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康熙帝,大家会想起什么?
有人会说他是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有人会说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奠定了康乾盛世,还有人会说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实现了国家的完整和统一。
不过,说起康熙皇帝,就不得不提起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趣事。
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他到一位老妇家吃饭,正好坐在了一个柜子的前方,而这位老妇却不让康熙帝坐在这里,可是最后,康熙皇上却把黄马褂赏赐给了这位老妇。
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永历八年,即1654年。
他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清军入关之后的第二个皇帝。
他八岁即位,十六岁时成功剪除大臣鳌拜及其党羽。
执政期间,他励精图治,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疆域,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他在位期间,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国内叛乱不止,国外也面临其他国家的入侵。
面对国内的叛乱,他积极应对,先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
面对我国北方沙皇俄国的入侵,康熙帝始终坚持民族大义,坚决抵抗沙皇俄国的入侵,迫使沙俄签订了赫赫有名的《尼布楚条约》。
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是清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
他执政期间,政治安定,国家强盛。
在经济上,他大力发展经济。
他执政期间,经济繁荣,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他一共在位六十一年,这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享年68岁。
在医疗条件尚不发达的古代,康熙皇帝可算得上是高寿了。
这离不开康熙皇帝平日里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上,康熙皇帝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
他认为,饮食应该讲求营养搭配均衡,不应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
食物应该追求清淡,以健康为主。
每次出巡,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拒绝山珍海味,而是专吃当地的时令菜。
对于饮水,他也有极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必须把水加热煮沸,取蒸馏水使用。
所以说,康熙皇帝平日里注重养生是他高寿的秘诀之一。
他去世后葬于景陵,庙号为圣祖仁皇帝。
他的年号为“康熙”,所以我们称他为“康熙皇帝”。
一次,在内蒙古巴林草原上,康熙皇帝微服私访。
他乔装成一位商人的模样,跟随他的侍从也纷纷乔装成伙计的样子,跟在康熙皇帝的身后。
康熙皇帝骑着一头毛驴,走在这群人的中间。
到了晌午时分,大家都累了,康熙皇帝于是提出来找一块地方歇息。
其中一位侍从说到,“往南边不远处就是柳泼子,那儿有一个蒙古营子,我们可以去那里歇脚。”
于是,大家都顺着那位侍从所指的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
走了没多久,果然发现面前出现了一个蒙古营子。
看到这个蒙古营子,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开心。
在请示了康熙皇帝之后,这一行人就三三两两地走进不同的蒙古包。
康熙皇帝和一位侍从看到近处的一个蒙古包,便朝着这个蒙古包走去。
看到有客人前来,蒙古包的主人于是赶忙出来招待。
走近一看,这个蒙古包的主人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婆婆。
在得到主人的允许之后,康熙皇帝和侍从走进了这个蒙古包。
刚一进去,便看见蒙古包的正中间有一个柜子,柜子上方有一个被黄缎子盖着的相框,至于是什么东西,还不好分辨。
康熙皇帝正好坐在了柜子的前方。
一旁的老婆婆见状,瞬间表现得非常不开心。
她对着康熙皇帝说到,“我尊敬的客人,请你坐到右边来。”
康熙皇帝不明所以,顿时感到一头雾水。
一旁的侍从见状,忙告诉他,“这是草地的习俗,北方是为尊的位置,是不可以随便坐的。”
康熙皇帝听到这,心里想着,自己是九五之尊,天之骄子,有什么位置是自己不可以坐的。
于是他哈哈大笑起来,嘴里说着:“那我就更应该坐在这里了。”
可没等他说完,这位老婆婆的脸色就已经非常难看了。
她对面前这位不知好歹的客人呵斥道,“你知道,你坐的位置是供奉谁的吗?那是当今皇上的位置。”
说着,便拿掉相框上边盖着的黄缎子,只见一个紫檀木镶边的画像露了出来。
画像上,是一位神情严肃的男性。
老婆婆告诉商人打扮的康熙皇帝和侍从,画像上的人便是当今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带领人马在草原上打了胜仗,才有了草原的安定,草原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所以说,对康熙皇帝,草原人民都毕恭毕敬。
他画像的前面,我们可是连东西都不放的,更别提坐在康熙皇帝的前边了。
这种行为在草原人民的心目中是大不敬的。
所以这位老婆婆再次对康熙皇帝说到,“尊敬的客人,你还是坐到右边吧。”
谁知,没想到的是,这位客人看着眼前的画像,笑得更厉害了。
他大笑道,“这哪是当今的康熙,简直像是庙里的判官!”
老婆婆听到后,勃然大怒。
老婆婆心里想道,这是哪里来的客人,竟然这么放肆,在康熙皇帝画像的面前竟然敢大放厥词,实在是不可理喻。
她一边想着,一边赶忙把这位客人及陪同他的伙计赶出去。
伙计见状要与老婆婆发生争执,康熙皇帝立即拦了下来。
康熙皇帝往右边坐了坐,仍是一脸笑嘻嘻的样子,他对这位老婆婆说到,“老婆婆,不要发火,我只是说你供的画像与当今皇上长得不像。我经常见到当今的皇上,他长得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
听完这位客人所说的话,老婆婆这才消了消气。
紧接着,老婆婆一脸疑惑地问这位客人,“你见过康熙爷?”
这位客人笑着答到,“对。”
老婆婆看着这位商人,又赶忙问到,“你是京城来的商人?”
