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经过几年准备的朱温正式逼迫唐哀帝禅位,代唐自立,立国号为“梁”,改元开平,至此,传承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帝国就此灭亡。
从唐高祖李渊建唐开始,大唐共历二十一帝,算是封建时代王朝里皇帝最多的一个朝代了。
大唐是封建时代的巅峰
一般来说,皇帝传承越多,说明换位更替较快,比如后面的元朝就是这样,元朝不到百年,却有十一位皇帝,期间宗室内讧不断,而唐朝也是如此,前期政变频繁,后期宦官擅权,可以说二十一位皇帝,一大半都是非正常继位的。
换句话说,大唐的皇位传承,异常的血腥。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大唐建立初期,随着秦王李世民建立的功勋越来越多,封赏和地位也越来高,到了武德中期,秦王的地位已经仅次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第三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和王世充,在赏无可赏的情况下,李渊赐予李世民天策上将之衔,允许其开藩建府,至此,秦王系势力不断膨胀,也让李建成面临巨大的压力。
此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了好几年,气的李渊差点将大唐一分为二,让着两个兄弟各自建国。
唐太宗能力,大唐独一档
在矛盾无法调和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禅位,可以说大唐初期的传承,就定下了血腥的基调。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虽正常继位,但前后风波不断李世民登基后,以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如果没有意外,将来的天下就是他的。
只是没想到老父亲又特别喜欢弟弟魏王李泰,其地位和赏赐,几乎和太子持平,助长了李泰夺嫡之心。
眼看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李承乾决定学逼父退位,且暗中联合被打压的侯君集,只是还没动手,齐王李佑却率先谋反,而在审理这起谋反案后,最后又牵扯到了李承乾身上。
唐太宗的太子,不太好当
可以说李承乾还没开始政变就暴露了。
太子政变,位置自然不保,李世民本打算立李泰的,但李泰一句日后杀子传位,让他明白,传位给李泰,几个儿子都将不保,因而选择了晋王李治为太子。
就这样,李治因兄弟内讧而捡了皇位,成为大唐第三位皇帝。
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正常继位,后被废黜李显并非一开始被立为太子,在他之前,两个哥哥李弘和李贤先后被立为太子,但在唐高宗后期惨烈的皇室内讧中,一个郁郁而终,一个被废流放惨死,最后选了第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于贞观殿,皇位传给了唐中宗李显。
然而唐高宗遗诏里又有“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一句话,注定唐中宗的初期,必然会受到武则天的钳制,也为自己被废黜埋下了伏笔。
唐中宗时期,算是女子干政的巅峰
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废长立幼登位前面说了,唐中宗登位之后,满朝都没有自己的人,处处受限,为了掌握话语权,在初期根基不稳的情况下,贸然提拔外戚韦氏,引起了武则天的警觉,在武则天的主导下,在位不到三个月的唐中宗被废。
而后,武则天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当然,初次登位的唐睿宗也是一个傀儡,不久,就被迫禅位给母后,李唐江山变为了武周江山。
武则天-唐中宗李显: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圣历元年(698年)三月,经过多年的考虑,武则天决定还是把江山留给儿子,将流放在房州的李显召回来,立为太子。
此时武则天年事已高,权力交接似乎不存在变数。
但没想到武则天宠幸二张兄弟,他俩依靠武则天的信任掌控朝廷,引起很多大臣的不满,更让一些大臣看到机会。
武周
毕竟唐中宗如果顺利登基,他们的权势和之前没什么区别,但如果借拨乱反正为由政变,那收获就大了。
在张柬之等人的密谋下,带兵入宫逼迫武则天退位,将一脸懵的李显拥立上位。
至此,唐中宗得以复位,只是他本就是太子,没有张柬之,也是未来皇帝,可以说这次政变,就是张柬之打压政敌,谋取富贵的一次冒险。
唐中宗李显-唐少帝李重茂:韦后矫诏立帝唐中宗继位后,为了能够顺利掌权,选择不清算武氏,反而促使了武氏和韦后的联盟,意图打压老弟李旦一系。
