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乌鲁木齐市养禽场,位于乌鲁木齐市百园路10号,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受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乌鲁木齐市农场管理局双重领导,是乌鲁木齐市三大副食品基地之一,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最大的蛋鸡、肉鸡良种繁育基地之一。主要向乌鲁木齐市居民提供商品蛋和向全疆提供良种鸡及种蛋,兼营基建、饲料加工、服装、食品、农业种植等,有耕地4500亩。
1957年3月7日,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养禽场。场部设场长、副场长、政委。下设饲养队、生产队、卫生所。1957年5月,将饲养队改为畜牧生产队,农业生产队改为生产队,共有职工162人。1959年增设副业队。
1960年8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养禽场改名为兵团农六师第一养禽场,设司令部和党委办公室。司令部设生产股、经营管理股、供销股和行政管理股。党委办公室设人事、组织、宣教、政法等业务工作员。场部下设一队(饲养成鸡)、二队(育雏孵化)、三队(基建鸡舍)、四队(农业、种植、饲料)、五队(砖窑、煤窑)、汽车修理厂。
1963年,兵团农六师第一养禽场将5个队改名为农业队、园林队、畜牧队、副业队、基建队。1963年增设子校。至1966年5月。场部设党办室、经办室、总务室。全场共有5个队。职工546人,共中少数民族9人,干部72人,工人474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组织夺了兵团农六师第一养禽场领导班子的权,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极少数人出去“闹革命”,多数职工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生产和工作正常进行。1968年增设民兵连和生产办公室。
1969年12月17日,兵团农六师第一养禽场更名为兵团直属农场,撤销党办室、经办室、总务室。成立农场文化革命委员会、农场司令部、农场政治处。
1970年3月,接管昌吉下巴湖农场,成立下巴湖农场军管会。下属一、二、三(劳改队)队、四队(新生队)和机耕队,同时将民兵连改为值班连,进驻下巴湖农场。
1970年8月2日,直属农场更名为兵团司令部农业211 团,成立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
1973年3月,昌吉下巴湖农场移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
1975 年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农业221 团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乌鲁木齐市留守处独立营。
1975年7月1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驻乌鲁木齐市留守处独立营交地方管理,改名为乌鲁木齐市养禽场。场部下设政治处、计划供销科、生产科、行政办公室。基层机构有农业一队、农业二队、养禽队、副业队、子校、卫生所。
至1976年10月,乌鲁木齐市养禽场全场共有职工732人,其中干部124人,少数民族15人。
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养禽场生产停滞不前,养禽业受到严重损失。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新疆的养禽业得到飞速发展。
为使养禽业尽快发展,1978年7月,乌鲁木齐市养禽场建立了半机械化养鸡车间3个。场直机关设有政治处,生产科,计财科,行政办公室等4个科室、子校、卫生队、养禽一队、养禽二队、副业队、豆腐房。
1979年,乌鲁木齐市养禽场成立了养禽场建筑工程队。
1980年1月,乌鲁木齐市养禽场建筑工程队转为抗震加固专业队。1982年,乌鲁木齐市养禽场养鸡业全面推行笼养。1983年,乌鲁木齐市养禽场撤销修造厂,改为修理班。
1985年,乌鲁木齐市养禽场成立了食品厂、饲料加工厂、建筑公司、供销公司、服装厂、子校兼办职业高中、肉种鸡队。场部设政治处、场办公室、政研室、计财科、行政办公室、卫生队、子校、供销公司、建筑公司、蛋一队、蛋二队、蛋种鸡队、肉种鸡队、加工厂、食品厂、服装厂、新建一队、新建二队、加固农业队、园林队、电安队。
至1987年底,乌鲁木齐市养禽场全场共有职工1823人,其中干部178人。
说的明明白白滴[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