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李昂:在位十四年,志大才疏,一手将晚唐推向覆灭深渊

梨评历史 2024-09-11 16:16:20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爱玩的唐敬宗带着一帮宦官们去“打夜狐”,所谓的“打夜狐”,就是由于唐敬宗好打猎,尤其喜欢深夜带人去捕捉狐狸,宫中之人这才将其称之为“打夜狐”。

一般“打夜狐”后,唐敬宗都会回去休息,但这次,唐敬宗兴致颇高,回宫之后,依旧和宦官刘克明等二十八人饮酒作乐,一直闹腾到后半夜。

迷糊之际,唐敬宗摇晃着身体想要去厕所,只是刚进去,大殿里的烛光就诡异的全熄灭了。

等烛光再度亮起的时候,刘克明对外宣布:天子驾崩了。

唐敬宗素无隐疾,突然暴卒很显然和刘克明等人有关,这帮宦官,就算趁唐敬宗喝高之际,谋害了他。

至于谋害原因,无非是想换个皇帝罢了,很快,刘克明带着一帮人矫制让绛王李悟代理监国,意图让李悟成为新的大唐天子。

绛王李悟是唐穆宗的同母弟弟,然而刘克明的拥立引起掌握神策军的枢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谦等人的不满。

毕竟李悟登基,必然让刘克明取代他们的位置,说什么也不同意,因而以图谋作乱之名,带兵诛杀了刘克明和李悟。

而诛杀李悟后,王守澄等人商量,打算拥立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涵上位,在宰相裴度的支持下,李涵表演了一番三让戏码,改名李昂,于十三日在大明宫宣政殿即位,是为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图源:《柜中美人》)

其实从这起政变就可以看出,唐敬宗被杀的背后,肯定和李悟有牵连。

毕竟正常情况下,李悟不过是受牵连的局外人罢了,不至于被杀,而且李悟的母亲郭太后还在世,不会眼睁睁看着亲儿子被杀,除非真的要谋权篡位。

毕如李悟不乐意当皇帝,刘克明的岂不是白忙活了?

换句话,是得到李悟的首肯后才密谋杀了唐敬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悟被杀,并不冤。

只是刘克明没兵权,地位也不高,还真是白忙活一场,最终便宜了唐文宗。

对于天降而来的皇位,唐文宗一开始是很懵的,毕竟要不是这件事,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因而没学习和掌握过政务,每天都是读书写字。

不过登基后不久,他很快就适应了天子这个角色,而且也明白,自己不过是宦官扶持的,首要之举,就是稳固自己的地位。

至于如何稳固呢?目前来看是不能动宦官的,唯有在臣民之间树立一个圣明天子的形象,得到臣民拥护后再做打算。

百善孝为先,一个孝顺的天子,必然会得到臣民的拥护,因而一开始,唐文宗以“孝”为文章。

从唐穆宗登基到唐文宗登基,短短七年,大唐就换了三位天子,也导致大唐后宫出现了三位天后,即唐穆宗的生母郭太后、唐敬宗生母张太后和唐文宗生母萧太后。

对于三位太后,唐文宗一视同仁,每天都来请安问候,一下子博得大臣们的好感,人人都言,唐文宗是个孝顺的天子。

以孝治天下,本来就是常规手段

而后,唐文宗开始拿节俭做文章,在朝会上宣布厉行节俭、释放宫女、停止进贡、裁撤教坊乐工、释放豢养鹰犬等等,而改元之后,又宣布免征京兆府本年夏税的一半。

几番措施,一下子就和唐敬宗在位游猎无度,过着奢侈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唐文宗还恢复大朝会,以表示自己要积极处理政务。

这些措施下去后,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认为这位新天子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大唐要复兴了。

只是这些措施放在一般王朝,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现在是什么时候?是安史之乱过了百年的大唐晚期,藩镇、朋党、宦官、党争,都不断蚕食着大唐的生命力。

现在大唐要的是锐意进取、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君,而不是搞这些表面文章的圣明天子。

