攻,都被辛毗持节拦住,这里则只说了辛毗拦司马懿的一个例子。
诸葛亮死后。过了三年,公元238年,辽东又出了事情。辽东本是个郡,地辖辽东半岛及朝鲜北部,郡治襄平就在今天沈阳以南五十公里的辽阳市。辽东郡的长官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
这时候,也只有司马懿去了。此时他已经升官为太尉。司马懿临行对曹睿说:“臣以为,公孙渊如果弃了襄平城,提前走奔向东,则是上计,如果在襄平据守,则是下计,此必成擒。”
皇帝曹睿说:“那…那他将行上计还是下计?”(曹睿是个结巴)
六十岁的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摸了一下两色的黑白连鬓卷毛胡子,说道:“只有明智之人知道审量敌我对比,才能提前放弃部分国土,公孙渊承袭父业,不过富贵子弟,何能及此。他必觉得官军悬远而来,不能持久,所以必坐守襄平,行其下计。”
意思是说,如果公孙渊借助辽阔的战略回旋空间,撤退躲避风头,则司马懿是打不掉他的,如果他在都城坐守,就有被歼灭的危险。
但这段对话,不是来自《三国志》的,是来自《晋书》的,是唐朝人房玄龄等人写的了。
总之,随后公孙渊果然在襄平守战,想耗得司马懿败退。但司马懿还是胜了。期间,下面的大引号内容是具体的小例,您可以滑过不看。
{将官来报:“太尉,有数百贼人出襄平东门,去东山上樵采,且无兵丁护送。不如我们一举冲去,夺了柴来。让城里人没柴禾烧。”
司马懿说:“此事万万不可。”
部将一听,明白了,太尉还是怯啊,连几百民夫都怕。司马懿说道:“你等不知,孤这次出军,国家所费甚多,孤自离了京师,一路担心的,不是公孙渊前来与我合战,而是他弃城跑了,不与我战。则我军空出远行,一无所得。如今因为秋雨霖连,我军尚不得列营围城,如果抢了他的柴草,夺他的车马,则是驱之离走啊。不如我们示之以无能,以安其心,若惊得他们弃城逃走了,未为得计。”
部将方才明白,于是任凭城中人随便出来砍柴,也做出无如之何的样子。
那公孙渊大喜,见曹军连这点攻击之性子都没有,显然意气已沮,不日即将撤兵,于是更没有弃城走逃的意思了。}
总之,公孙渊没有离开襄平,司马懿围了一段时间,最后攻入城内,把八千多男子都斩杀了,堆成骷髅的纪念馆——“京”,当时印刷术还不发达,为了警示辽东人民,只能用这骷髅上给他们当教科书了。
这里,阻止军卒去抢公孙渊的樵夫,这个故事,也是《晋书》里说的,《三国志》没有。
好,总得来看,司马懿是不能打的,唯独打公孙渊的叛乱和孟达的叛乱,他比较厉害——大约他很懂叛乱人的的心理吧。在《晋书》的这两段小故事的夹持下,司马懿的战争和战术能力,突然比在陇右的时候,提升了好多。
就在司马懿带着四万兵凯旋而归,到达温县(河南时),出了大事,皇帝曹睿要死了,并且发了诏书,叫司马懿去西边的关中待着去。一次你死我活我的惊险剧加反转急剧上演了。
下面大括号的内容,如果您懒得看,我先解说一下,您可以滑过。要死的皇帝曹睿,给自己的小孩曹芳配了五个辅政大臣,名单中竟然没有司马懿。这五人是燕王大将军曹宇(曹操的第九个儿子),夏侯献(夏侯家族子弟)、曹爽(故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肇(故大司马曹休的儿子)、骁骑将军秦朗(曹操的养子),辅政。
名单都是曹家和夏侯家的(夏侯的曹家是同姓,曹操的爹本是夏侯家族的)
中书阁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却与其中的夏侯献、曹肇、秦朗三人不睦,只喜欢其中老实巴交的曹爽(曹真的儿子)。
