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钩考】《尚书·洪范》之“五行”乃历法概念!
金栋按:“五行”一词,中华传世典籍始见于《尚书·甘誓》篇,具体如《尚书·洪范》篇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即水、火、木、金、土。但此五行既非相生序,亦非相克序。而后世说五行者,又多以《尚书·洪范》为据而推演。实际上,此《洪范》之五行,乃天文历法之始。如
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说:
“小凉山彝族十月历以夏至和冬至为夏冬两个新年;两个新年之间各占五个太阳月;相邻的两月又分别以公母称之,用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中国上古最古老的十月历的月名,当是依《洪范》五行所排列的顺序来命名的:从夏至新年开始,经水火木金土五个月,到冬至新年;再经水火木金土五个月,又回到夏至新年。一年十个月分别配以公母,便成一水公,二火母,三木公,四金母,五土公,六水母,七火公,八木母,九金公,十土母。
“由于此历夏至在一月,为纯阳之月,自此以后阴气逐渐上升,它与二月组成一对时,二月便成为阴。同样以三四月配对,四月比三月阴盛,故三月为阳、四月为阴。五月和六月也组成一对,冬至在六月,六月为阴气最盛的月份,故五月为阳、六月为阴。冬至以后阳气逐渐上升,情况就发生转折,七月比六月阳气盛,故六月为阴七月为阳;九月又比八月阳盛,故八月为阴九月为阳;下年一月又比十月阳盛,故十月为阴一月为阳。这就是为什么河图洛书上的十个数与《洪范》五行相配对,其运行方向在六月以后发生逆转的道理所在……
“所谓水火土金木《洪范》五行,实即半年中五个太阳月的名称。这种历法的相邻两个月又以公母相称,所以便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月名。这就是所谓五行生成之数。……
“因此,所谓《洪范》五行,并不是什么哲学概念,而是上文已经阐述过的五时,也就是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的历法。”
据中华传世典籍记载,“五行”有天地之分,即“天有五行”与“地有五行”。如唐·孔颖达《尚书正义》说:“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溯其源,
(1)所谓“天有五行”,乃太阳的五种行度——五气流行,亦名天道五行,即历法概念,指天体宇宙(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所致)自然运行变化之规律,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表述。如
①《孔子家语·五帝》说:“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②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而主季夏气]。”
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④《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⑤刘熙《释名·释天》说:“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
⑥《白虎通·五行》说:“五行者……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
天有五行,乃太阳的五种行度——五气流行,实则天文历法(据天文、制历法,行五时)——少数民族彝族历法名十月太阳历,中原传世文献称阴阳五行历。
天有五行,将一年分十个月,上半年为阳年,下半年为阴年,用五行木、火、土、金、水表示。五行每行72天,又分阴阳两个月,用十天干表示月序,阳月甲、丙、戊、庚、壬,阴月乙、丁、己、辛、癸;每个月36天分三旬,分别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或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循环递次表示日序,共十个月,一年共360天,剩余5~6天为过年日。这里有干支、有阴阳、有五行,干支可以分阴阳、配五行。乃干支与阴阳五行之源也!
五行之“五”即是五季、五时、五气;五行之“行”,即运行、循行、流行,替天行气之义;气,天气、节气、气候之气,即一年五行乃阴阳寒暑节气之更替,亦即五气流行。
天有五行,一年始于冬至日木行72天,其后依次为火行、土行、金行、终于水行72天,共360天,剩余5~6天为过年日。中华传世典籍,如
①春秋管仲《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日至,
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②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治水五行》说:“日冬至,
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
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
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
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
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③西汉刘安宾客《淮南子·天文训》说:“壬午冬至,
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
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
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
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
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
以上皆从冬至日到冬至日为一岁,用木火土金水五行表示,每行各七十二日,即始于木行七十二日,依次为火、土、金行,终于水行七十二日,剩余五至六日为过年日。
所谓太阳历,是以立竿测影太阳从冬至点出发又回到冬至点所需时间为基本数据制定出的历(岁实)。太阳回归年为365.25天。太阳回归年实际是365~366天(四年之中,三年365天,一年366天,平均365.25天)。365天的太阳回归年,定为平年,平年尾数的5~6天不计入月,而用于过大小两个年,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大年3天,小年2天。366天的太阳回归年,定为闰年,闰年尾数的6天不计入月,用于过大小两个年,大小年均3天。这样四年之中,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皆以“天”而言五行,此五行,乃历法概念,即五时、五季、五气;气,天气、节气、气候之气,“以生寒暑燥湿风”,非《洪范》等所言“人用五行”——“地”之五行(《国语·周语》《汉书·律历志》“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2)所谓“地有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或金木水火土、或木火土金水之序)这五种物质本身,亦名“五材”,乃人用五行——“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
行,用也。“五行,犹五用也。水、火、木、金、土,各有不同之用,是谓‘五用’也”(程水金《尚书释读》)。
要之,五行之义有二:
(1)指“天有五行”,乃太阳的五种行度——五气流行,系历法概念,即五季、五时、五气;
(2)指“地有五行”,乃人用五行,即五材、五种具体物质。
五行作为哲学概念而被抽象化,并构建了庞大的宇宙模式,从而附会推演天、地、人三才之道,乃战国秦汉以后之事矣!
附:参考书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