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战:东、西魏的命运战,历时不过数月,却影响后世二百余年

梨评历史 2024-09-19 16:10:37

武定元年(543年)初,东魏宰相高澄邀请御史中尉高慎一家前来府中赴宴,高澄是权臣高欢的世子,也是未来的掌权人,况且还入了高慎的渤海高氏族谱,算起来,高澄算是名义上的侄孙。

有了这层关系,高慎不疑有他,欣然带着夫人李昌仪前来赴宴。

然而高澄宴请高慎是假,想要占有李昌仪为真,这是高慎一开始是万万没想到的。

李昌仪是赵郡李氏人,为人性格机巧、美艳出众,想当初高慎一见到他就走不动了,为了娶她,不惜休了博陵崔氏的妻子,将其娶回家。

碰巧,高澄也是一个色中饿鬼,得知李昌仪的美貌后,就心猿意马起来,加上为了打击渤海高氏的势力,正好一举两得。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此时高慎正和高澄在前堂推杯换盏,李昌仪则在后院和女眷们在一起。

高澄见时机差不多了,以上厕所为由,离开了前堂,寻到了李昌仪,想逼其就范,但李昌仪哭喊着不从,拉扯间,衣带尽裂。

眼看动静太大,加上已经达到了羞辱效果,高澄就放走了李昌仪。

而李昌仪则一路哭喊着跑到高慎身边,向丈夫哭诉刚才发生的惨事。

高慎得知后,又羞又怒,又害怕高澄和高欢的权势,只能强忍下去,随后带着妻子离开了高家。

虽然没法对付高澄,但恶心恶心高家还是可以的。

身为御史中尉的高慎在任职时期,着重提拔自己的亲戚和老乡,又在任上纵容不轨之人,只是这样做,又引起高欢的不满,索性让他外放担任北豫州刺史。

前有辱妻之仇,后有贬谪之恨,高慎心一横,干脆投靠关中的宇文泰。

北豫州位置险要,尤其是境内的虎牢关。

虎牢关是洛阳的东大门,北边靠着黄河,南边临着嵩山,虎牢关之于洛阳,就像潼关和关中地区,汉中对于成都一样,都是守卫这里的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如今,虎牢关也是东魏战略要地。

虎牢关

同年三月,高慎一到任,直接献出虎牢关给宇文泰,宇文泰大喜,得到虎牢关,就相当于得到了主动权,以太子少傅李远为先锋,快速占据洛阳。

占据洛阳后,又派于谨攻打柏谷,占据后则包围河桥南城。

这边高欢得知高慎献关投降,大吃一惊,顾不得高澄的肆意妄为,立即带领十万大军到达了黄河北岸。

得知高欢率军来袭,宇文泰则撤到瀍水上游,意图在这里放火船,火烧河桥。

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高欢大将斛律金见招拆招,派人用船带着长锁链,等火船到达后,将火船全部阻挡在河桥外,保住了桥梁,顺利让高欢渡过了黄河。

渡过黄河后,高欢带领大军驻扎在邙山。

宇文泰想要趁着高欢还未准备好的时候,发动夜袭,却没想到高欢正等着他夜袭呢。

当晚,宇文泰带着大军突袭高欢大营,没想到高欢却严阵以待,而趁着宇文泰出营,高欢早已派出彭乐和几千骑兵作为右翼,从大军北部突袭,直插宇文泰大营。

本打算偷袭,没想到反被偷袭,一时间,宇文泰大营混乱不堪,彭乐俘虏了不少西魏皇室和高官,一边继续追杀,一边派人向高欢报捷。

邙山之战

高欢大喜,立即派人乘胜追击,前前后后斩杀三万多西魏兵马。

至于宇文泰,则在慌乱中被彭乐追上,眼看就要被俘,宇文泰表示,一旦自己被俘,彭乐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且私下贿赂彭乐,说大营里有不少财宝,去晚了就没了。