于是,经过一番惊险的反转,在刘放和孙资的干预和污蔑下(对那三人),曹睿改变主意,以曹爽辅政。但辅政必须是偶数,于是,又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于是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剧情:{其中,曹爽是个憨厚人,夏侯献、曹肇(曹休的儿子)、秦朗三人,对于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长久专权有宠,颇是愤怒。
原来,曹丕时代,在宫中设了个中书阁,是皇上的私人秘书处,与外面的尚书台对应办公。慢慢地,中书阁的实权地位就高于了尚书台。如今,曹睿因为结巴,喜欢整天呆在宫里,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长期与之议事,遂颇受宠信,号为专任。他俩对于夏侯献、曹肇、秦朗素来嫉恨自己,也心知肚明,如今见此三人和燕王曹宇一起辅政了,心想他们未来肯定要砍我俩的脑袋,于是二人坐立不安。可是,燕王大将军曹宇与夏侯献、曹睿等人经常侍奉立在此时曹睿的病床旁,二人一时没有向曹睿进言的机会。
十二月末甲申这一天,曹睿在床上眼看不行了,气息微弱,有出无进,曹宇见了,心疼慌乱,对旁边一起值班的武卫将军曹爽说:“昭伯,你在这里看着皇上,我这就出去叫曹肇过来料办后事。”
于是燕王曹宇慌慌张张出了嘉福殿,去旁边的办公室里找正倒班休息的曹肇。刘放、孙资一看殿中就剩曹爽一人,而曹爽憨厚,素来倒是没有咬牙切齿地骂我俩专权,于是二人跑到曹睿病床前,刘放哭泣说道:“陛下刚才气息微弱,吓了臣等一跳,如果陛下一旦不讳,天下将付与谁人?”
曹睿见是自己的心腹刘放,于是说道:“卿没有听说,是让燕王辅政吗?”
刘放说:“此事不可啊。陛下忘了从前先帝曾经下诏,藩王不得辅政。而且,陛下正在病着,夏侯献、曹肇、秦朗三人(不是藩王)托名侍病,反倒在旁殿里调戏宫女才人。燕王也派兵把守殿门,不许我等进入,这就是从前的刁竖、赵高啊。”
曹睿听了,气得呼呼大喘,说道:“燕王和曹肇等人,敢欺凌朕!那,谁当可以辅政?”
刘放瞅了一眼旁边吓得哆哆嗦嗦的曹爽,说道:“您所托的这五人,唯独曹爽贤良,其父(曹真)也是忠君和善,不如以曹爽代燕王诸人。”
曹睿说:“曹爽可在?”
那曹爽喘着胖体的大气,说不出话来——心说这俩怎么在这里搞政变啊,待会大将军回来,别说他俩要掉脑袋,我也被他俩拖下水了,正不知如何应对。
孙资代答:“曹爽将军就在床下。”
曹睿从大床上挣扎着略抬了抬头,问曹爽道:“以你辅政,你堪当不?”
曹爽吓得胖汗直流,不敢答应。刘放赶紧拿脚一踩曹爽,附耳说道:“我和孙资,死保于你,不要怕燕王等人,你肯定能独治得了国家。”
于是曹爽撑起胆子,说道:“臣不才,愿以死以奉太子。”
曹睿闭了闭眼,表示同意,又说:“那谁与曹爽对辅太子呢?”辅政得俩人以上,以免一人专权。
刘放说道:“太尉司马懿,功高劳苦,夙夜奉公,国人尽知,宜与曹爽将军共辅。”
曹睿闭闭眼,原本没想用司马懿,毕竟是外姓的,但是本姓的五个,给削掉了四个,总得凑出俩人才行啊,其他曹姓的,似乎也找不出有能力又可信任的人了,于是批准。
刘放、孙资说:“那我二人这就回中书起草诏书,片刻就来。”
于是二人退出。不片刻,曹肇先进来了。曹睿见了他,勃然大怒,叱道:“你…你!我叫你辅政,你等鼠辈,弄奸宫中,还敢复来,今尽下尔等廷尉!”
