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可能在某个瞬间失去理智,把积压多日的情绪倾泻在无辜的孩子身上。
微信群里那段视频火了:一个妈妈因为孩子被留堂,气得直接把语文书撕碎,用衣架抽打孩子,还把自己“教训”的全过程发到家长群里。
她一边用平静的语气和老师理论,一边控诉着“天天留堂”“没有时间煮饭”,最后甚至崩溃地喊出:“要把我们逼死吗?”
这场景让许多家长感同身受,也忍不住反问:是孩子的错吗?
是家长的问题吗?
还是我们的教育环境出了问题?
留堂背后的情绪爆发:妈妈的愤怒来源于哪里?
那个妈妈崩溃的瞬间,不少人或许都能理解。
她从学校晚接了孩子,手头可能还有一堆没完成的琐事,而孩子的作业又让她觉得无力。
当老师在群里提倡“家校配合”,她却只听见催促和无限的压力。
视频里,她的话很直接:“我知道她成绩差,但你每天@我,我不回应,你没发现吗?”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妈妈并非一个“坏家长”。
她记得接孩子,还关心为什么老师留堂;她心里其实明白孩子成绩的问题,也在努力想办法。
这种“努力”被生活的压力压垮了。
如果一天的疲惫没有出口,再加上对成绩的无力感,她的崩溃只是迟早的事。
只是,她选择了一个最不该选的出口——孩子。
很难说,妈妈从发疯到打骂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真的在清醒地思考过“愤怒的来源”。
她其实并不是给孩子布置作业的老师,但她的愤怒对准的是教育本身。
是的,这种愤怒并不仅仅针对孩子,而是针对她每天被压榨的时间、被繁琐占据的生活,以及无法改变的现状。
把愤怒撒在孩子身上:爱之深,还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怜的孩子是妈妈愤怒的直接承受者。
场景里的三年级孩子,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留到六点多,回家又被妈妈用衣架狠狠地打,还听到自己“没希望了”的话。
视频里的她哭得很伤心,却一声不敢吭,只敢偷偷擦眼泪。
她的这些动作,应该让所有家长心疼和警醒。
这时,有些人可能会为那位妈妈狡辩:“她只是一时情绪失控”“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家暴就是家暴,哪怕披上了“为你好”的外衣,也依然无法掩盖打压孩子自尊、伤害亲子关系的事实。
不少心理研究都表明,长期被体罚的孩子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恐惧,甚至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人际圈和羞耻心。
当妈妈把她“犯错”的全过程发到家长群里,其实也放大了孩子的负面情绪。
她不仅在家里无处躲藏,在学校同学中也可能成为被孤立的那一个。
可以想象,这种公开的伤害或许比身体上的疼痛持续得更久。
教育的拉锯战: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困境如何化解?
这种教育的拉锯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难题,而是许多家庭的共鸣。
在这个妈妈眼里,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拖堂的时间过长;而在老师眼里,她给孩子留堂完全是为了让孩子再多学一点、多积累一些,也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
这些看似“为孩子好”的教育方法,却成了压倒家长和孩子的沉重砝码。
每个家庭的生活节奏都不一样,但很多时候,学校的节奏并不匹配家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比如这位妈妈为什么六点还留在学校接孩子?
有没有考虑过,事先和老师沟通,约定一个更明确的接送时间?
或者,能不能稍微调整一下家庭的琐事安排,比如在去接孩子之前,先把晚饭的食材准备好?
从这个角度看,家长和老师之间除了“对抗”,是否有更多合作的可能?
当然,家长的压力不该完全由学校来承担解决。
事实上,许多家庭内部的沟通本身就存在问题。
比如这位妈妈,不仅没有努力让孩子理解她的辛苦,也没有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她一边认为“孩子成绩太差”,一边又用暴戾的方式要求孩子改变。
无形中,也剥夺了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
在孩子面前崩溃,比体罚更让人心疼的是什么?
说到底,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家长,而是一个愿意倾听、宽容、陪伴他们成长的父母。
我们都知道成年人很难,但孩子也是一样难。
他们面对的课程和社会环境甚至比十几二十年前的我们更复杂。
在这个大家都容易崩溃的时代,当父母的情绪真的到了临界点时,或许最需要的是学会让自己冷静一会儿,至少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波及孩子。
如果那天下午,视频里的妈妈能深呼吸几次,或者在发火前先和老师打个电话,她或许不会彻底失控,也不会伤害到孩子;如果家长群能成为互相支持的地方,而不是压力的放大器,她可能会发现更多人有着和她一样的无力感,并因此彼此支持;如果夫妻之间、家庭内部能有更多的分担与沟通,而不是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她的情绪可能会有更多出口,而不至于殃及孩子。
现代父母肩上的担子确实很重,每天面临的“多线程”任务很容易让人产生崩溃感。
但正因为如此,选择发泄情绪的方向至关重要。
如果坏情绪像积攒的水流一样一定要找爆发口,请先改变指向——去和老师讨论,去和伴侣分担,甚至去寻求邻里的帮助,而不是对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大动肝火。
成年人习惯了对弱者施压,因为弱者没有选择。
孩子不是发泄情绪的工具。
试问,当有一天孩子们学会了“投桃报李”,把今天的棍棒和羞辱用在父母或其他人身上,这样的“成长”结果,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希望看到的吗?
教育,从不是一场输赢的较量,而是一场必须要孩子和家长共同胜出的赛跑。
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更应该选择沉着和耐心,因为他们的脆弱往往比我们意识到的还要多。
成年人可以偶尔崩溃,但绝不能在孩子面前“抽刀向更弱者”。
我们不是要让孩子因为害怕棍棒而成长,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支持,让他们在理解中慢慢学会面对困难。
秋风扫落叶
成绩差就差,学不会就学不会,卷个啥
血魔
啥都要跟资本挂钩,尤其是教育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