康熙皇帝听完老婆婆的问题,笑了笑,并没有作出任何回答。
一旁的侍从见状,赶忙对老婆婆说,“掌柜又渴又饿,快给我们弄点吃的吧,我们吃完还要继续赶路呢。”
这位老婆婆听客人说他们见过当今的圣上,立马变得恭敬了起来,赶忙去给客人备好饭食。
客人吃完饭菜之后,又在蒙古包之中美美地睡了一觉。
醒来之后,康熙皇帝就准备启程了。
启程之前,他命令身边的侍从给这位老婆婆留下一些银子。
可是不巧的是,侍从发现身上并没有带银子。
这可怎么办?
侍从犯了难,自己陪同当今圣上出行,哪有吃完饭不给人钱的道理?
康熙皇帝见状,便让侍从从驴背上取下一件明黄色闪光缎马褂。
他将这件明黄色闪光缎马褂交给老婆婆,并对老婆婆说,“三天后,就会有人来赎这件黄马褂。到时候,你向他要一沟牛、一坡羊,否则就别将这件黄马褂赎给他。”
说完,客人就骑着毛驴扬长而去了。
果不其然,三天之后,就有巴林王府的人前来。
巴林王府的人看见这位老婆婆,便对老婆婆说,“前天,康熙皇帝来过这里,他用一件黄马褂来抵了饭钱。我们今天奉命前来,就是要将这件黄马褂赎回。”
老婆婆听完后,才得知前天来的人是当今的康熙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她想起康熙皇帝赏给她的黄马褂,心里犯起了嘀咕。
老婆婆心想,这件黄马褂是当今皇上亲手赏赐,留这件黄马褂在家中,可以确保家中永世安康。
一想到这里,老婆婆就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她把儿子叫到身边,对儿子说到,“康熙皇帝的黄马褂在我们家里,这件黄马褂可以保证我们全家永世安康,所以说这件衣服我们绝对不能交出去,我们要把它藏起来。”
于是,这件黄马褂就被这位老婆婆藏了起来。
这个美丽的故事也在巴林草原广为流传,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时过境迁,这件黄马褂现在究竟在何处?
据调查,老婆婆珍藏的这件黄马褂现在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旗县级博物馆,馆内藏有大量文物,主要是契丹和辽代的陶瓷品以及清代蒙古族的生活用品。
而康熙皇帝当年赏赐给老婆婆的黄马褂也陈列在博物馆之内。
只见这件黄马褂身长见脐、袖长及肘、四面开褉,一看就知道价值不菲。
其实有关“黄马褂”,我想大家都很熟悉。
“黄马褂”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荣耀。
在我国古代,黄马褂其实分为两种。
一种是清代的一种官服,而另一种便是皇帝御赐的“黄马褂”。
就第一种来说,凡是任命的大臣,几乎人人都可穿黄马褂。
例如御前大臣、护军统领、内大臣、侍卫什长等皆穿黄马褂。
这黄马褂就类似于我们今天上班所穿的衣服,只是表明自己的身份而已,并没有过多的权力掺杂其中。
而第二种“黄马褂”就是皇帝亲手御赐的黄马褂。
这件黄马褂就不仅仅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荣耀的象征。
而很多时候,黄马褂便是作为皇上钦赐的权力。
皇上钦派大臣外出办案,为了行事方便,便会给大臣赏赐一件黄马褂。
这件黄马褂就相当于皇上的圣谕,只要钦派的大臣拿出皇上赏赐的黄马褂,其他大臣便会如皇上亲临一样,对其毕恭毕敬。
同样,当年康熙皇帝在内蒙古巴林草原赏赐给那位老婆婆的黄马褂也属于第二种黄马褂的行列。
那件黄马褂可谓是价值连城,可既然如此,为何那位老婆婆不将那件皇帝亲手御赐的黄马褂换回一沟牛、一坡羊,或者是卖给其他人?
首先,能让皇上亲手御赐黄马褂的人少之又少,能获得皇上亲赐的黄马褂真的称得上是光耀门楣的大事。
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是不是钱财所能相媲美的了。
更何况,作为普通的平民百姓,能见到当今皇上的次数少之又少,大多数人一辈子恐怕都不能见当朝皇上一面。
而这位老婆婆不仅见到了康熙皇帝,还拿到了康熙皇帝御赐给她的黄马褂,心里肯定十分欣喜。
老婆婆对于康熙皇帝可是十分敬重的,就连那张康熙帝的画像她都视若珍宝,每日将其作为神明一样供奉。
既然如此,对于康熙皇帝亲手御赐的黄马褂,这位老婆婆就会更加珍视,绝不会为了钱财将其抵扣掉。
其次,皇帝御赐的黄马褂是一件稀罕之物,能拥有已经是无上的荣耀。
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是莫大的福气,大家肯定是希望将其珍藏起来。
若是将其变卖给他人,一时之间或许可以拿到更多的财物,可是若是有朝一日被皇上知道自己亲手御赐之物竟别他人变卖出去,这在皇上看来是大不敬之罪,分明没有把皇上看在眼里。
所以说,为了家族的安康,这件黄马褂必定得好好保存。
此外,老婆婆将黄马褂保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件黄马褂可以使整个家族永世安康。
既然黄马褂是稀有之物,得到它的人肯定不会多。
而黄马褂又是当朝皇帝亲赐,于是这件黄马褂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力。
假使有朝一日,这位老婆婆的子孙后代犯了事,如果到时候拿出这件黄马褂,办案的官员看到,必定会对该案件细细斟酌。
如有必要,官员也会向上禀告。
如果不是特别大的死罪,看在这件黄马褂的份上,老婆婆的后代也会无罪赦免。
所以说,在这件事情上,这位老婆婆还是非常有远见的。
她的这一个细微的举动,便可以保得整个家族世代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