曹肇(曹休儿子)颇有才度,立刻明白了,当是刘放等人进了离间之言,当即跪下,以头叩地出血,涕泣横流,拼命解释。
曹睿本来是个聪明能断之人,听了解释,怒气方才缓了下来,于是说道:“果真如此,那也罢了,你先退下,我不更废尔等。”
曹肇见皇上一时死不了了,于是叩首退出。
不片刻,刘放孙资拿着起草的诏书,跑进来了,上床交给曹睿。曹睿说道:“这个诏书且不下了,还是依原诏诸人辅政不变。”
刘放孙资急了,又拼命将说燕王与曹肇、夏侯献、秦朗诸人的坏话,百般譬喻。那燕王曹宇,虽然小时候跟曹睿一起长大,但是做了诸侯王之后,就待在邺城,几年不得来一次京城,固然与曹睿就疏远不可知了,而曹肇不过是曹休的儿子,因为爸爸的关系而叫他辅政,曹睿对他也并无格外私亲,秦朗虽然为曹睿所亲,但知道他是无能之人。听了刘放二人反复陈说,于是曹睿说道:“那,就依卿等,命曹爽和太尉辅政,余者罢还。”
刘放说:“我俩诏书已经备下,不过,曹肇等人心中难测,还是陛下亲自手诏,方能定之。”
曹睿说:“我已经一点力气没有,手都举不起来了。”
刘放说:“陛下还是勉力为之吧。”
于是拿了纸笔,登上大床,用手捏着曹睿的手,好像教儿子写字似的,扭扭歪歪,自写了一份诏书。旁边孙资,当面扣上玺印。
二人方才下床,曹睿自去昏睡。俩人急忙赍了诏书,出到殿外,命人把正在值班乱忙活的燕王大将军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五人都叫来,刘放喊道:“今有陛下亲笔诏书在此,我给念一下:你们五个都下岗了。以武卫将军曹爽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共对辅政!”
说完,夏侯献、曹肇就急了,秦朗也且慌且怒,心知是刘孙二人搞了鬼了,那燕王曹宇本来也不想掺和政事,自甘心当个藩王罢了,夏侯献、曹肇张了张嘴,说道:“我等这就要进殿,问个究竟。”
刘放说:“有诏在此,不得停留禁中,汝等欲逆君命吗?”说完把诏书对着诸人一举。
诸人一看,确实是皇上的亲笔,于是一下子都傻了。夏侯献、曹肇、秦朗全哭了,燕王曹宇面无表情,于是四个人互相望了望,随即朝着曹爽狠狠地瞪了一眼,说道:“曹昭伯,君却做得这样好事!”
随即,曹睿又命下诏宣司马懿火速进京。司马懿这时候正将着大军回到了黄河以北的温县,刚刚收到大将军曹宇发来的诏书——曹宇诸人怕司马懿跑来京城捣乱,于是下诏,命司马懿把大军留驻河内,自回长安屯守待命。司马懿正要走,不想几天之后又收到了诏书,打开一看,是皇上亲笔诏书,写得歪歪扭扭,见是:“侧颈望公速到,到即直排阁门而入,与朕面见。”
司马懿大惊,怎么刚让我西去,又急着叫我南下赴京呢?而且还立即见驾,难道是京城出了叛乱。司马懿不敢怠慢,赶紧把行李从装了的车上又搬下,搬上一辆追锋车,自己又坐了一辆,四百里兼行,一昼一夜赶到了洛阳。}
后面的废话,就不说了,总之,因为中书阁的这二人,与辅政五人中的三个素来不合,那三人恨着这二人专权,中书阁的二人,就把那三个都诬陷撤掉了,燕王曹宇也撤掉了,就剩他们力挺的曹爽。又加了司马懿配对辅政。
这事该怎么理解呢?是历史必然会让司马懿辅政,还是未必呢?我的结论是,可以不。
接下来,曹睿死掉,曹爽和司马懿就一起辅政新的小皇帝(九岁)的曹芳了,改年号正始。正始风流人物,也就在这十年中出现。
一开始,曹爽和司马懿搭配得还挺好。
引文可滑过:{大将军曹爽为人谨重,一看司马懿北灭公孙渊,而且又是六十岁的人了,年德并高,于是常把司马懿当父执事奉,常自引身卑于其下。司马懿因为曹爽是肺腑宗亲,所以也每推让曹爽。随即,曹爽擢用了几个素来与自己交好并且颇有声名的人,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其中何晏是从前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人长得漂亮,身兼化学家、玄学家和美容男模,他一开吃五石散的风雅先河,就是石钟乳、紫石英等五种石头粉末的毒药,吃完以后,浑身燥热,必须到外面疾走,还得穿松软的旧的衣裳,以免疾走中磨坏发热的皮肤,这种自我折腾,在当时是最有面子的。他和从前建安七子的王粲的孙子王弼,都是正史玄风的开创者。}
