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沉默边缘的诗性语言——评《知觉的世界》

鹏程谈文化 2023-08-02 22:44:17

书名:《知觉的艺术:论哲学、文学与艺术》

作者:[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出版时间:2019-05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本馆索书号:B565.59-53/ML

✦+

【内容提要】当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异化”,人是作为社会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逐渐忽视了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而主体的彰显最生命的本质藏匿于每个人身体之中。在《知觉的世界》中,读者能找到被忽视已久关乎身体的“知觉”。让人重新观照到自己的身体.通过内观与自省重新看待身体在生活中的感知与变化,从而成为一个更身心完整的人,近乎“成人”。该书从科学世界谈到感性世界,针对身体所处的空间、与感性之物、动物性、艺术等话题进行探讨,从而通过一种游走在沉默边缘之诗性语言①(作为一种比方,表达身体一种归于沉默的内观之言)的暗喻探寻身体所在何处。身体,在无言,在情感所抵达之地,作为一种沉默的、在边缘的诗性语言,游离出我们被世界木偶戏的所困住的舞台。

【关键词】身体现象学;梅洛·庞蒂;知觉;《知觉的世界》

疫情时代的居家生活慢慢使我们的感知麻木,在手机屏幕下碎片狂欢,让我们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与存在感。从而,我们在信息茧房中迷失,忽视自己,更忘记了与空气一般对于生命重要的身体。除非在生病时才能使我们关注到它,并且是带有功利性目的看待身体,而我们在日常中所说的爱自己,是否第一步有关爱身体,这个关爱不仅仅只是物理上的呵护,而是带有身心一元下的观照。

反而言之,疫情时代对于每个人而言其实都可以成为一个审视内心、感受身体、留意生活的珍贵机会。在疫情已淡出大众视野的情况下,人们重新翻阅这本书时,仍然能在文字的牵引下,通过对知觉的切身思考,去与身体所承载的灵魂更近一步进行朦胧的印证。在我看来,知觉是本体的,在个人视角下它是被遗留在生活的感受体,是被效率所掩盖的无功用。更重要的是,身体是关于心感万物的通道,它不仅是物理性的感受,以感性之观与自然的交融,是与当下所密不可分的精神存在。当还给身体一个机会,它便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知觉的世界,那么淡然、轻盈与安静......也就是现代人现在所追求的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包含着对身体的自我态度,在人类追求理性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人类的理性,更具体地讲,人类的决策依靠情感”[1],这样与身心联系的情感主体才能够重新在社会化的身份下,去寻得自己的本真性,构建自我的精神世界。

一、知觉的缘起:从科学世界谈起

在梅洛-庞蒂眼中,我们的感官及日常生活所揭露给我们的世界,乍看好像我们最为熟悉不过,因为进入到这个世界,既无需仪器,也不用计算,好像只要睁开眼睛生活在其中既可以了,但他说“这只是假象”。我们若想进入到这个知觉的世界,只要停留在实用或者功用的态度中,我们就很大程度上错失了知觉的世界,就像知识之进步不一直都在于忘掉我们的感觉所自然而朴素告诉我们的东西吗?[2]实用主义的存在,其实也是赋予人们层层身份,而忘却身份之下的本真为何。

知识开了一扇窗,但也将其他窗口像蒙上一层朦胧的纱,蒙住了我们去感知世界、探寻真相、内观自我的心灵之眼。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美的纱,而带有“情感意谓”的经验去定义化那双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它便不再“朦胧”,其实也不是最本真的真实了。就如同克里希那穆提在《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中提出的“一个背负知识的头脑,显然无法了解那真实、不可思量境界”,[3]就像我们虽然活在这个世界,却总是会不知不觉忘掉这世界。科学的世界给了我们关于一般性的刻画,从而给予了我们放松自己机会,以放弃了用一颗敏锐的心与身体去创造独特性为代价。

