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打大秦数十年的顶级神将,却为何到处被人中伤被人耍?

丁一丁北 2025-01-13 21:20:38

吊打大秦数十年的顶级神将,却为何到处被人中伤被人耍?

从布衣到名将:吴起求学从军路

在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以不足五万精兵对阵秦国五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他在西河一线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平局十二次;他开创了车步骑三兵种混编作战的先河,为中国军事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吴起,这位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然而,如此赫赫战功的统帅,却屡屡遭受排挤与陷害。从鲁国到魏国,从"不孝"到"异心",各种不实流言如影随形。最终,在公元前383年,这位58岁的老将军含泪离开了他守卫了近三十年的西河,也预言了魏国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频频遭受中伤?让我们走进历史,一探究竟。

战国初期,卫国出了一位名叫吴起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却立志要在乱世中闯出一番事业。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吴起远赴鲁国,拜在当时德高望重的儒家大师曾子门下。在曾子的门下,吴起刻苦学习,钻研兵法,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在学成之后,吴起决定留在鲁国发展。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和能力,他很快就得到了鲁国君主的赏识,被任命为要职。

鲁国的贵族们对这个来自异国的年轻人心生嫉妒。他们开始散布谣言,污蔑吴起品行不端,甚至编造出他在家乡卫国杀害三十多名同乡的谎言。

这些流言蜚语很快传到了曾子的耳中。曾子对这个得意门生产生了怀疑,开始疏远吴起。随后,吴起的母亲在卫国去世,而他因为专注于仕途发展未能及时返乡奔丧。

这件事被鲁国贵族们抓住了把柄。他们大肆宣扬吴起不孝,在朝廷上下制造舆论压力。面对这样的处境,吴起不得不离开鲁国。

在离开鲁国后,吴起辗转来到了魏国。当时的魏文侯正在招贤纳士,壮大魏国实力。文侯慧眼识珠,对吴起的才能十分赞赏。

魏文侯不顾群臣反对,任命吴起为将,委以重任。为了让吴起施展才华,文侯将他派往西河前线,抵御秦国的入侵。

在西河,吴起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整顿军队,训练士兵,创新战法,很快就打造出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

(文章结束)

西河战神:七十六战显赫功

在公元前408年,吴起率军协助魏将乐羊发动了一场惊人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的目标是位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一个地处河北石家庄一带的小国。

出乎所有人预料,这场战役以闪电般的速度结束。吴起的军队越过韩赵两国的防线,直捣中山国的腹地,一举攻灭了这个存在已久的诸侯国。

这场胜利的战略意义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魏军在赵国的心脏地带打下了一颗钉子,让赵国的统治者寝食难安。

随后在公元前405年,齐相田悼子去世,齐国陷入内乱。当叛乱者携带齐国西部大片领土投靠赵国时,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了。

在这场国际大战中,吴起指挥河西军队与韩赵联军在龙泽地区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这场战役以齐国的惨败告终,三万余齐军阵亡,两千辆战车被缴获。

次年,在吴起的带领下,三国联军乘胜追击,一路打到齐国的长城脚下。齐国被迫割地求和,魏国在这次胜利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公元前400年,吴起率军南下,在豫东平原上与楚军展开决战。这场战役的胜利为魏国打开了向南扩张的大门,为日后魏国定都大梁奠定了基础。

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战役还是在公元前389年爆发的阴晋之战。面对秦国派出的五十万大军,吴起只率领不到五万人的军队迎战。

在这场被载入史册的战役中,吴起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作战条令。他要求每个士兵都必须与敌军正面交锋,获得实际的战果,否则即使打赢了也算不上功劳。

这种全新的歼灭战思想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此之前的战争通常以击溃敌军为目标,而吴起则强调要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战斗结果令所有人瞠目结舌。五万魏军在吴起的指挥下,以精湛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力,彻底击溃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伏尸遍地,战场延绵百里。