接下来,蜜月期过去了。
{正始风流这些人包括何晏如今团结在曹爽周围,就开始屡屡劝曹爽了,其中丁谧劝得最积极,数次说道:“您的大权不能够落给他人。司马懿素有大志而且甚得民心,不能够太实诚了,把权力就委交给他。”
曹爽于是慢慢就觉得有理,于是开始防着司马懿。
丁谧又给曹爽出主意,说道:“您不如上表天子,推司马懿为太傅,这样表面上是尊抬了他,但是尚书台要奏事情的话,就可以先来奏给您,您慢慢可以制住司马懿了。”
于是,曹爽照办,上表。皇帝接了上表,于是把太尉司马懿升为了太傅,又以征东将军、督扬州军务的老将满宠为太尉。
经过这番运作,尚书台的事务,多拿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于是任命何晏、邓飏、丁谧皆为尚书台的三个尚书,分管三个曹(犹如后代三个部)。}
曹爽掌握了全部大权。
八年后,公元247年,也就是正始八年,司马懿已经被曹爽挤兑得颇无乐趣了,他对大儿子司马师说:“曹爽这几年欺我甚矣,如今他兄弟并典禁兵,何晏等人专有朝政。我还是用年轻时候的办法,装病吧,以后我也不上朝了。等待合适的时机,我再出来。这事你对你弟弟都不能说。你负责在外帮我刺看消息,相时而动。”
司马师领命。
于是司马懿称病不朝。
曹爽见司马懿病退了,于是更加坦然,越发奢靡。
窥探司马懿,司马懿——这个戏精附体了。
{到了下一年的年底冬季时,曹爽怕得司马懿搞小动作,正好他的心腹河南尹、玄学之士李胜要外派出任荆州刺史,京官临走,远行前需要向各位领导辞行,曹爽就叫他去司马懿家看看太傅,作为辞行,顺便看看虚实。
那李胜到了司马懿家,司马懿命他进卧内,李胜忙进去跪拜施礼,说道:“我没有什么功劳,横蒙特恩,去本州为刺史(本州,李胜是荆州南阳郡人,所以指荆州),特诣府上拜辞,得见太傅,何其幸也。”
司马懿正从床上坐起来,命旁边的两个侍婢把衣服给他穿上,结果司马懿配合穿的力气都没有,一抽搐一晃荡,衣服就掉地上了。司马懿又指指自己的嘴,侍婢连忙给他端上粥来。司马懿也根本没力气做出举手接碗的样子,于是一个侍婢就托着琬,给喂到司马懿的嘴边,司马懿坐在床沿,粥汁沾得满胸都是。李胜看了,不禁怜悯,不由得掉下泪来,对喝完粥的司马懿说道:“如今皇上尚幼,天下倚赖明公,但听说明公风疾复发,不料尊体竟至乃尔。”
司马懿使劲喘了半天,这才气息连贯起来了,于是说道:“年老沉疾,死在旦夕也。君要屈为并州刺史吗,并州靠近胡人,好善为之,只恐将来无复得相见也。”
李胜拱了拱手,说道:“我是还治本州,并非并州也。”
司马懿假装还是闹不明白,说道:“君刚到并州,当努力自爱。”
李胜瘪瘪嘴,说道:“太傅,我是去荆州,非并州也。”
司马懿露出好像明白了一点的意思,说道:“我年老啦,神意恍惚,不太懂你的意思,勿怪。如今你回去做本州刺史,盛德壮烈,好好建些功勋。今日与君相别,只感觉气力转微,未来必不得再见,可谓生死之别。”
说到这儿,司马懿就流泪哽咽,再说不出话来。李胜也长叹,答说:“某承教,自遵太傅之命。”
回到曹爽那里,李胜就说道:“太傅我见了,那是言语错误,嘴都对不准碗沿,又说我要去并州,我答说是去荆州,不是并州。话说得慢慢腾腾,有时候清醒一点,才知道是荆州。我看太傅已经挺不过这场病了,令人怆然。”
曹爽听了,自以为司马懿行将就木,于是不再小心戒备。}
随即转到次年249年春天一月,高平陵事变发生了。
皇上曹芳要出城到城南爸爸曹睿的陵墓高平陵去祭拜,于是车驾络绎而出,曹爽带着几个兄弟和卫队也陪着一起去了。曹爽的弟弟曹羲官任中领军(掌管禁兵),曹训任武卫将军(掌管皇宫宿卫兵),其他几个弟弟也都以列侯办事,一门显赫,从前曾经数次一起出城游玩。
大司农桓范是个老头子,九卿之列,属于曹爽党,曾经劝曹爽:“你们弟兄并典禁兵,不应该一起都出去啊。如果有人硬把城门关上,谁还能在里边接应啊。”
曹爽说:“谁那么大胆子,敢作乱关我的门!”