在唐中宗的刻意扶持下,韦武联盟权势滔天,严重影响了太子李重俊的地位。
眼看韦武联盟步步紧逼,李重俊也选择了政变,打算逼父亲退位。
尽管李重俊成功诛杀了武氏,奈何老父亲一露面,政变将士纷纷倒戈,李重俊政变失败。
李重俊的玄武门之变,最终失败
李重俊失败后,太子之位空悬,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密谋当皇太女,而另一边,韦后也想当另一个武则天,就在她们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唐中宗暴毙。
有传言唐中宗是被毒杀的,是真是假,至今没有论断。
但唐中宗暴毙后,韦后立即矫诏扶持唐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临朝称制。
唐少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唐隆政变唐中宗的突然暴毙,给了一直不甘寂寞的李旦一系的机会。
在李旦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合谋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一系,至于坐在皇位上的李重茂,直接被太平公主拉下龙椅,让位给李旦,至此李旦再次登位,是为唐睿宗。
而唐中宗还有一个儿子李重福不甘自己一系丢了皇位,矫诏称帝,封李旦为“皇季叔”,李重茂为“皇太弟”。
只是现在的李重福不管实力还是能力都逊于李旦一系,没几天就兵败而亡。
李重茂虽然已经退位,但依旧受到牵连,被贬不久后就离奇暴毙,至此,唐中宗一系彻底绝嗣。
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先天政变唐睿宗登基后,嫡长子李成器理应被封为太子,但李成器明白,李隆基这个弟弟是不甘心当一个皇子的,以他的能力和手段,日后必然上位。
与其到时候被政变下台,倒不如现在直接让出太子之位,至少可以保住身家性命。
就这样,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
然而让李隆基为太子,又引起太平公主的不满,太平公主也是爱操控权力的人,李隆基的权势和野心,都影响了自己的权势,因而极力反对。
唐玄宗,前明后暗
反对失败后,则打算易太子。
眼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争愈来愈激烈,李旦很干脆的借彗星出现,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
当然这个太上皇可不是完全交权的,依旧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相当于退居幕后掌控朝政。
至于太平公主,仰仗唐睿宗的信任,继续干预朝政,甚至密谋毒死李隆基。
李隆基得知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于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发动政变,扑灭太平公主势力,终于成功掌握朝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天子。
唐玄宗改革,诸王、太子权势彻底丧失从唐高祖开国到唐玄宗登基,大唐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这一百年里,太子能够顺利登基的寥寥无几,有且仅有唐睿宗不曾废过太子。
但即便如此,唐玄宗还是通过政变的方式上台,可以看出,唐朝前期的皇位传承是异常的血腥的。
为何如此呢?其实就是和南北朝一来宗王政治和贵族政治有关。
因而唐玄宗掌权后,也害怕日后政变再度出现,开始对宗王和太子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限制了诸王和太子的权力,也断绝世家大族和诸王之间的政治联系。
比如结束唐朝前期亲王出镇外刺的局面,亲王出镇外刺本意是加强和拱卫皇室力量的,但却成为诸王们培植势力的机会。
因而唐玄宗下令,皇子们只是遥领节度使、大都护,并不出镇,断绝他们培植势力的机会,至于诸王们则统一居住在十六王宅里。
唐玄宗的改革,深刻影响了后面的大唐政治格局
而在这个基础上,唐玄宗又开始对诸王府属僚佐进行改革,取消诸王征辟属官的权利,故意疏远亲王和僚属的关系,就是防止他们形成小集团。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削弱诸王的经济势力,唐玄宗不断压缩诸王用度开支,更对实封制度进行改革。
此前诸王都是可以直接在封地内收取赋税,现在唐玄宗规定,所有赋税都上缴朝廷,由朝廷统一发放,将原先的诸王封地收入改为俸禄制,防止他们利用金钱来结交重臣。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诸王的,至于太子,唐玄宗同样进行了改革,此前唐朝的宰相都是兼领东宫官的,也让不少宰相都卷入太子和诸王的斗争中,让政变频繁爆发。