因而,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后,唐文宗很快就暴露了其本质,即能力不行,猜忌心又非常强烈。

唐文宗登基后,心知宦官势力的已经大到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因而打算除掉宦官势力。

当然,除掉宦官势力,必然得拉拢一些文臣,最终选择了礼部员外郎宋申锡,先提拔宋申锡为翰林令学士,参掌机要,而后提拔他担任宰相。

这么一看,唐文宗和宋申锡就是志同道合且要中兴大唐的模范君臣。

但刚刚当上宰相不到半年的宋申锡和唐文宗商议先除掉手握兵权的王守澄,并默许宋申锡拉帮结派。

太和五年(831年),宋申锡找来了王璠,让其担任京兆尹,并且透露唐文宗的计划。

没想到王璠很快就将消息透露出去,引起王守澄、郑注等人的警觉,他们打算先发制人,诬陷宋申锡身为宰相,和漳王李凑密谋篡位。

王守澄

李凑是唐文宗的弟弟,和宰相密谋篡位,这是一个大案了,尽管这是一个诬陷,但唐文宗非常重视,在禁中推鞠此案。

本来在一帮大臣的努力下,事情有所缓和,但没想到十六王宅宦官晏敬则受不了内廷的严刑拷打,承认宋申锡和漳王密谋作乱,一下子让形势急转直下。

对于唐文宗来说,除掉宦官先放在一边,首要之急是解决谋反之事,甚至打算直接杀了宋申锡。

说实话,这件事本来就是诬陷的案件,就连郑注和王守澄都没想到,唐文宗最后要杀宰相。

因而害怕杀宰相后引起外廷官员要求重新审查此案,导致自己功亏一篑,因而见好就收,选择贬谪宋申锡了事。

可以说,从处理结果来看,唐文宗在内心不觉得宋申锡是清白的,更不是为了迷惑王守澄,而假装重罚以保其安全。

当然,也有可能是唐文宗为了丢车保卒的原因,但名臣李德裕却差点因漳王傅母杜仲阳(即杜秋娘)一事差点死于非命。

此前杜仲阳因谋反案被放归金陵,当时李德裕担任浙西观察使,王璠等人就诬陷李德裕贿赂杜仲阳,暗中结交漳王,图谋不轨,唐文宗立即调查,甚至打算杀了李德裕。

本来子虚乌有的事情,差点让李德裕身死,可见从一开始,唐文宗对于宰相勾结亲王谋反这件事是深信不疑的。

说实话,这些事放在唐玄宗之前,是有可能的,但唐玄宗之后,改革了东宫和亲王出阁制,亲王们都住在十六王宅,无法出阁和开府,也不能征辟僚属,宰相和亲王基本没啥联系。

唐玄宗之后,皇子和太子的权力降低到低谷

而且即便发生这些传闻,也大都发生在立太子前后,而在唐文宗前后,就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过。

但唐文宗就是深信不疑,毕竟他是从十六王宅出来的,属于非正常登基,因而猜忌心很重,因而在他眼里,任何威胁他皇位的图谋作乱都是可能的,宁错杀,不放过。

而伴随唐文宗猜忌之心的,就是朝廷上愈演愈烈的牛李党争。

牛李之争食始于唐宪宗时期,唐宪宗时期,寒门士族李宗闵、牛僧孺在科举考试中锐评朝政,引起宰相李吉甫的不满,遂不录用他们。

李、牛二人的科考失利,引起一部分寒人士族出身官员的不满,认为是门阀士族出身的李吉甫借机打压寒门子弟,双方开始了激烈的争斗,并且延续到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身上。

唐文宗时期,李德裕和李宗闵先后为相,二人争锋相对,背后也牵扯了不少势力,其中李德裕背后是前宰相裴度,而李宗闵背后则是宦官势力,此时宦官势力强大,李德裕不敌,最终被贬为四川节度使。

而李宗闵又将牛僧孺推上前来,李党暂时退缩。

而在四川节度使任上,有爆发了维州事件。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入侵,占据了大唐不少土地,因而不少人都渴望回归大唐。