说是这么说,曹爽倒还是听从了,于是再出去游玩,总会留一两个手握部分禁兵的弟弟在城里。
但是,如今见司马懿半截身子已经进棺材了,遂不复在意,就兄弟一起全陪着曹芳出去了!
(这曹爽,犯了第一个小错误!)
司马懿闻讯,立刻从床上蹦下地,说道:“子元,这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你都准备得怎么样了?”
司马师说:“父亲,我一直募养死士,如今合计有三千之多。”
司马懿说道:“明日一早,就以这三千人攻据武库,自我武装起来。”
司马师忙领命到外面去跑办。到了晚上,马懿这才叫来司马昭,司马昭目前是个区区的议郎而已,告诉他明日一早要对曹爽诸人动手。司马昭这才发现老爸原来身体康健,还能出去杀人呢。于是望望父亲和大哥,心扑腾扑腾地跳,亦领命下去。
到了夜里,司马懿偷着派人去查看两个儿子,但见司马师睡得呼呼山响,而司马昭在席子上来回翻身,半宿睡不着。司马懿闻报,说道:“今日方才知道两子的高下。”
次日黎明,司马懿父子三人在家丁的保护下,乘车到了司马门,一看,三千多流浪汉正在这儿聚着呢。
{蒋济也来了,那太尉蒋济之所以也反感曹爽,是因为尚书台的何晏、丁谧、邓飏这三狗尚书,经常轻易变更法度,大约是照着他们玄学家的理念来施行以“本”和“自然”治人类的思路,比如晏诗中写的“除无用之官,省生事之政,绝流遁之繁礼,反民情于太素”,那就是裁减官员、删除弊事繁礼之类,这些想法固然好,但太符传统,而蒋济是个老顽固,固然不能接受,曾经上表曹芳,表示反对。总之,蒋济反对这些玄学的政治新宠们。}
众人从司马门于是直奔武库,这里因为是皇宫区域了,于是正经过曹爽的宅第,曹爽的吏卒见了,这么多流浪汉要闹事啊,帐下都督忙跑到门楼上,带着守府兵卒,朝着外面的流浪汉,端起弩来就要乱发。
他下面的部将孙谦连忙使劲拽他的胳膊,说道:“都督,天下之事未可知也!”
意思是大将军在外,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多半是大将军败了,您在这里拒战,岂不落得当陪绑。
都督不听,孙谦反复拉着胳膊阻挠,都督终于宣布放下弓弩,于是,这三千莽汉,得以从门外衢道通过。
(这个点,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的思路。)
三千人随即到了武库,攻了进去,把战车、皮甲、矛戟搬了出来,自我武装起来。
武装有了,但城里的禁军还是在的。
于是,司马懿矫诏,以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取代曹爽。以大司农桓范行中领军事,取代曹羲,统领禁军。
过了一会儿,高柔跑来了。那大司农桓范则是曹爽党的,素来亲曹爽,见到诏书,连忙硬闯出城,去高平陵给曹爽通风报信。
司马懿一看桓范没来,就命太仆王观取代桓范,以领中领军之职,替代曹羲,去占曹羲所掌的禁兵营。
这太仆王观本是少府之职,因为曹爽总跟他抢御府内的珍宝玩物,他不答应,被曹爽改为太仆,所以也恨着曹爽。不一会,王观在家得信,也跑来了。
于是,高柔、王观连忙捧着假诏书,高柔直据了大将军兵营,王观以领中领军的身份(替代曹羲),直据了禁兵营。
随即司马懿命四门紧闭,率三千流浪并出城,南行五里,在洛水的浮桥北岸屯营扎下,列阵在外。
司马懿又派人南下到高平陵给皇帝曹芳送去奏表,奏表直送到曹爽的堂内,曹爽打开一看,大惊失色。