为此,唐玄宗改革了东宫机构,将东宫的体制虚化,尤其是宰相不再兼领东宫官,让宰相和太子之前失去隶属的关系。
到了李林甫时期,东宫的行政权力基本失去了,也意味着东宫彻底失去了和皇权抗争的资本。
这样一来,可以最大限度的断绝诸王叛乱和太子夺权的可能,但也意味着太子彻底失去了权力,也让大唐皇位传承从原先的血腥政变转变为宦官操控十六王宅的局面,皇位传承,同样变得不稳定。
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安史之乱,唐肃宗乘机上位前面说了,唐玄宗对诸王和太子诸多制度的变革,必然会对当时诸王和太子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为了防止诸王擅权,唐玄宗不惜一日杀三子,更是极力打压太子李亨。
可以说李亨在当太子的这些年里,每天都是过着胆颤心惊的日子,稍不留神,就要被废。
恰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李亨趁平叛的机会,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虽然不乐意,但碍于大局,还是承认了,但私下动作不断,派其他皇子南下募兵,就是意图日后可以夺回皇位,可惜都被唐肃宗挫败。
登位前的唐肃宗,每天过的小心翼翼
而随着长安的收复,唐肃宗获得巨大的声望,唐玄宗不得不默认禅位的事实。
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肃宗去世,遗诏太子李豫继位。
尽管李豫是嫡长子,也是无可争议的太子,但张皇后不满李豫上位,暗中召见了越王李系,意图废长立幼。
关键时刻,深受唐肃宗信任的宦官李辅国等人选择软禁李系和张皇后,拥立李豫,是为唐代宗。
唐代宗这才坐上了皇位,而李豫是大唐目前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只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开始不听朝廷,加上各种内乱,唐代宗不得不仰仗宦官掌权,虽然期间杀了不少宦官,但不可避免导致宦官势力的做大,为日后宦官擅权,埋下了伏笔。
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最为平稳的一次继位李适是唐代宗长子,早年担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参与扫平安史之乱余党,有威望也有地位,而在唐代宗病重前,又命他监国,算是大唐这么多太子里,最为平稳的继位的。
唐德宗继位后,一心想要复兴大唐,对内削弱宦官权势、改革税法,对外削藩。
初期削藩还算成功,但唐德宗靠的是拉一派打一派,一个藩镇势力下去了,另一个藩镇势力又站起来了,驱虎吞狼,势必会被反噬,最终酿成“四镇之乱”。
为了平定四镇,唐德宗又调泾原节度使前去平叛,结果因犒赏不力,又酿成“泾原兵变”。
可以说,唐德宗削藩多年,结果是一言难尽,不得不下罪己诏,向藩镇低头。
而在这个之后,唐德宗打算组建一支新的朝廷大军,这就是“神策军”,而且不太信任文臣武将,直接交给宦官统领。
神策军
至此历史上最强势的宦官集团就此崛起。
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差点被废,但顺利继位唐德宗李适继位后,立嫡长子宣王李诵为太子,别看老父亲太子之位顺顺利利,李诵这个太子之位可不是那么好坐的。
毕竟李诵眼看宦官势力做大,曾经劝谏父亲防范宦官,遭到一些宦官势力的仇视,因而他们密谋废了李诵,立舒王李谊为太子。
说实话,唐德宗也考虑过废太子的事情,要不是宰相李泌劝阻,李诵的太子之位不保。
而在废太子风波后,李诵开始谨慎起来,但因为长期的压抑环境,居然换上了中风,更要命的是,唐德宗不久也驾崩了。
就这样,一个中风的太子当上了皇帝,是为唐顺宗
因中风,唐顺宗只能依靠宦官传达诏令,说实话,唐顺宗很想努力振兴的,奈何身体原因加上所托非人,“永贞革新”不仅失败,甚至得罪了一大批人,也为后面被迫退位埋下伏笔。
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逼迫唐顺宗禅位唐顺宗李诵革新失败,不少宦官开始密谋拥立新帝。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密谋立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而后矫诏让太子主持政事。
不久又逼迫唐顺宗禅位,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
而唐顺宗禅位不久,就莫名其妙去世,甚至流传出唐顺宗被宦官势力集体谋害的传言。
至于唐宪宗,掌权后积极削弱藩镇,重振朝廷权威,在唐宪宗手上,藩镇基本恢复了平稳。
