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下的阴霾:唐玄宗开元之治背后,其实早已危机四伏

梨评历史 2024-02-29 18:46:49

开元十二年(725年),唐玄宗看着大唐在自己的统治下万国来朝,攀上巅峰,打算封禅泰山以彰显自己的功绩。

但封禅泰山可不是皇帝想封就封的,根据《史记》记载,想要封禅泰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绩,在唐玄宗之前,也就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和唐高宗四位皇帝封禅,这四位皇帝要么开创大一统的基业,要么威震四方,的确有资格封禅泰山。

开元之治,万国来朝

而在唐高宗之前,唐太宗也想封禅,结果被魏征一句话给堵了回去,魏征说了什么呢?就一句话:“上德满乎?”意思是唐太宗资格不够,可见封禅必须要足够的功绩。

所以说唐玄宗自己心里也没数,深怕因为没有功绩而引起后人耻笑,于是询问礼部侍郎贺知章,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也是现在文坛领袖,如果他认可的话,那么掌管天下文笔的士子也不会说什么的。

贺知章一听唐玄宗想要封禅,当即表示赞同,在他眼里,唐玄宗治下文治武功达到巅峰,足够资格封禅泰山,加上中书令张说也劝唐玄宗封禅,定下了唐玄宗封禅之心。

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唐玄宗命张说为封禅使、贺知章为封禅外使,带领文武百官和番邦使者前往泰山封禅,其礼仪沿用了唐高宗的旧制,将泰山神封为天齐王,而且前去参与的官员只要是三公以下都可以升迁一级,可谓皆大欢喜。

封禅泰山的玉册

说实话,开创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唐玄宗足够有资格封禅泰山,大唐的威名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威播四方的。

但在唐玄宗治理的盛世下早已显现出阴霾,在封禅泰山后的十年后,大唐就陷入了天宝危机,最终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给大唐致命一击——安史之乱。

而大唐的危机其实早在开元之治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唐玄宗也明白大唐的危机在哪里,但他没有能力解决,只能推动改革来缓解危机,先后重用姚崇、宋璟等人,加上自己的勤政,将大唐推向了巅峰。

但随着改革陷于泥淖,所有的土地财富都被士绅豪族瓜分完毕后,唐玄宗彻底陷入了困境。

根据《旧唐书·玄宗纪》里记载,在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十三载(754年),大唐在册的户口有981户,其中只有530户缴纳赋税,而在册的5288万人口中,仅有766万人缴纳赋税,当然这其中包括了不需要缴纳赋税的小孩、妇女和老人,但剔除他们,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可以说大唐至少有大半的人口免税。

而在天宝时期,大唐的人口攀升到新的高峰,远远超出了封建时代人口土地承载极限,加上各种士绅豪族隐匿人口不缴纳赋税。

一开始,唐玄宗还打算限制一下土地兼并,推出了历史最为严格的开元限购令,禁止天下土地的买卖,因而得罪了大量豪强,哪怕有禁令,也千方百计想要兼并土地。

到了杨国忠主政时期,他彻底放开限购令,这下子再也没有人阻挡他们兼并土地了,短短几年,天下一半的百姓就失去了土地,可以说大唐作为封建王朝,能够依靠的土地制度彻底崩坏。

唐玄宗和杨贵妃

当然崩坏的岂止是土地制度?还有大唐立国根基的府兵制和均田制也先后崩坏,让大唐的统治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当然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崩坏始于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为了打击门阀士族,重用寒门子弟,滥发爵位以对抗,比如五品爵位,武则天曾经一次性赏赐四万多人,要知道在唐朝有爵位就可以给地免税,如此大规模的滥发爵位,导致唐朝均田制快速地崩溃,以至于到了后面,都快没地可分了。

均田制的崩溃又促成了府兵制的崩溃,府兵制的核心就是兵农合一,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以授田为前提的,平时农民耕作土地,战时从军打仗,府兵们自己出征所需要的衣服和口粮都有府兵自己承担,大幅度减少了国库对于军费的开支。

如今大量均田被豪门贵族兼并,大量依靠土地生存的唐朝府兵们大量的逃亡,也让租佣调税收收不上来,唐玄宗继位前后一度无税可征、无兵可调,如果不采取办法,唐朝就要陷于崩溃。