奏表的内容,大致就是:大将军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越拟于乘舆,外则专其权威。应该治罪!云云。
曹爽看罢,忙把几个兄弟找来,一时心惊肉战,也不敢把奏表交给皇上,忙商议何去何从。
这时候城中的大司农桓范,不听司马懿使者诏书的召唤,硬闯出城,跑到了高平陵。
桓范奔入,曹爽见到,忙问怎么办。
桓范说:“如今太傅谋图背逆,列兵洛水,大将军倒也不必惊惶,如今皇上就在营中,只要大将军与皇上车驾,东移幸至东都许昌,在那里召集四方州郡之兵,讨灭洛阳,则此乱可平。”
但是,曹爽默然不答。
桓范急了,看看旁边的曹羲(曹爽的弟弟),曹羲也不说话。
桓范遂对曹羲道:“如今事情已经昭然,卿等还对太傅抱有幻想!卿念那些书,是干什么用的啊!如今卿家门户倒矣。”
曹羲也是不说话。
桓范急了乱转,对曹羲又说:“如今你的禁兵营虽然已经被太傅所据,但是洛阳典农的治所就在城外(典农负责士兵屯田的事,下面管着诸多屯田的士兵),我若招呼,很是如意(大司农对典农有管辖权)。卿等以此军卒自卫,向东去到许昌,不过一日一夜就到,许昌另有武库,足可披甲武装之(屯田的士卒没兵器)。所担心的只是粮谷,而我携带了大司农印。”
曹爽诸人皆默然不从。只说再考虑考虑。
考虑到小半夜,曹爽还真没有对打的意思,互相说道:“确实不知太傅是什么意向,不如派人去浮桥那里查问一番。”
于是,曹爽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打酱油的陈群的儿子)去司马懿营中谢罪。于是二人来到洛水的浮桥北岸营中,见到司马懿。
司马懿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只是把曹爽罢官,以列侯退还府第,其余皆不咎。“可以指洛水为誓。”
二人称谢。
太尉蒋济也是深信司马懿不过就是想把曹爽罢官,他也对曹爽专制颇为不满,对下面的何晏、丁谧等人“乱改法度”不满,所以愿意帮着讨伐曹爽,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叫二人带给曹爽。
二人回了伊水军营,一帮人还都没睡呢,曹爽握着大刀,在席子上坐着,旁边坐着诸兄弟。
二人转达了司马懿的意思。
曹爽看蒋济的信,说的也是跟司马懿一个意思,只是免去曹爽兄弟官职罢了。这蒋济素来忠正,见他信中也这么说,曹爽就比较安心了。
这时已是后半夜五鼓,天都快亮了,最后的决定必须得下了,曹爽站起来,一把把刀扔在地上,说道:“我想太傅之意,不过是令我兄弟屈向于他。罢官就罢官,仍不失为富家翁也。今早即还城。”
那旁边桓范听了,于是老嗓子放声大哭:“曹真是个能人,生下汝等兄弟,真是蠢犊也!何意今日为你等而坐灭我族!哇~~”
曹爽也心中不忍,但是没办法了。
到了黎明,曹爽去做搞笑的事情了,自己奏请皇帝,说道:“陛下,见有太傅上表,陈说臣之罪咎,臣知其罪也,请陛下下诏,免去臣等兄弟一应官职。”
曹芳颇是奇怪,见是如此,就命侍中草诏,盖上大印,发给曹爽兄弟。曹爽等人接了辞退通知书,然后整理车驾,一干人离了军营,往洛水而来。
过了浮桥,与司马懿相见,细节自然不用说了。
随后,曹爽兄弟回家里呆着去了。司马懿发兵把其家宅包围,四角做了高楼,朝里边眺望。曹爽有一次在后院散步,楼上的军兵就喊:“故大将军朝东南而行!”