唐宪宗前明后昏,最终落得一个暴死的结局
只是唐宪宗前明后昏,最终落得一个暴死的结局。
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暗杀宪宗,谋立穆宗唐宪宗晚年也遇到了废立太子的问题。
登基后,一度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但李宁没有当皇帝的命,十九岁就去世了,而后就是立另一个儿子李恒为太子。
晚年的唐宪宗宠信佛、道,又喜欢嗑丹药,身体变得异常衰弱,性格也喜怒无常,周边宫人,无辜被杀的不少,让宫内外不少人胆颤心惊。
鉴于唐宪宗身体日渐衰弱,朝外和宦官开始为了日后权势,纷纷站队。
其中宦官势力希望废太子,拥立澧王李恽为帝,另一系则是太子母亲郭妃以及手握神策军兵权的梁守谦、王守澄等人,他们希望稳固太子势力,甚至希望太子立即继位。
此前唐宪宗身体好的时候,还能维持表面平衡,但晚年唐宪宗身体抱恙,且反复无常,注定让这些矛盾激化。
唐宪宗宠信佛、道,又喜欢嗑丹药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掌握神策军的梁守谦、王守澄等人暗中杀死唐宪宗,拥立太子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
唐宪宗被杀,开创了唐末皇帝被杀的先河。
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嫡长子继位或许是太子时期当的压抑,唐穆宗李恒登基后开始纵情享乐,以至于“宴乐过多,畋游无度”,最终将自己玩出了中风。
为了治疗中风,又学父亲迷恋丹药,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当然,重要的治国上面,唐穆宗李恒野史一塌糊涂,唐宪宗时期,藩镇大都安稳,也让唐穆宗认为,没必要养这么多兵了,裁撤士卒。
只是一方面裁撤士卒,一方面搜刮财富,天下又开始名不聊生,河朔三镇看到机会复叛,朝廷再也无力彻底平定。
除了藩镇治乱外,唐穆宗还放任党争,纵容牛僧孺和李德裕互相斗争,至此,延续唐末的“党争”、“藩镇”、“宦官当权”,彻底被唐穆宗打开。
至于唐穆宗,还一门心思的嗑丹药上,最终死的不明不白。
唐穆宗生前立长子李湛为太子,因而唐穆宗驾崩后,李湛没有太过波折继位,是为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敬宗被杀,文宗继位和父亲一样,唐敬宗李湛也是一个玩乐的主,整天沉迷于摔跤、蹴鞠和打夜狐,任由宦官们掌权。
眼看唐敬宗每日游猎无度,给了一些人夺权的机会,这个人就是绛王李悟,李悟是唐穆宗的同母弟弟,是唐敬宗亲叔叔,并且拉拢了唐敬宗身边的宦官刘克明。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唐敬宗邀请刘克明打夜狐之后,在宫内喝酒,趁这个机会,刘克明将其杀死,而后以唐敬宗的名义颁布遗诏,立李悟为帝。
根据一些传闻记载,刘克明是假宦官,在后宫浪荡,加上屡次遭到刘克明打压,心怀不满才杀唐敬宗的。
唐朝宦官势力,空前强大
这件事根本经不起推敲,毕竟刘克明现在的宠幸都是唐敬宗给的,宦官遭到打骂是常有的事情,而让他铤而走险的就是李悟的承诺,即称帝后,让他掌权。
要知道刘克明不过是一个权势不大的太监,唯有掌权的承诺才能让他铤而走险。
可惜不管是刘克明还是李悟,权势太小,很快就被王守澄、梁守谦、马存亮等扳倒。
最后刘克明先跳井自杀,李悟也被杀。
而唐敬宗无子,皇位就便宜了弟弟李昂,宦官拥立他为帝,是为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文宗被软禁,唐武宗被宦官拥立和老哥整日玩乐不同,唐文宗李昂倒是注重国事,可惜他是被宦官拥立,无法自主,打算除掉宦官们。
先利用仇士良扳倒了拥立自己的王守澄,但没想到仇士良更厉害,更加不能自主,因而唐文宗打算士族力量除掉他。
太和九年(835年),经过一番准备后,唐文宗和重臣李训、郑注等发动政变,意图消灭宦官势力,可惜唐文宗反被宦官挟持,然后利用神策军诛杀了一帮朝廷重臣。
政变失败后,唐文宗彻底被软禁起来,朝政大权皆由宦官掌握,不久郁郁而终。
唐文宗生前立了一个太子李成美,而得知唐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了他,拥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而在唐文宗驾崩后,李炎登基,是为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宦官矫诏拥立唐武宗算是晚唐时期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了,虽然被仇士良拥立,但能力却比唐文宗强很多,采取分化措施,拉拢不得志的宦官打击仇士良势力,逼迫仇士良主动致仕。
而后重用名臣李德裕,发动灭佛,获得了大量财富后,而后趁回鹘内乱,灭了回鹘,震慑了一帮藩镇,史称“会昌中兴”。
