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最坏?——从名人话语探寻人性之恶
刘长权(淮北)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些对于“坏人”的描述:“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这种人就是天生的坏种。”“喜欢在背后传播谣言、制造不实信息,故意歪曲事实,挑起他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阴暗心理或达到某种不良目的。”“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对他们有恩的人,不但不心怀感激,反而在有机会时反过来伤害恩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一旦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就会心生嫉妒,进而采取各种手段去诋毁、破坏他人的成就和幸福。”然而,关于这些话到底出自郭德纲、莫言还是鲁迅笔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是其中某一人所说的。不过,我们可以就这些描述来探讨一下其中所蕴含的人性之恶。
先来说说那种“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的人。这种人就像是隐藏在暗处的毒蛇,他们明知真相却故意歪曲。比如在一些职场中,有的同事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晋升机会,会故意冤枉竞争对手在项目中有违规操作。他其实清楚对方是清白的,但为了一己私利,就编造谎言。这种骨子里的坏,是一种明知故犯的恶意,是对他人权益和声誉的肆意践踏。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他人的清白,这种行为是非常不道德的。
那些喜欢在背后传播谣言、制造不实信息的人也是极为恶劣的。在学校里,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同学,他看到某个同学成绩好或者受老师喜爱,就编造一些谣言,说这个同学是靠作弊或者讨好老师才得到的成绩。他故意歪曲事实,在同学们之间挑起矛盾。这种人的阴暗心理源于他们内心的空虚和嫉妒。他们通过破坏他人的形象来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被造谣者,也破坏了整个群体的和谐氛围。
还有那种恩将仇报的人。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像《农夫与蛇》故事中的蛇,农夫出于好心救了冻僵的蛇,蛇却在苏醒后咬了农夫一口。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接受了朋友的帮助,比如在创业初期得到朋友的资金支持或者技术援助,然而当企业发展起来后,却为了独吞利益,将恩人踢出公司或者恶意诋毁恩人。这种人的坏是一种对善良和信任的亵渎,他们不懂得感恩,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行为让人心寒。
见不得别人好的人也很常见。在娱乐圈中,有的演员看到同行因为一部作品而走红,就会在网上匿名发表一些诋毁的言论,或者在背后搞小动作,试图破坏对方的演艺事业。他们的嫉妒心让他们无法接受别人的成功,于是采取诋毁、破坏的手段。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内心的狭隘和自卑,他们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自己,而是妄图拉低别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坏”,都是违背道德和人性本善的原则的。我们在生活中要远离这样的人,同时也要审视自己,避免自己沾染上这些不良的品性。
虽然无法确定这些话到底出自谁之口,但这些描述的各类“坏人”形象在生活、历史和娱乐圈等诸多方面都有体现。冤枉他人者的明知故犯、传播谣言者的阴暗心理、恩将仇报者的亵渎善良、嫉妒他人者的狭隘自卑,这些都是人性中恶的表现,我们应远离且自省。
(2025.04.14晚写于醉翁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