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入侵上海。国难当头之际,一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财产,纷纷逃亡但是对于那些既不能衣、也不可食的陈旧故纸——国宝级的珍贵古籍,却甚少人去关注。如藏在南京中央图书馆的3万册善本书,这些古籍是郑振锋、张元济等人多方设法向中英庚款委员会申请,花巨资购买的,价值不菲而且大多是明版罕见本或绝本,万一遗失,就无法再购置或重版。
鬼子掠夺我国文物
如何保护这批极为重要的文化瑰宝,成为当时郑振 等人的头等大事。
一波三折的珍贵古籍
当时,热忱保护这批珍贵古籍的有郑振铎和徐森玉等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设法为这批既沉重又脆弱的珍贵书籍谋求安全出路和安身之所。 当时最理想的办法是将这些古籍直接运至中国大后方,但鉴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险恶的时局,并不容易办到。
郑振铎
而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先运到香港,再转至缅甸仰光, 再由仰光经滇缅公路运至重庆,这迁回辗转艰辛之路,确实费了当事者一番苦心。
可是, 书寄到香港,总需要有一个接收的地方和相应的人事安排。最后经多方考虑,将香港大学图书馆确定为这批珍贵古籍中转安置的场所。恰好当时郑振铎的老熟人许地山任港大中文系主任,而许地山的亲密同事陈君葆又担任港大冯平山图书馆馆长兼中文系讲师。这样,许地山与陈君葆就成为接收这批古籍十分合适的人选。
从1938年起,徐森玉与郑振铎便将古籍先后一包包邮寄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为了接收和安置这些珍贵古籍,许地山和陈君葆常常亲自跑到码头以至船舱去交涉和提运,在当时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常常以步代车, 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陈君葆甚至还曾亲自将徐森玉寄来的文化瑰宝《汉代木简》,送到香港上海银行的保险库里去存放。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寄书者只能力求尽快寄出,以摆脱险境,来不及加以整理。因此,当书籍到达港大冯平山图书馆后,还需要整理才能发运,从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到1940年底,郑振铎从上海先后寄抵香港的线装书已积存了几万册,要安全妥善转运这批书,必须认真整理装箱,所以当时就请了叶恭绰、徐信符、洗玉清等十多位文化人士负责整理,共装了111箱,计3万册。 这些都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民族文化瑰宝,十分珍贵。
徐森玉
正当预定的运送计划紧锣密鼓进行之阿 不幸的事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原先负责接收和整理这批书籍的重要人物许地山先生,突于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15分逝世, 原有的重任自然就落在陈君葆的身上;许地山后事还没有料理妥善,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原打算将古籍经香港运往仰光的水路亦已断绝,最后只得改变计划,将古籍运往美国寄存。
陈君葆着手为这批书做好运往美国的准备,在111个装满古籍的箱面上写着:“寄给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博士,中英文化协会香港分会秘书陈君葆寄”这样的英文字样,并等待1941 年12月6日由“格兰总统号”邮轮运走。
可是,该轮在香港停靠时间很短,靠码头只有两三个小时,来不及装载货物,这111箱书就这样搁了下来。当时,局势日益紧张,形势瞬息万变,错过了这一运书机会,实在令人叹息不已。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事过不久,传来了令人震惊又令人安慰的消息: “格兰总统号”在马尼拉港外被日机炸沉。这些古籍有幸避过了毁于战火的厄运。
陈君葆
这些古籍在避过上述劫难之后,是否可以安然无恙?这是当时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远在千里之外的郑振铎,同样对这些古籍的命运心急如焚, 甚至曾悔恨当时把这些书寄到香港。
陈君葆护宝、寻宝历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对香港的进攻已近在眼前。1941年12月7日下午2时,香港总督下了全体动员令。次日清晨,警报突起,空袭频频,炮声隆隆, 形势异常紧张。经过十六七天的抵抗, 香港政府被迫向日军投降。
日本鬼子