现代思想和艺术完全承认科学是发展技术的工具,是精确和真理的典范。但是现代的思想向科学所提的问题,不是质疑科学的存在之合理性,科学始终站在绝对理性的视角上,无法探究到世界的尽头。现代思想是为了弄清楚:科学是否提供了或者是否能提供一幅完备的、自足的、且在某种意义是封闭的、关于世界的表象。这显然不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家们虽然都使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论证,但在伯格《与社会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也提出:“社会学尤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不苟言笑的僵化态度,唯科学主义对社会景观中的滑稽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社会学家抱这样的态度,他固然可以获得安全可靠的研究方法,但他却会看不见气象万千的世界,而探索气象万千的世界才是他本来的目的。”[4]

或许你会问,科学探求的不是表象,而是表象的规律,那么我们是否能跨过表象的感知而直接挖出本质,并且不是所有的本质,因为科学的任务——去澄清具体之物,而去澄清感性之物——是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永远也不可能完成。但是意义的生成,恰恰是在追寻的过程之中,是我们在追求感性之物中所能获得一种理性的满足,我们很难言说感受,细描感受也只是唤醒感受。就像“你能够描述出来的,永远都是理知化了的感受...一旦说出来,就把感觉拔出来了,怎么都没有切身性”[5]切身性是我们践行的无用之用所能带给内心的平和原点,以及主体控制感的加强,这虽然不能言说之理的感性存在有时与科学世界背道而驰,但是却让我们踏入暂时逃离规则,获得一种新的、暂时的自由之地。

就像文中所提到一个绘画的案例,当人去写生进行绘画,现代的人会举起一只笔,眯起眼睛,进行所谓的透视法分析,而恰恰是这一只笔,阻断了人与自然、感知与现实世界,心灵与物性。当我们只能局限在一个参考物进行聚焦,我们便失去了观看完整世界的机会,失去了一种完整感知的机会。这样出来的绘画,永远只是对物的复制,风景被投注于无限远处的目光所固定,观看者是没有被卷入其中去,这些风景是彬彬有礼的。而没有对物的进入与感应,那么观看绘画作品的人,自然也感受不出这样的灵性,在我们试图找回我们在生活的经验中所领会的那个世界的努力中,古典的艺术法则才能被打破。因此,我们从外部去看——正如它们在我们的知觉场中所呈现的那样,我们的视角是带着我们每一个人独特的经历与背景,这些个人视角的“底色”恰恰能够赋予每一个人对艺术、自然和所有美的事物不一样的感受、想象与链接力。这些感受独一无二,却无比珍贵,它是我们自己所能赋予自己的礼物。

\ | /

二、探寻知觉的世界:“人与物”之间的相互试探

在这本书的第二讲——“探索知觉的世界:空间”中,作者提出空间是否是一个人与物并存的物质载体?有人说空间本身就是一个物性构件,有无人都不重要,在大家的普遍认识上,空间都是作为一个冰冷的器物,而经验已经不允许它再保守着常识所持的那些清晰简单的观点了。许多古典的概念都被现代思想以经验的名义进行了彻底的重新检视,因为在古典视角来看,建基在物理世界的明确区分上的空间就是个完全均质的环境。但是世界中的同一和变化不再被指涉为了然无涉的原则,严格把空间和空间里的物体区分开就变得不再可能了。因此空间是具有整体性的,它承载着某些功能或者被赋予了某种意义,但是独特的是它与人息息相关,因为本身这个词也是人所制定的。

就如同当我们走入一个展览的空间,这个空间才真正发挥作用。就像前一段时间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的一场讲座叫做“共同的现场”,在实践上呼应了人存在对于空间的独特价值。就如与空间相关的场理论、场景理论、情境理论等等,“情境相对于空间所指的场景,更多用来描述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当然广义上的‘场景’应该涵盖空间,也涵盖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氛围。”[6]对于空间的存在感知,其前提也是有一种共同在场、身体在场的“人”。因此,文中也提到空间不再是多个物体组成的场所,空间不再是由一个与这多个处于同等距离、不带视点、没有身体、不处在任何空间位置中的绝对观察者所完全控制的物体所组成的场所,总之,空间不再是可由一个纯粹的理智能够完成控制住的场所,它充斥着感性与感觉,而恰恰是因为这些感性之物赋予了空间叙事的机会。