彭乐一听言之有理,加上听闻大营有金银,就放了宇文泰一马,回到高欢身边后,假意说宇文泰侥幸逃跑。

然而这个事瞒不了高欢,气的高欢想要当场杀了彭乐,最终看在彭乐还算立功的份上,饶了他一命。

至于宇文泰,侥幸逃命后立即收拢余部,以防高欢的进攻。

第一次偷袭失败,西魏大军士气有些低落,就在宇文泰想要振作士气的时候,有人来报,说东魏有人投奔。

宇文泰本以为是什么大将,结果是一个普通士卒,脸上不免有些失望。

没想到这位普通士卒却告诉了一个大秘密,即高欢大帐的位置。

而这个士卒之所以投奔,就算因为在军营内私自杀驴,遭到责罚,因而心存不满。

尽管有人怀疑这个士卒说的真实性,甚至以为这是一个陷阱,等着宇文泰大军进入埋伏呢。

但宇文泰认为,高欢此先大胜,军心正旺,没必要多此一举设置埋伏,况且自己也很了解高欢,认为这事是真的。

宇文泰当即下令,以自己带领中军、赵贵指挥左军、若于惠指挥右军,其中左军吸引高欢主力,自己则和若于惠直奔高欢军帐。

本以为是双方的正面交战,高欢没想到宇文泰居然摸到自己的中帐,仓促之间,居然无法迎敌,大帐外的所有步卒几乎全部被俘,高欢出逃中,连坐骑都被射死了,形势十分危急。

危机时刻,部下赫连阳顺将战马让给他,而尉兴庆则选择断后,高欢得以逃出生天。

等和主力汇合后,高欢立即带领主力卷土重来,此时尉兴庆等人已经战死,高欢虽然悲痛,但立即指挥大军反攻,一下将宇文泰阵势冲散,宇文泰再次溃散,要不是于谨、独狐信等人收拢残部,然后骚扰东魏的追兵,宇文泰怕不是真要被俘虏了。

侥幸逃脱的宇文泰狼狈地退回到了渭河上,这一刻,他绝望了。

宇文泰

带来的十万大军,阵亡四万余人,被俘六万多人,这已经是西魏的全部家当了。

可以说这场大战,东魏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如果高欢继续猛攻,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

而高欢是追击的,一直追到了陕县。

但到了这里,高欢开始犹豫了,到底是继续追击呢,还是大胜而归?

实际上,这个时候,其实很多人都支持班师回朝的,毕竟经历了一场大胜,大军继续休整,更何况,这次大胜,东魏先败后胜,赢得有些侥幸,就连高欢都差点身死,万一宇文泰前面大军等着,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说实话,高欢也倾向于这个意见,但跟随的陈元康却认为叫坚持追击。

尽管侥幸大胜,但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的机会吗?这话说的高欢有些犹豫,就问如果遇到伏兵,当如何?

陈元康表示,此前沙苑之战,东魏战败,宇文泰都没有兵力扩大战果,如今西魏战败了,宇文泰必然没有兵力设伏。

可惜,即便陈元康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高欢还算选择了放弃,毕竟他认为,这一次能够击败,下一次也能可以。

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高欢趁胜追击,大概率会灭了宇文泰。

但放在没有上帝视角的古代,谁会知道呢?

只是高欢认为,这不过是普通一次的战役的时候,却没想到邙山之战的这只蝴蝶的翅膀,将会给历史带来多大的旋风。

邙山之战后,宇文泰的家底尽丧,这些可都是来自贺拔岳的六镇兵力,如今却烟消云散,也让宇文泰面临没有军队的困境。

有人说,没兵,就征兵好了,但西魏现在这个局面,征兵无异于登天。

首先的困境就是西魏太穷了,关中虽然富饶,但遍地战火加上大旱,西魏民贫国弱,甚至饿都要出关抢东魏的粮食。

况且现在战败,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如何征兵?

其次,现在地方豪强依旧势大,征兵必然会侵害这帮豪强的利益,这些豪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以惩治一个豪强,但你没法惩治所有豪强。

而且这些豪强都是经历了十六国南北朝的百年世家,彼此互相支援,根本不听西魏这个短短十几年立的小朝廷。

所以,和豪强抢人,也是一个难办的事。

但在难办也要办,比较现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虽然豪强不肯放人,但如果给利益、给权力呢?有了这些作保证,还怕豪强不支持?