日寇占领香港后没有几天,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就被日军封闭了。日军把看守图书馆的人赶了出去,门外钉上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枪杀” 等字样。日本人声称要找馆长,当时的馆长是陈君葆。接着,日军宪兵队长平川在香港牛奶公司里面设的“调查班”对陈君葆及馆员刘先生进行长时间的盘问。 他们先是用力地将武士刀“啪”一声放在桌面,摆出威吓的姿态,说陈君葆勾通“敌人”,盗卖中国古物。平川硬说那111箱并不是书籍,而是从故宫博物馆运出来的宝物, 打算卖给美国。经过长时间的盘问, 平川仍不信那111箱里边装的是书,非要陈君葆承认是古物。那天晚上,陈君葆被扣留在万国银行屋顶的一个小房间,关了一夜。
第二天一清早,日寇平川带了三个“专家”到冯平山图书馆看那批书。随后,又去找港大副校长施乐诗, 盘话了一个钟头,然后把陈君葆有条件地“释放”,但从此以后,陈君葆每天都要到“调查班”去,早去晚回, 不准离开香港。 日寇又派兵到冯平山图书馆日夜看守,并要陈君葆与各馆员负贵管理已由日本方面接管了的港大图书馆。
陈君葆当时作了最坏打算, 他忍痛把妻儿分别暗中送往澳门和内地,独自留在香港,忍辱负重,为的就是看守这批书。他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密切地注视着这批宝书的动向。
陈君葆
1942年1月底,陈君葆亲眼看到那属于中国的111箱3万册善本古籍被搬离香港大学。 它们到底被运到了哪里?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查究,但陈君葆确信这些古籍是被日军盗走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陈君葆立即开始追查这批书的下落,香港各个可能藏书的地方都查遍了,仍未发现这批书。
1946年1月,陈君葆得知有外国友人博萨尔随远东委员会到日本审查日本战争罪行,乃请他留意那111箱书的下落。同年6月,终于传来好消息。博萨尔在日本上野公园的帝国图书馆发现了111箱自香港移来的中国政府的书籍。
在得悉这111箱古籍的下落后,陈君葆立即写信给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并同时写信告知郑振铎。
1946年7月11日下午,陈君葆接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杭立武7月4日来信,说111箱书已找回来了。这批九经劫难失而复得的宝书,最终能返回中国,不但陈君葆感到欣慰和高兴,郑振铎得悉后也欣喜至极,因为他花了两年时间,历尽艰辛才收集到这些珍贵古籍!而对陈君葆这位从来未谋面的远方朋友, 自然也怀着感激之情。
让更多的国宝回归祖国
陈君葆除了设法寻回古籍外,还协助郑振锋在香港收购其他国宝。
中国经历8年抗日战争和4年内战,不但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而且由于战乱,很多国宝都流失境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切都在百废待兴,其外汇短缺也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后,仍想方设法回收中国流失的文物,其中较突出而又鲜为人知的是一批古钱币。
周总理接见陈君葆等人
郑振铎在1951年初连续写了几封信给徐文桐先生(徐文桐,浙江吴兴人,文物家徐森玉的哲嗣,解放前曾任上海市银行经理,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经理,是艺术珍品收藏家,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化部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而成立的“香港秘密收购小组”的负责人)。在信中,郑振铎指示他在香港组织一个小组,来主持收购一批古钱币,并盼能设法托可靠之人进行,同时要求出面人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物鉴赏能力, 免得买到假货或贵货,并指示托胡惠春或陈君葆为妥。 最后找陈君葆伴称买家代表人出面办理此事,免得卖主发觉是国家收购而抬高价格。
这批古钱币罕见和珍贵之处,在于它是集南北方药雨、张叔纯两藏于一处,共80箱, 原叫价120万港币, 经陈君葆出面商谈, 最后以80万成交, 为国家节省了40万港币。以当年的币值,这是一宗巨额交易,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收回了一批重要宝物。
195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接见陈君葆、陈不士等五位中国同胞时, 当面肯定了陈君葆对保护国家古籍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