这样我们就更上升了空间这一概念,将它-空间悬置在人的感知之上。还是继续考察展览空间,当我们解释了它不再是一个物性的客观体,而是一个从感知到情感现象的文化共同体,我们也能从中明了,空间的指向在乎人,通过人的感受传达话语,这是它与水泥建筑的本质区别,从一个物理概念转变为人文观念。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展览空间,身体在场的重要性,作为自然空间,自然界的生命所能给其赋予力量,作为剧场空间,舞台上的演员与观众席的观众相互在场能赋予其观演过程的动态变化。

三、身体:游走在沉默的诗性语言

在读完全书,我认为书中所提出的“知觉”与我们身体息息相关,而“人与物”的阻隔,不仅来自科学的法则、社会的经验、更是来自我们对于本身的忽视。身体就像呼吸一样,它是生命的根本,但是又被我们所遗忘。哪怕作为每日与舞蹈打交道的舞者,在程式化的动作被规则所遮蔽其他,在一次次对镜观看去剥夺了身体自我“观看”的权利,感知对舞者而言在身外的音乐、肢体形态甚至观众。现代舞的出现,带来了反抗古典规则的生机,它需要人去感知到身体每一个部位,每一个毛孔,每一个呼吸,抛开所有的身外之物(苗条的身材、动听的音乐、华丽的舞台....)只关注舞动之时,以及为何而舞更切身的话题。这也与现代舞背后所出现的文化历史背景相关,文艺复兴之后对“人”的关注更加强烈,追求以主体的主观感受,因此现代舞在打破了古典芭蕾程式化之后拥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突破。

但是只有舞蹈才能运用身体吗?舞者的身体比起普通人只是受到规训的身体,但与每一个人感知的权利是平等的。在我们生活中的身体无处不在,它是美的身体,是有情感的身体,是勤勤恳恳维持着我们生命的身体。我们应该如何去感知它,为它构建起一个知觉的世界,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一些思想的解放,那些思想的桎梏也会成为我们身体感知的局限。 这种感知的需求体现了作为人本身对于自身的于大于小的要求,逐渐深入到社会之中。于大,舞蹈从舞台走到广场,广场舞的人们用身体进行了互动、对话甚至新群体文化的构建;于小,现代人越来越多选择的接触即兴,以自我身体感知、创造出发,成为一种去文字化的原始媒介。

笔者曾经参与过北京市多类接触即兴,他们称之为“舞酱”/舞JAM,在一个偌大的空教室,每个人从自我的身体出发,从身体唤醒、身体部位关注、局部运动、与他人连接....等环节去尝试一种以身为媒的自我、他人对话方式,同时增强感知身体的能力。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更多的是一关注自我身体与自我感受的路径,它通过引导者去挖掘自己的身体,去重新在素人空间关注自己、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而非言语的交流便是运用被我们忽视已久的“身体”,是梅洛·庞蒂所说的带有知觉的身体、无功用的身体,往往栖息着潜在的无形能量。

最后,就像文中所说,“世界实际上是在我们与世界的接触中呈现给我们的,而这与世界的接触正是知觉给我们的。”[7]而这种接触离不开在场、身体与人思维本体。身体,它是沉默的,沉默不语的进行生命的流动,它又有着诗性般的单纯,是自然下的融合之物,有着自己独特而静默的表达。知觉它,只是不在把它遗忘在生活里,当我们重新去认识到它,身体作为一个陪伴者,需要我们更多包含着呵护与感恩的关注,接近纯粹地去感知,也可以以此为桥梁去具有情感、善意地沟通他人与这个世界。”

0 阅读:8

鹏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