从此以后,秦国再也不敢轻易越过洛水。吴起就像一座大山,压在秦国统治者的心头,让他们多年不敢东出。

这就是吴起在西河的辉煌战绩:七十六次大战,六十四次全胜,十二次平局,没有一次失败。他开创了车步骑三兵种混编作战的先河,为中国军事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结束)

权谋纷争:谗言毁英雄宏图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驾崩,其子太子击继位成为魏武侯。这次权力的交接成为了吴起命运的转折点。

新君魏武侯对异姓功臣抱持着天然的戒心。他认为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历史教训表明,异姓大臣终究难以信任。

魏武侯上任后不久就前往西河视察,对吴起的工作进行"指导"。在一次朝议中,魏武侯发表了长篇大论,群臣纷纷称赞。

吴起却当场指出:"主公谋事远超群臣,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反而应该深感忧虑。"他进一步解释,得到贤臣为师者可以称王,得到贤臣为友者可以称霸,但如果君主所有的谋划都超过大臣,国家就危险了。

在另一次泛舟黄河的场景中,魏武侯感慨于西河之地的险要,称赞这里是魏国的天然屏障。一旁的王错立即附和称颂,场面一片和谐。

然而吴起再次唱起反调,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依靠地理优势来谋求霸业是危险的做法。他列举了夏桀、商纣等历史案例,强调德政才是立国之本。

这些言论让魏武侯对吴起的不满与日俱增。在朝中物色新的相国人选时,魏武侯刻意避开了功高震主的吴起,而是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田文。

田文死后,魏武侯任命自己的女婿公叔痤为相。公叔痤对吴起的存在感到威胁,开始在魏武侯面前进行诋毁。

王错也抓住机会,在魏武侯面前散布谣言,暗示吴起掌握重兵可能会有异心。这些谗言最终动摇了魏武侯的信任。

魏武侯派出钦差大臣,准备解除吴起的兵权,并召他回都城。面对这样的局面,经验丰富的吴起看出了其中的凶险。

这位曾经在鲁国吃过被谗言害死的亏的老将,这次不准备重蹈覆辙。他选择主动请辞,离开了这片他守护了近三十年的土地。

在离开的那天,这位铁血将军在黄河岸边停下脚步,回望西河。他不是为自己的遭遇伤心,而是为魏国的前途担忧。

(文章结束)

历史印证:谋臣远去国祸临

在离开西河之际,吴起对随从说出了一段惊人的预言。他指出,如果魏君明白他的才能并加以重用,十年之内就能灭掉秦国,让魏国称霸天下。

这个预言被历史完全印证了。在吴起离开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五十年后的魏国,已经无力保住西河这片战略要地。秦国攻占西河后,三晋诸国彻底失去了抵御秦军东进的屏障。

而当初进谗言陷害吴起的王错,也未能逃脱历史的嘲讽。《史记》记载,在秦孝公二十四年的雁门之战中,王错被秦军生擒。

讽刺的是,王错的后代王翦、王贲却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最得力的大将。当王贲率军水淹大梁,将魏国都城变成一片泽国时,不知是否想起过他的先祖对魏国犯下的错误。

吴起的预言不仅仅指向了魏国的命运,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他在与魏武侯的对话中就曾指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在于地理形势,而在于德政的修明。

吴起虽然背负着诸多不实的指控,但他始终不屑于为自己辩解。无论是"不孝"的污名,还是"异心"的猜忌,他都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像吴起这样的异姓功臣往往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功高震主就会招致猜忌,保持低调又难以施展才华。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吴起的遭遇并非个例。春秋战国时期,类似的政治悲剧不断上演,像孙膑、商鞅等许多杰出的人才都难逃厄运。

但吴起的遭遇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才干与人缘的矛盾,个人价值与政治现实的冲突,这些问题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深思。

这场历史悲剧也提醒后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地理形势和军事实力,更取决于统治者的用人之道和政治智慧。魏国失去吴起这样的人才,最终的覆灭也就成为了必然。

(文章结束)

0 阅读:6
丁一丁北

丁一丁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