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著名医生张伯礼对外称“新冠病毒很难被消灭”引发人们讨论,而国家也在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在后疫情时代下的我们,如何平衡好疫情和生活成为了一大难题,我们应该学习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平衡”智慧,来帮助我们在疫情中顺利生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总是讲究一个和谐、平衡。而这种平衡和谐的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古代就已经开始萌芽。具体来说,中国人的平衡观念主要是在于:身体自身平衡、人际之间的平衡、人与生态之间平衡。
周易提到:天地人三者并立共存,各有其生态位。周易很早就提出了阴阳平衡的说法,我们人体被视作是阴阳平衡的灵物,在古人眼中一个人只有阴阳平衡才会健康。而感染新冠等病毒则被认为是人体阴阳被破坏的表现。
古人也不想着要如何消灭病毒,因为在传统历史中的道家思想以及中医理论里面认为病毒也是有生命的,古人虽然不知道病毒为何物但是知道这是一种天地间的湿邪。古人则是强调人体面对湿邪要保持平衡。
道家说:万物和而共生,天地万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所以古人认为要想解决这种人体平衡失调就应该驱散湿邪,提高人体阳气去抵抗,以达到和病毒和谐相处不至于影响机体平衡。
在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生病和人体总是喜欢用整体的思想来处理。回到现代的理论,其实古人的这种平衡思维正好符合人体环境“稳态”的说法。病毒确实打破了机体“稳态”才导致许多疾病。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强调:“阴阳是辩证统一的双方,太极生两仪”,如果只想着破坏和彻底消灭一方,那么事物的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疫情下保护好自己,调理好身体提高免疫力,如古人所说对待病症应该想方设法提高机体压制毒性慢慢的和病毒达成一个平衡。
为人处世要“中庸”中庸”的概念出自孔子,其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而朱熹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常也。中庸之道出自孔子到后来成了古人为人处世所推崇的一种作风。
这里的中庸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平庸,而是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的时候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出事无过不及之名,不损害他人利益也不损害自己,大家相处都平衡舒服的意思。
毕竟从古自今,中国就是一个重视人际交往的国度。中华文化中对于礼的追求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的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那么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因为你做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古代将相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对于古代文武官员其实历史上多有记载文官和武官的冲突,像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家喻户晓。
人们千百年对此传唱歌颂就是因为大家认为《将相和》是人际之间平衡的典范。
“天地合而生万物”,人与生态要平衡《荀子·礼论》曰:“天地合而生万物,阴阳接而变化起”。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人与生态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文子·七仁》记载:“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是晋文公的谋士狐偃面对晋文公求政时说的话。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必然要保持对自然的索取不过度,在生态破坏中要有度,平衡好人与生态的关系。
疫情作为一种自然的病毒,本就属于自然生态的产物。世界上的病毒成百上千,人类无时无刻不是在和他们共存,只是新冠打破了正常的平衡。倘若用古人的智慧去思考人与新冠的关系,我们会有所收获。
文史大师沙莲香教授曾说:“中国文化一开始就立足在人世间,这个人世间是与天地共存,上有天,下有地,人可以与天地并立而为参。”人与生态做好平衡可以说是中国人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共识。
我们要重视古人的平衡智慧,对于中华文化中那股平衡的执着有所认知有所继承。面对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候频发,病毒的肆虐。倘若不是人与生态之间出现了失衡,我想很多灾难也不至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