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孟达?请不要跟风“黑”诸葛亮

史说新读 2023-10-30 10:06:57

220年,因为与刘封矛盾尖锐,孟达率部曲四千家投靠曹魏。

随即,孟达以“带路党”的身份,带徐晃、夏侯尚一起回攻刘封,夺取东三郡。

曹丕遂将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合为东城郡,以孟达专任,委以西南重任。

228年,孟达与诸葛亮联络,欲“归队”蜀国。

孟达欲反的事情被司马懿得知后,司马懿迅速率军攻上庸。

司马懿攻孟达期间,诸葛亮没有派大军来救,结果孟达被平定,兵败身死。

诸葛亮,为何没有积极救援孟达呢?

对此,后世有各种猜想。

其中,许多猜想,甚至直接因此质疑诸葛亮自私自利,不顾大局。

如此,不助孟达,被许多朋友认为是诸葛亮的“又一罪状”。

诸葛亮故意泄密,害死孟达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了这样的说法。

孟达降魏后,得到曹丕的高度重视。孟达与桓阶、夏侯尚等重臣关系都非常好,混得很开。

然而,曹丕、桓阶、夏侯尚等人死后,孟达不太得新一代魏国君臣的信任,遂“连吴固蜀,潜图中国”,有反叛之心。

诸葛亮知道孟达是个反复之人,决心设法促使孟达下定决心。

于是,诸葛亮让郭模诈降,对与孟达关系不和的魏兴太守申仪透露了孟达的阴谋。

司马懿立刻写信安抚孟达,使孟达“犹与不决”、

同时,率军征讨,风驰电掣,一举灭了孟达。

后世对此说法的进一步“深化”

后世的史家,在此基础上,对诸葛亮害孟达的说法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这种说法的逻辑如下。

1、诸葛亮是荆州派,当时,他在蜀国政界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东州派的李严。

2、孟达也同样是东州派。

3、诸葛亮担心孟达回归后,东州派实力坐大,对诸葛亮荆州派构成威胁。

因此,诸葛亮想方设法,要除掉孟达。

我们知道,越是说到内部矛盾、权力斗争,越是给人“入木三分”、“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越是看起来有道理。

如此,诸葛亮故意害死孟达的说法,似乎被许多朋友当成了事实,并由此责诸葛亮“小人”。

果然如此吗?

孟达并非诸葛亮故意害死的理由1:诸葛亮主动策反孟达

上面关于诸葛亮故意害死孟达的说法,是经不起分析的。

按照上面的说法,应当是孟达欲降,诸葛亮害怕孟达真的回来,于是,不惜害死孟达。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诸葛亮主动致书,策反孟达!

亮欲诱达为外援,竟与达书曰·····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三国志.费诗传》

在诸葛亮决心致书孟达前,费诗还坚决反对:孟达小子,先叛刘璋,又叛咱们,反复无常的人,“何足与书耶”?

诸葛亮不顾反对,仍然主动致书孟达。

而且,诸葛亮致孟达的信件中,主动承认:当初是刘封侵凌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不怪你!

往年南征,岁]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乘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三国志.费诗传》

“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正是诸葛亮主动联络,才打开了策反孟达之门的。

如果诸葛亮不愿,甚至害怕孟达归来,又怎么会主动去开启这件事情呢?

孟达并非诸葛亮故意害死的理由2:孟达并不“站队”李严

“派系之说”,是套用公式,混淆是非。

没错,孟达、李严,都可以归入“东州派”,而诸葛亮是“荆州派”。

然而,这就说明孟达必然“站队”李严,那就是被“套公式”了。

所谓“东州派”的说法,源自当年刘璋的父亲刘焉入川时,利用外地人组建“东州兵”而来。

一般,人们把刘璋旧部中,非益州本地人士皆归入“东州派”。

所以,孟达、李严,确实都可以归为“东州派”。

但是,这个“东州派”,来自五湖四海,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更多只是后人的“归纳”。

所谓派系,一般是凭亲戚、姻亲、同乡等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孟达与法正,同属”扶风派“,彼此关系紧密,但与其他所谓”东州派“其实并没有密切的关系和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

李严呢?他本是刘表旧部,荆州人士,在刘琮降曹后才入川投靠刘璋,与孟达、法正的“扶风派”虽然都能被归入“东州派”,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三国志.李严传》

有朋友将李严给孟达的信中“思得良伴”,理解为暗示孟达回来一起搞诸葛亮···

其实,看看上下文,“其见贵重如此”,真的是那个意思吗?