太和五年(831年)秋,吐蕃镇守维州的将领悉怛谋请降,李德裕相当高兴,这简直就是送来的不世之功,立即将带来的吐蕃士兵接触武装后安排在成都,然后上报唐文宗。

当然,为了防止吐蕃狗急跳墙,也安排精兵,以防吐蕃进攻。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大唐疆域

然而担任宰相的牛僧孺却不同意,认为会重启和吐蕃的战火,破坏此前的长庆会盟。

一时间,朝堂之上是和还是战,争吵不休,最终唐文宗力排众议,放弃投诚,向吐蕃归还维州,当然,悉怛谋也被送过去。

被送回吐蕃的悉怛谋能有好下场?立马就被杀了。

但不久,唐文宗又后悔了,因为他发现,归还维州,相当于断了此后人的归降之路,此举就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赔大发了,开始指责牛僧孺。

牛僧孺也害怕,自请外放,李德裕回归中枢,看似李党得势。

只是此后两年,李德裕又遭到贬谪,这背后就是唐文宗本人在大事上毫无主见,容易被人动摇,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在李德裕、李宗闵、牛僧孺之间反复横条。

导致朝廷官员一会支持李德裕,一会支持牛僧孺,朝廷内外,完全陷入当争而不做实事,自然也没法利用朝臣们去制衡宦官了。

但宦官问题不解决,唐文宗一天就睡不着觉,而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居然是王守澄身边人郑注。

郑注在此之前,是一个江湖郎中,多年的游历生涯,让他善于揣摩人心,加上医术还算过得去,倒也混得开。

在郑注的不断攀附下,很快就攀上了王守澄这层关系,最终成为其心腹,也是他和王守澄一起,扳倒了宋申锡。

此后不久,唐文宗患上风疾,王守澄就向其推荐了郑注,没想到郑注果然有两下子,加上郑注巧舌如簧,被唐文宗引为心腹。

而后郑注好友李仲言也入京,在郑注的牵线搭桥下,也成为唐文宗的心腹,后改名为李训。

在唐文宗身边不久,善于揣摩人心的郑注就得知唐文宗想要除掉王守澄,心中有了计较。

当即和李训商量,认为这是博取富贵的好办法,比较老和宦官搅在一起,日后名声好不到哪里。

唐代韩休墓墓室壁画

就这样,在李训、郑注的合谋下,想出了分化和制衡,意图内部攻破宦官势力。

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故意提拔和王守澄关系不好的仇士良,让二人争锋相对,随后剔除王守澄身边的心腹,将这帮人调到其他地方,暗中将其杀害。

到了这一步后,相当于拔掉王守澄的爪牙,现在要做的就是拔掉王守澄的牙齿。

先封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以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王守澄的兵权,而后封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让其掌握神策军军权制衡王守澄。

至此,王守澄彻底丢了兵权,再也兴不起风浪,最终,唐文宗赐了一杯毒酒,了结了这位权宦的性命。

解决了王守澄,唐文宗很高兴,认为李训和郑注是大才,李训也不断步步高升,毕竟有进士出身,很快就被提拔为宰相,至于郑注因为没有功名,只能担任工部尚书。

只是没想到,前有狼,后有虎,上位的仇士良比王守澄更厉害,其心机和能力都远超王守澄,因而唐文宗等人打算除掉仇士良,至于计划,就算在王守澄葬礼上,将这帮送葬的宦官一网打尽。

王守澄是葬在凤翔的,唐文宗就派郑注前往凤翔。

按照计划,郑注将会在凤翔安排军士,趁着葬礼的时候,诛杀仇士良为首的宦官。

然而关键时刻,李训和郑注起了龌龊,李训害怕郑注抢头功,地位超过自己,因而打算改变这个本来天衣无缝的计划,打算在长安直接动手。

说实话,仇士良手握神策军,在长安动手,可不是个好主意。

仇士良手握神策军,在长安动手,可不是个好主意

然而唐文宗眼看此前除掉王守澄计划如此顺利,也就答应了,至此,一场影响晚唐局势的的变故就此展开。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到紫宸殿视朝,一番参拜后,李训安排的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报,声称在左金吾卫中庭后面的石榴树上,居然降下了甘露,这可是祥瑞啊。