府兵制

唐玄宗继位后采取了一些办法试图解决唐朝的统治危机,比如重申均田法令、迁徙流民回籍、招募流民充军等等,但治标不治本,尤其是招募流民充军,虽然暂时解决了流民作乱的可能,但却让他们逐渐演化为雇佣兵,朝廷开支逐年增加,至此唐朝从府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而伴随募兵制出现的就是后人诟病的节度使制度,唐玄宗之前虽然有节度使,但未形成制度,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得以确立。

节度使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防务外包的举措,之前唐朝想要募兵打仗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但等他们进入战场后战事早已结束了,加上唐朝的地缘极其恶劣,必须有强力的军事威慑,因此唐玄宗命令在边疆各地设置节度使,并且在当地设置常备兵随时应对敌人入侵。

当然唐玄宗也担心节度使尾大不掉的问题,命令每个节度使只能管辖两万人的军队,而且派出宦官做监军以制衡,一旦某个节度使真的作乱,还可以从安排临近的节度使平叛,可以说一开始的节度使制度是非常成功的制度。

但随着均田制的彻底崩溃,唐朝无力供养边疆大军,给了边疆节度使自行筹款的权力,而为了方便筹款,又给予节度使人事任免权,这样一来,节度使有了统兵、调兵,征水、行政权,权力进一步扩大。

不分节度使

当然唐玄宗此举本质上就是来分化唐朝内部严重的阶级矛盾的,本来百姓就对权贵们不满,朝廷又无法对权贵征税,想要维持统治必然会加税于百姓,征兵于百姓,百姓自然又会对朝廷不满,搞不好会爆发农民起义。

如今唐玄宗推出节度使制,让节度使去征税、征兵,将百姓对朝廷的矛盾直接转嫁到节度使身上,算盘打的漂亮极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节度使制度,唐朝的财政就会彻底崩溃,也无法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的,对比一下,府兵制下,唐朝的一年军费不过两百万贯,而后世宋朝完全采取募兵制,一年的军费高达四千八百万贯,差距惊人。

而唐朝周围都是虎狼群视,又不可能降低军事防卫的,比如重要的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的存在就是维持长安的贸易枢纽的,一旦失去安西,长安必然会衰弱,而长安又是关中的核心,也是唐朝统治的基本盘,必然不能失去。

长安是贸易枢纽

可惜世事难料,本来转嫁矛盾的节度使虽然避免了农民起义,但却促成了节度使的叛乱,安禄山之所以敢叛乱,除了谋划多年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了河北士民对唐朝多年的不满,以及开元之后频繁的社会矛盾。

唐朝传承北周的关陇贵族,北周和北齐不对付,自然对北齐的核心之地河北存有敌意,从北周到隋唐,一直对河北士民打压。

尤其是处死窦建德,本来窦建德已经投降了,但李渊看到窦建德在河北有着很大的民心,依旧下令处死他,也让归附的河北再度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唐朝和河北士民始终离心离德,即便没有安禄山,河北士民迟早也会反叛。

安禄山就是利用这些矛盾为自己的叛乱提供了大量的兵力,别看安史之乱是一次军事上的叛乱,可内核依旧是朝廷和百姓之间的阶级矛盾,只是恰好被安禄山利用罢了,而且安史之乱中叛军势力的大部分都是无地汉人和经济破产的普通百姓。

而唐玄宗之所以能够在矛盾丛生的唐朝治理出开元盛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开元前期有着高效的行政管理,而解决这些矛盾办法必然不会向自己的根基关陇贵族开刀,那只能对外征战了。

唐玄宗时期对外征战频繁,就是为了转移矛盾,然后通过获胜后的战争红利来转移矛盾所造成的代价。

而且唐玄宗本人强势,利用自己的强人手段硬生生地压制了几十年,这才维持了开元盛世,从这一点来看,唐玄宗的能力是足够优秀的,毕竟能维持一个财税、土地和军事制度都崩溃的世界性大帝国繁荣几十年,能不厉害吗?

安史之乱

到了开宝年间,唐玄宗对内改革彻底推行不下去了,对外征战也已经达到了极限,唐朝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他也无从下手,因而选择躺平,他认为以及自己几十年的天子威望,这些节度使藩镇必然不会叛乱,自己也会维持帝国的繁荣,直到寿终正寝,至于自己死后唐朝如何,那就交给自己儿子去处理,自己在史书留下威名即可。

但没想到居然翻车,这是唐玄宗始料不及的。

至于杨贵妃误国,纯属背锅罢了!

1 阅读:32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