同时,对诸葛亮,孟达是十分敬重的。

曾有人对孟达说:你投降魏国后,诸葛亮切齿,要杀掉你的家属,只是刘备不听罢了。

孟达回答:诸葛亮“见顾颇有本末,终不尔也”,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认为所谓都是“东州派”,孟达就会“站队”李严的说法,是被后世自己归纳出来的公式给绕晕了···

既然诸葛亮不是要主动害死孟达,那为什么不救孟达呢?

孟达并没有下定决心的情况下,大军相助的风险难以承受

当时,孟达只是”欲辞叛魏“,有这么个意思,并没有下定决心。

司马懿得知信息后,”以书喻之“,安抚之后,”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晋书.宣帝纪》)

所以,直到司马懿兵临城下,孟达都还没有下定决心。

这一情况下,诸葛亮发大军相救是十分危险的。

由汉中沿沔水下东三郡,水流湍急,道路险狭。

后来,蒋琬曾想要下东三郡进行北伐,费祎、姜维等众将都指出:“如不克捷,还路甚难”,搞不好就是有去无回!

孟达是反复之人,一旦孟达最后还是没有联蜀,则蜀军情况将十分危险!

要冒这个风险,干脆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好了,好歹赢了还能全取“咸阳以西”,为了一个东三郡冒这个险,实在不值呀!

何况,孟达直接表示:哥自己就能搞定!

孟达本人的意见:“吾城已固,诸军足办”

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晋书.宣帝纪》

孟达认为:司马懿要走流程再来,没有一个月根本来不了。到时候,“吾城以固,诸军足办”。

孟达直接告诉诸葛亮,“诸军足办”,哥自己就能搞定了!

无论留魏还是归蜀,东三郡皆为孟达的政治资本。

孟达反复,权衡利弊,也是极为敏感的。

孟达直接对诸葛亮表态“诸军足办”,这个时候你诸葛亮还派大军来,害怕的不是魏军,而是孟达呀!

司马懿的风驰电掣,使蜀国难以做出足够反应

司马懿在假意安抚孟达后,迅速发兵。

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这是汉末三国历史上急行军的第三纪录(次于虎豹骑追击刘备时的“一日夜行三百余里”及夏侯渊的“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可谓风驰电掣。

八日后,直抵上庸,猛攻十六日而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十六日中,蜀及盟友吴国的援军都抵达了附近。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晋书.宣帝纪》

只是,由于司马懿已经抢占先机,吴蜀军被拒之于外,不能成功。

总的来说,诸葛亮不救孟达的理由,其实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孟达并没有下定决心反叛,而且孟达还表示自己能够应付局面!

而司马懿的风驰电掣,使孟达、诸葛亮皆来不及做出足够的反应!

如此简单的原因,难道还不充分吗?非要搬出“阴谋论”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看起来是”细思极恐“,其实既不必要,也不正确!

诸葛亮北伐中原,数次无功。

因此,对他的军事指挥有所争议,尚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无论当时,还是后世,皆称道诸葛亮的品德、度量,这一点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几千年后的后世,再套用”阴谋论“去质疑、贬损诸葛亮的品德、度量,实在没有意义呀!

4 阅读:294
评论列表
  • 2023-11-12 09:43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3-11-16 13:34

    所谓啥啥啥地方派,纯属意淫产物...历史跟易中天学的[呲牙笑]

  • 2023-10-30 23:17

    诸葛亮:孟达这种只谈利益不论忠义的无耻之辈,要他何用?!

  • 2023-11-19 12:43

    有一定的道理。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