而后李训等人附和,并且让唐文宗亲自看看。

到了左金吾卫旁边的含元殿后,唐文宗先让李训等人前去看看,这事本来李训安排的,是真是假,早已知道,就装模作样的看了一番,而后回来,说不太像。

就这样,唐文宗又派仇士良等人宦官们前去查看。

一看仇士良去了,李训急忙召集了郭行余、王璠,让他们立即带兵前去。

说实话,王璠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让他干这事,属实有点冒险,果不其然,王璠畏惧不敢去,唯有郭行余带兵前去,少了一半的助力。

至于仇士良那边,由韩约带着去,或许有些紧张,一路上韩约浑身冒汗,脸色惨白,引起了仇士良的注意,恰好一阵风吹进来,仇士良发现院中的帐幕里居然有很多手执兵器的士卒。

知道大事不好,立即逃到含元殿,本打算告诉唐文宗有人兵变,没想到,要除掉他们的正是唐文宗。

这下子,唐文宗成为了仇士良的人质,唐文宗一看大势已去,立即选择丢车保卒,最终李训、郑注一系党羽惨遭杀害,这就是“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

说实话,甘露之变里,唐文宗一遇到挫折就慌乱的性格彻底暴露,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尽管父亲和兄弟被宦官弑杀的经历让他愤懑,但局势不对,又让他无力到骨子里。

甘露之变实际上就差一步了,但就是这一步,没踏出去。

怪谁呢?只能怪唐文宗这帮人了,郑注和李训是有能力的,但他们本质上都是小人,其所作所为,看似立场正义,但实际上,还算为了自己利益,比如和王守澄斗,和李德裕斗,不过是为了铲除异而已。

至于唐文宗,害怕文臣和皇子们联合,病急乱投医选择郑注和李训,放弃了权力平衡游戏中处于劣势的文官集团,选择了游走于文官和太监之间的两个小人,注定这个联盟一开始就是松散的,也注定不齐心,最终导致失败。

甘露之变失败后,眼看宦官势大,宰相李石信心满满帮助唐文宗稳定政治形势,却遭到仇士良的报复,直接派人当街刺杀李石,李石命大,逃过一劫。

而在这个过程中,唐文宗明知道怎么回事,但就是装作不知道,没有一点皇帝的担当,李石也死心了,称病辞官。

至此,朝政彻底被仇士良等一帮宦官掌握。

而经历甘露之变的唐文宗,开始成熟了不少,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索性开始在名声上下功夫,和李石、郑覃、李珏长篇大论谈论朝政、君子小人等内容,要么就是继续厉行节俭等等,对于朝政毫无用处。

就像唐文宗主持的《开成石经》一样,明明知道用处不是很大,但却能为他树立自己尊经重道的人设,因而非常努力的去做。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四,郁郁的唐文宗驾崩于大明宫太和殿,享年三十三岁。

靠着一手人设,后世单从史书记载来看,唐文宗就是一个生活节俭、富有文学才华、勤勉治国、孜孜不倦、却被宦官左右郁郁而终的年轻君主形象。

然而,唐文宗本质上就算一个性格怯弱、志大才疏却又猜忌心很强的人,让朋党和宦官问题不断恶化,最终在甘露之变中,打破了唐宪宗一来南衙北司之间脆弱的政治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唐朝政治权力结构的失衡。

值得一提的是,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就算晚唐之始

晚年唐文宗还说“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说实话,河北藩镇真的很容易解决吗?连朋党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想解决一帮骄横的武将?还自比周赧王和汉献帝,说实话,这两位帝王要是在唐文宗位置上,估计都要笑醒,能和他比的,大概就算日后的崇祯了。

2 阅读:295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