西魏虽然穷,但现在地多啊,宇文泰下令,将这些无主的地分下去,而且免除赋税,但代价就是朝廷需要征召的时候,自备粮食武器从军。

对于普通人来说,吸引力可就太大了,一家只要一个人从军,就可以换来免除赋税的优惠条件,从此吃饱喝足不是梦。

一家只要一个人从军,就可以换来免除赋税的优惠条件,从此吃饱喝足不是梦

当然,这些分出去的土地上的户口,被称为“府户”,而他们在一起的区域,被称为“军府”。

那么豪强呢?土地对他们没有吸引力,那就给他们权力。

宇文泰大量任命豪强为地方官,相当于给予他们政治地位,也承认他们对本地统治的合法化,当然,在这之前,他们也是统治本地多年了,现在只不过给了官方承认罢了。

如此一来,宇文泰通过土地的分配,打造出一个不需要朝廷供养且可以征战的大军,又吸纳地方豪强进入统治阶层,顺带着,也将他们隐匿的户口纳入了统治。

而这帮人想要维持现在的局面,就必须死命保护以维持现状的利益,这就是“府兵制”。

那么有人说了,这“府兵制”和“邙山之战”有什么联系呢?

说实话关系可大了,西魏虽然是一个新王朝,但本质上就算北魏分裂出来的,北魏的政治传统和习俗,都延续在西魏。

整个北魏统治最大的问题,其实就算胡汉的矛盾问题,当然这个问题贯穿了十六国到南北朝。

此前北魏为了延续统治,采取了胡汉分治,但又区别于以往的胡汉分治,即汉人继续在汉地生活,生产各种物资,发展经济,胡人在胡地生存,负责提供军事,而为了照顾汉地和胡地,北魏定都平城,这个相对中心的位置。

这么一来,靠着汉人的经济和胡人的军事,北魏得以一统北方。

然而北魏毕竟是鲜卑人建立的王朝,鲜卑人有着天然的特权,加上北魏官员都不发俸禄,全靠搜刮为生,导致起义不断爆发。

到了冯太后时期,为了维系统治,不得不进行改制,最终在孝文帝手上完成了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其实就是让渡一部分权力给汉人豪强,且汉化鲜卑人,使其成为汉人门阀一样,共同统治北魏。

而为了拉拢汉人,孝文帝迁都洛阳,但遭到北方六镇军户地位下降,而孝文帝之后的皇帝又未能妥善解决后,最终引爆了六镇之乱,一段混乱征战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西魏和东魏

东魏和西魏都是代表六镇军户利益的人建立的,也必然维护鲜卑军事贵族的利益。

但又得考虑汉族士人利益,因而东魏这边迁都邺城,却在晋阳搞霸府,高欢来回奔跑,后来长期驻扎晋阳,让儿子高澄在邺城处理政务。

西魏这边也是如此,朝廷之上,都是鲜卑贵族把持着。

尽管西魏和东魏都想压制鲜卑贵族,但他们又是自己的基本盘,只能尝试妥协和融合。

东魏是靠高澄惩治贪腐,在邺城大力提拔汉人官员充当班底,至于宇文泰,则打算改革,奈何鲜卑权贵势大,始终未能顺利推行。

没想到邙山之战因祸得福,虽然葬送了六镇大军,且大量西魏皇室成员被俘,但却意外让宇文泰没了阻挠,这才让宇文泰得以顺利推行“府兵制”。

当然,剩下的鲜卑权贵还是要拉拢的,最终在这个基础上,搞出了八柱国二十四将军,形成了日后著名的“关陇集团”。

本质来说,是“关陇集团”在统治西魏,而不是某个人统治西魏,而在权力的激励下,这帮人迸发了强大的力量。

邙山之战后的第三年,即武定四年(546年),高欢再度带兵来袭,却被名将韦孝宽阻挡在玉璧城下,高欢苦攻多日,却始终未能攻克,而东魏大军却死伤七万多人。

玉璧之战

而碰巧,高欢病重,他知道,玉璧这辈子攻破不了,而后下令班师。

临终前,高欢还对邙山之战耿耿于怀:“邙山之战,吾不用陈元康之言,留患遗汝,死不瞑目!”

可惜,高欢死不瞑目的不仅仅是这件事,死后二十多年,高氏建立的北齐,就被宇文泰的后人给灭了。

当然,宇文泰的改革影响不止于此,关陇集团随后在中原大地大放异彩,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四个政权的皇帝都是来自关陇集团。

即便进入唐朝,关陇集团有已经影响大唐的政治走向,直到武则天时期,才逐渐消失。

只是谁能知道,历史走向这一步,居然是当初不起眼的邙山之战呢

0 阅读:1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