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宝翻身晚又不爱爬?关于“大运动”的这些关键点别忽略

亲宝成长记 2025-02-22 15:20:26

小菲看着自己的宝宝趴在垫子上一动不动,心里开始发愁。

宝宝已经6个月大了,身边很多同龄孩子早就能翻身甚至开始学爬了,可自家娃不但翻不过身,俯趴的时候还总是哼哼唧唧地哭闹,这让她充满了疑惑:“为什么会这样?

是不是我们家宝宝太懒了,不愿意努力啊?

她试着跟妈妈群里的其他家长求助,有人建议她多给宝宝练习翻身,也有人让她赶紧去医院检查。

各种说法让她更加迷茫。

不同于大人们的热烈讨论,宝宝却依然躺在垫子上,用半睁半闭的眼神看着妈妈,好像这件事根本与他无关。

其实,小菲的担忧并非个例。

翻身晚、不爬行这种现象在很多宝宝身上都出现过。

有时候,并不是宝宝“懒”或者“慢”,而是他们的身体和发育节奏中有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

我们今天就一块儿聊聊:翻身和爬行背后,到底有哪些奥秘?

先聊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原始反射。

这是一种宝宝与生俱来的本能动作,比如出生后会吸吮、触碰脸颊就寻找乳汁等行为,都是原始反射导致的。

这些反射由大脑深层的脑干控制,帮助宝宝适应新生环境、保护自己。

比如“击剑反射”,很多宝宝睡觉时会自然呈现出一只手伸直、一只手弯曲的姿势。

这个动作的意义在于保护宝宝不翻身压到自己鼻子。不过,原始反射并不会一直存在。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控制身体动作的肌肉和神经逐渐发育成熟,这些反射就会被“抑制”下去。

而宝宝的大运动——比如翻身、爬行、坐立等——需要足够的重复练习,帮助这些原始反射早点消退,身体才能更协调地开始学习新技能。

所以,如果宝宝反应看起来“慢半拍”,很可能并不是因为他“懒惰”,而是某些原始反射还没来得及消退,阻碍了大运动的发展。

有两种原始反射对宝宝的大运动能力影响尤其大,很多家长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这个反射看似复杂,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

它主要在宝宝的头部和重力方向改变时发生,比如宝宝俯趴练习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向后伸直双手,双腿悬空翘起,就像一架要“起飞的小飞机”一样。

虽然这个姿势非常可爱,但它其实会让宝宝觉得不舒服,因此很多宝宝在俯趴时会很快哭闹,挣扎着想改变姿势。

这种反射在宝宝出生后1-2个月时最明显,3-4个月逐渐被抑制,直到3岁完全消退。

如果宝宝从小缺少俯趴练习,就会导致这个反射难以被整合,从而影响后续的爬行和站立。

换句话说,俯趴期的重要性是被很多家长低估的!

刚出生的宝宝通过“击剑反射”保护自己不被压伤,但这个反射同样会对翻身形成阻碍。

很多宝宝在刚尝试翻身时,手臂经常被“卡住”,翻不过去,其实就是击剑反射在“捣乱”。

通过一段时间的翻身练习,这种反射就会慢慢消退。

如果宝宝缺少翻身的尝试,这种反射就可能持续作用,影响接下来的运动发展。

说得再多,不如开练!

发展大运动能力,说到底还是得靠练习,越是主动锻炼,原始反射抑制得越好,宝宝才能更顺利地掌握“技能点”。

下面是具体的做法:

宝宝出生后,其实很快就可以开始俯趴练习。

刚开始可能只是一秒到几秒的尝试,但这都对锻炼颈部力量、背部力量有帮助。

千万别怕宝宝哭,适当地帮助宝宝调整姿势,逐步增加俯趴时间。

俯趴对宝宝的意义不仅是学习“抬头”,它还为下一步翻身、爬行打下了良好的肌肉基础。

有研究建议,宝宝每天累计俯趴时间至少要达到30分钟才比较理想。

翻身并不仅仅是从仰卧翻到俯趴或从俯趴翻到仰卧,还包括从左翻向右、右翻向左两个方向。

帮助宝宝尝试不同的翻身姿势,能让他更好地觉察到身体的左右协调。

你可以将一个喜欢的玩具放在宝宝一侧,引导他转动身体。

同时,记得调整宝宝的手臂位置,避免“卡住”。

很多家长习惯直接引导宝宝站立、学走路,而忽略了爬行的重要性。

其实,从6个月到13个月是宝宝的“黄金爬行期”,爬行不仅帮助他们锻炼四肢和躯干力量,还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能力。

建议每天累积2-3个小时的爬行练习,通过定期变换方向、设置小的“障碍”来帮助宝宝锻炼平衡感和灵活性。

我们常说,育儿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宝宝的成长节奏也有自己的独特性。

但了解更多背后的科学原理,能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宝宝的每一个“小迟缓”,找到可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用“懒”这样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他们。

大运动发展,既依赖宝宝与生俱来的本能,也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去引导和支持。

有时候,为孩子创造一个多尝试、充分练习的环境,比单纯的焦虑要有用得多。

毕竟,成长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探索的过程,每一小步,都是他们迈向独立的起点。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