曹爽气得,什么散步的心思都没有了。
随后就是给曹爽找罪了。
宦官张当从前曾选举州郡进送才女,偷着择出十数人,送给故大将军曹爽。他与故大将军交往,怀疑私下有阴谋,不利于陛下,请收其讯问。
有大臣上了这样的表章。
于是,宦官张当就给揪出来了,送到廷尉一番拷打,张当就说:“只是为了讨好故大将军,并无它意。”
廷尉不满意,反复拷打,张当终于说出法官满意的话了:“是故大将军欲谋害陛下,故私下与我交通,以为内应,觇视下手时机。”
廷尉问:“还有何人参与此谋。”
张当算是倒了霉了,只好自己像写小说似的设计人物,诸多人物设计得都不让主编满意,最后终于编得了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毕轨七人作为小说主角,方才通过了主编的审阅。于是,命把被打得破破烂烂的张当押入死牢。随即,小说中所有人物都从家里给抓来了。经过一番殴打,诸人皆伏罪。
于是,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毕轨、桓范、张当,十个家族,每家族涉及父母妻子弟兄姐妹和子女三族,上千号人,一起拖到农贸市场,半天时间,全部砍完,整个农贸市场成了一个屠宰场。
那何晏娶的是曹操的闺女,金乡公主,司马懿不敢杀,金乡公主带着她给何晏生的五岁儿子,闻风赶紧跑到哥哥沛王的宫里,司马懿派来的军兵来抓这小孩。何晏媳妇连连扇自己耳光,乞求饶过孩子一命。军兵回去报给司马懿,司马懿最后算是饶赦何晏的儿子不杀。
司马懿遂总统内外,专有曹氏之政。
到了四月,太尉蒋济本来是写信晓谕曹爽不过罢官,并无生命之忧,结果竟还是被司马懿诛杀灭族了,于是心中忧愧,痛恨自己言语失信于人,遂致曹氏数百口尽灭,于是发病,当月而死。
这一年,也是为期十年的正始年号结束之年,正始风流也就这样败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好了,辛苦您了,高平陵事件终于说完了。如果您能看到这里,实在是司马懿的铁粉啊。
我们总结一下,这里有两个点,一是部分舆论认为曹爽不敌司马懿,二是曹爽确实比较呆瓜。
司马懿就这样上位了。
两年后,251年,一帮忠于曹氏的老臣,也要揭竿而起了,太尉王凌,是故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曾经做过曹操的主簿,造反,密谋起事,准备奉楚王曹彪为皇帝,结果消息被一个叫杨康的人走漏(对,就叫杨康),七十三岁的老司马懿披甲出征,王凌还没准备太好,被司马懿的兵马气势吓倒,只好宣布投降。
回都城的路上,王凌想征求下司马懿的意见,于是问司马懿要棺材的钉子。司马懿立刻给他送来了。这王凌就明白了,可以死了。于是自杀而死。
遗憾的是,回到都城,过了两个月,到了七月,司马懿就病死掉了。
那么我们就复盘一下,你说司马懿能打吗?不能打,他打仗的本事我们前面描述了,他善于平叛——大约是他颇明白叛乱者的心理,对于打仗,其实他就是个文化人出身,打仗也就是个文化人的水平,还把张郃给害死了。
你说他有权吗?
他没权,大权已经被曹爽一干人霸占八年了。
这种情况下,怎么司马懿居然能上位呢?
仅仅因为曹爽傻吗?
下面揭晓答案,请仔细阅读下文,这是正始四年,有宗室曹冏给曹爽的上书。大致的意思是,希望扩大诸侯王的实权和地盘,重用曹氏宗族之人。但是曹爽不能听。
具体内容如下,不爱看可滑过
{曹冏说道:“如今的曹氏藩王都封在空虚无用之地,地盘狭小,民众也不听他的,其它曹氏宗族子弟,更是蹿于闾巷,不闻国家之政,形同匹夫,而现在的刺史、郡守,则各个地跨千里,身兼文武,还常是兄弟并据,而宗室子弟无一人厕身其间,这可不是强干弱枝,以备万一(有人造反)之术啊。人云,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因为扶之者众。这话虽小,可以喻大。所以圣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所以天下有变,但是无倾危之患。您好好想想吧。”}
倘使曹爽能扶植曹氏为将相,能给曹姓诸侯王以权力,则当时洛阳城内即便有司马懿作乱,他也可以走奔老曹家的一家诸侯王。
倘使附近州郡就有曹家的诸侯王和曹姓的刺史郡守,司马懿也根本不敢对曹爽动手。