唐武宗灭佛
可惜唐武宗能力虽强,但寿命不长,在位六年就驾崩了,这又给了宦官拥立皇帝的机会。
唐武宗病重后,宦官仇公武认为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光王李忱痴傻,可以好控制,无视唐武宗要杀李忱的命令,将其藏匿起来。
等唐武宗驾崩后,又将其接回,立为皇太叔,随后称帝,是为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宦官矫诏拥立唐宣宗掌权后,认为唐穆宗毒杀了父亲,斥责唐穆宗四朝为“伪朝”,大肆清查当年的案件,牵扯了很多人,更是推翻了唐武宗的“会昌新政”,贬谪李德裕。
而后开始处处模仿唐太宗,可惜他没有唐太宗的能力,学的不太像。
只是运气爆棚,在位期间,吐蕃内乱、张议潮又起义主动归附,成就了唐宣宗“小太宗”之名。
可惜晚唐各种问题,唐宣宗是一个没解决掉。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唐宣宗病重,驾崩前,打算让第四子李滋为帝,但宦官不太乐意这位和文官交好的皇子,因而拥立了第三子郓王李温为帝,也就是日后的唐懿宗。
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宦官矫诏拥立或许是吸走了儿子的运气,唐宣宗的好运气没有遗传给儿子,唐懿宗刚刚继位,就爆发了裘甫起义,而后花了八个月时间才平定。
唐懿宗这个人呢,算不上昏庸,但也不是什么英明天子,虽然不爱处理政务,但能听从大臣意见,大臣举荐的王式平定了裘甫之乱,举荐的高骈击退南诏收复安南,都是当时之杰。
但缺点也有,就是喜欢玩,崇信佛教,花费奢靡,让本来就出于衰弱的大唐更加衰落,算是一个“面对内忧不知其危,对外患不觉其难”的太平天子。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懿宗病重,宦官们再一次聚集在一起,拥立普王李俨为太子,后改名为李儇,是为唐僖宗。
黄巢之乱
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李儇就是一个玩乐的主,除了治国,在斗鸡、赌鹅,喜欢骑射、剑槊、法算、音乐、围棋方面无所不精,尤其是蹴鞠和马球,堪称技艺高超。
而继位后,唐僖宗也很好的扮演了玩乐的角色,朝中大事都交给宦官,自己每日游乐,最后爆发了“黄巢之乱”,给了大唐致命一击。
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宦官矫诏拥立黄巢之乱后,唐僖宗匆忙逃亡蜀地,直到起义平定后才回到长安。
只是这个时候的唐僖宗已经患病了,眼看唐僖宗要驾崩,宦官们再一次登上了舞台,此前大臣打算拥立吉王李保为帝,但宦官杨复恭不肯,带着大军拥立寿王李杰为帝,后改名为李晔,是为唐昭宗。
等唐昭宗继位的时候,大唐早已千疮百孔了,各地早已不听朝廷号令,而唐昭宗能够依靠的只有身边这帮宦官。
但此时的唐昭宗认为,就是这帮宦官祸国殃民,在宰相崔胤的劝说下,打算灭了宦官们。
而宦官们很快得知消息,谋划废黜唐昭宗,拥立太子李裕继位。
可惜现在的天下,已经不是宦官说了算了,还有一帮藩镇,宦官软禁唐昭宗后,崔胤找来当时最强的藩镇朱温。
唐末藩镇
眼看朱温要灭了自己,宦官找来李茂贞帮忙,双方打的昏天暗地,唐昭宗先依附于李茂贞,后被李茂贞送给朱温。
而唐昭宗一回到长安,朱温就趁机清洗了宦官,至此让中晚唐皇帝头疼的宦官势力彻底烟消云散,只是不是大唐天子清洗的,而是藩镇,也注定了唐昭宗的悲剧。
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朱温弑君,拥立哀帝天复四年(904年)正月,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期间又剥夺了唐昭宗身边的人。
只是唐昭宗不堪被挟制,途中动作不断,气的朱温命人带兵杀入唐昭宗的寝宫,矫诏立了唐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太子,是为唐哀帝。
而为了篡位,朱温杀了唐昭宗之后,又将一帮李唐宗室清理了干净,唐哀帝看着兄弟被杀,无能为力,毕竟他也知道,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
果然不久,朱温篡位后就毒杀了他,而随着唐哀帝的死,大唐也就此覆灭。
大唐就此覆灭
以上就是大唐三百年来皇位的传承,说实话,大唐的皇位传承有个明显的分界点,即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前,都是血腥的宫廷政变,安史之乱后,虽然没有这么血腥了,但基本都是宦官矫诏,皇帝基本不能决定未来的储君。
纵观大唐二十一帝,仅有唐高宗、唐中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敬宗这六位皇帝算是正常从太子到皇帝这样的继位的,剩下要么是政变,要么就是宦官矫诏,如此不平稳的皇权交接,在历代王朝里,都是相当罕见的。