但是,自从曹丕当皇帝以来,对曹氏弟兄们就是打压,到了曹睿当皇帝时,曹植终于胆子大了,上表要求给自己个官做。写的文章很好,大致意思是想说明:“本姓的兄弟叔侄这些诸侯王,是皇帝的巨大支持力量,能帮上皇权之稳固,历史已经证明啦。”
但是曹睿秉持曹丕时代的意思,就是不给这些曹家弟兄封为王的的诸侯们以实权。
于是,曹魏政权,其皇帝,下面是没有曹家诸侯王的支持的。
下面揭晓更深的谜底。
曹植虽然论述得好,但是皇亲就是忌惮这些皇亲,就是不肯给他们实权。
其实,根儿上的原因还是在曹操。由于曹操在立二儿子曹丕还是三儿子曹植当太子这件事情上,长期犹豫不决,几次差点就立了曹植,于是就让长子曹丕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继位以后对二十几个弟弟非常忌惮,这种忌惮又遗传到曹睿,遂成这样。
曹操的迟疑不决,是导致子孙手足不睦、相互忌惮的原因啊。导致现在曹姓皇帝只一味提拔倚仗异姓功臣,而对同宗的如三叔曹植忌惮有加。
于是,曹植作为东阿王,也是郁郁寡欢,发病而死,时年四十一岁。白写了些诗歌罢了。
司马懿从前是文学掾出身,随后为曹操的主簿,又被曹操派为太子中庶子,给曹丕当跟班的,连烧火做饭的事都干,因此得到曹丕信任,所以曹丕被禅让当皇帝后,就提拔司马懿当尚书仆射(尚书台的二把手,一把手叫尚书令)。
据说,从前曹操发觉司马懿有雄豪之志,又听说他有狼顾之相。于是曹操打算验证一下。当时司马懿做太子曹丕的太子中庶子,职责是陪侍太子曹丕。曹操这一天就命司马懿往前边去取东西,然后突然叫他,那司马懿一回头,整个身子朝前,而脸整个转过来了朝后——这是猫头鹰(枭)的本事,也称为狼顾。(这个请观看吴秀波先生的演技。)曹操甚是恶之,于是叫来太子曹丕,说:“司马懿并非人臣也,一定会害了你家。”
曹丕却素来与陪侍自己的司马懿相善。
于是随后曹操找机会要处置司马懿,曹丕总是次次加以维护,终于使曹操没杀得了司马懿。司马懿随后也在太子中庶子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不睡觉地工作,至于砍柴烧火喂马的事,司马懿都亲自干,曹操看司马懿对儿子这么好,于是也就不再担忧了。
司马懿从给曹丕当中庶子到死奋斗了三十多年,终于上位。
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以下几点:
1、司马懿追随曹丕,给曹丕当“仆人”,勤勤恳恳,阿谀奉承(与有些劝谏曹丕不要贪玩射猎听音乐的人不同),于是曹丕登基后,提拔司马懿,到曹丕死时,把司马懿列为四个辅政大臣之第四。
2、曹丕留下的辅政大臣,曹真、曹休,都是养弟弟或族弟,不是亲弟弟,而且这俩人早死,司马懿多挺了十几年。
3、曹睿留下的辅政大臣,原本没有司马懿,结果落为曹爽和司马懿。存在一定偶然性。
4、司马懿虽然待岗八年,还是可以造曹爽的反,主要是因为没有曹氏诸侯王对曹姓皇帝进行支持。
5、曹氏之所以对诸侯王不给实权,不给地盘,不给军兵,是因为曹操在立接班人的问题上长期在曹丕和曹植身上徘徊,使得曹丕上任后,从此对弟弟们使劲压制。于是没有有力的诸侯王。
是曹丕把江山送给了“仆人”司马懿,是曹操的犹豫不决酿造了这祸根。
你说司马懿本事大吗?综上所述,不大。是一点点勤恳+对方失误给予他的机会+自己的野心,就成就了司马懿。
现在就说说私企老板了。怎么办?儿女们要不要进入家族企业把门掌舵?如果儿女们不加入,最后市场上招来的“司马懿”接管你家的实际生意。如果儿女们加入,儿女们互相掐,于是类似后来的东晋司马氏的“八王之乱”就出来了。即便儿女们不互相掐,外来的人才怎么安置?
不是私企老板,就算是部门总监,亲信和人才怎么平衡?
司马懿啊,司马懿,我只能说,他是时代的宠儿,曹操一手打造出了他。
司马氏也意识到了曹家的这一失误,于是掌权后大封同宗为诸侯王,结果又闹出来了个晋朝的“八王之乱”。
你说这历史怎么整?
后来历史终于给出了整法,就是科举制。
这样,就再也不会有司马懿了,也不用怕着曹植这般弟兄了。
文/潇水: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历史战争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